雷 萍,張文雋,吳亞召,李峻志,祁 鵬,戴 璐,張黎光,吳小杰,李安利
(陜西省微生物研究所,陜西西安 710043)
桑黃Phellinus baumii,俗稱火木層孔菌、針層孔菌、桑耳、鮑氏層孔菌、針裂蹄,屬于擔子菌綱、多孔菌目,多孔菌科,層孔菌屬,是一種多年生藥用真菌[1]。主要分布于秦嶺、陜西與甘肅交界的子午嶺地區(qū)。生長于楊、桑、柳、白樺、櫸樹、桃等闊葉樹的枯立木及樹干上[2]。桑黃因其寄生樹種不同,其形狀、顏色、以及含有的成分亦不同[3]。目前,市場上供應的主要有桑樹桑黃、松樹桑黃、楊樹桑黃、白樺桑黃等。桑樹桑黃為極品,價格最高。
桑黃是一種珍貴的藥用真菌[4-5],是我國最有發(fā)展前景的23種藥用真菌之一,有“森林黃金”之美稱。《中藥大辭典》記載,其可治血崩、血淋、帶下、閉經(jīng)等婦科疾病[6]。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桑黃多糖具有促使腫瘤細胞自我毀滅的誘導細胞自殺活性作用,可以防止腫瘤細胞附著于體內(nèi),同時確認擁有抑制轉移作用[7]。是目前公認的生物領域治療腫瘤有效率排在第一位的高等真菌[8]。桑黃產(chǎn)品作為抗腫瘤藥物具有極大的藥用價值和開發(fā)潛力。
醫(yī)藥市場桑黃需求量增大,價格高導致對桑黃的無序采集,自然界中野生桑黃資源匱乏,面臨枯竭。加上桑黃自身生理生態(tài)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及外部條件的制約,人工栽培存在一定的困難,極大地限制了桑黃在臨床上的應用。本試驗針對現(xiàn)有桑黃人工栽培中的子實體產(chǎn)量低、質(zhì)量差(不成形)等問題,提供一種新的桑黃人工代料栽培方法,找出適合桑黃子實體發(fā)育的空氣相對濕度、溫度、光照及栽培模式等環(huán)境因子和管理措施,具有子實體產(chǎn)量高、性狀好等優(yōu)點,為實現(xiàn)桑黃基地化、規(guī)范化栽培提供可靠的技術依據(jù)。
陜西省微生物研究所菌種資源中心第三研究室研究人員2006年對采自秦巴山區(qū)桑樹上的野生新鮮子實體進行組織分離、培養(yǎng)。
1.2.1 母種培養(yǎng)基 綜合PDA培養(yǎng)基:馬鈴薯(去皮、煮汁)200 g,葡萄糖 20 g,蛋白胨 5 g,KH2PO41g,MgSO40.5 g,瓊脂 18 ~ 20 g,酵母膏3.5 g,水 1 000 mL,pH 自然。
1.2.2 原種培養(yǎng)基 麥粒培養(yǎng)基:小麥粒98%,石灰1%,石膏1%,含水量60%。
1.2.3 栽培種培養(yǎng)基 ① 木屑78%,麩皮20%,石膏1%,石灰1%,含水量60% ~62%;②棉籽殼78%,麩皮20%,石灰1%,石膏1%,含水量62% ~65%;③ 麥粒88%,木屑10%,碳酸鈣2%,含水量60%;④ 木屑41%,棉籽殼41%,麩皮15%,石膏1%,蔗糖1%,石灰1%,含水量60% ~62%。
1.2.4 栽培料培養(yǎng)基 ①桑樹木屑80%,稻殼2%,麩皮15%,石膏1%,蔗糖1%,石灰1%,含水量60% ~62%;② 桑樹木屑76%,稻殼2%,玉米粉18%,蔗糖1%,石灰1%,含水量60% ~62%;③ 桑樹木屑76%,稻殼2%,玉米粉10%,麩皮10%,蔗糖1%,石灰1%,含水量60% ~62%;④ 棉籽殼78%,麩皮20%,石灰1%,石膏1%,含水量62% ~65%;⑤ 木屑41%,棉籽殼41%,麩皮15%,石膏1%,蔗糖1%,石灰1%,含水量60%~62%。
1.3.1 菌種培養(yǎng)
1)母種培養(yǎng)
母種培養(yǎng)基配方為綜合PDA,常規(guī)滅菌后于接種箱內(nèi)無菌操作接種,其后置于培養(yǎng)箱26℃ ~30℃條件下培養(yǎng),約10天長滿。長滿即可接原種。
2)原種培養(yǎng)
按原種培養(yǎng)基配方稱料,麥粒煮熟至無白心為止,用規(guī)格為13 cm×19 cm×0.005 cm一端封口的聚乙烯菌袋裝袋,裝滿袋后另一端套以1.5 cm×2.0 cm規(guī)格的塑料頸圈,并用聚乙烯塑料紙封口,高壓滅菌。待冷卻后于接種箱內(nèi)常規(guī)無菌操作接種。置于26℃ ~30℃無光照條件下培養(yǎng),約25~30天長滿。滿袋即可接栽培種。
1.3.2 栽培種培養(yǎng)基配方試驗 按1.2.3所設栽培種培養(yǎng)基配方稱料,每個配方接種30袋,試驗重復5次,常規(guī)拌料,用規(guī)格為13 cm×25 cm×0.005 cm一端封口的聚乙烯菌袋裝袋,裝滿袋后另一端套以1.5 cm×2.0 cm規(guī)格的塑料頸圈,并用聚乙烯塑料紙封口,高壓滅菌。待冷卻至室溫后,于接種箱內(nèi)常規(guī)無菌操作接種。置于26℃ ~28℃無光照條件下培養(yǎng),觀察并記錄菌絲生長情況。
1.3.3 栽培料培養(yǎng)基配方試驗 按1.2.4所設5個栽培料培養(yǎng)基配方分別稱料,試驗5次重復,常規(guī)拌料,用規(guī)格為17 cm×33 cm×0.005 cm的聚乙烯菌袋裝袋,兩端均套以1.5 cm×2.0 cm規(guī)格的塑料頸圈,并用聚乙烯塑料紙封口,常壓滅菌。分別接種桑黃菌種,每個配方接種30袋,將接種好的菌袋移入消過毒的培養(yǎng)室內(nèi),分層排放。發(fā)菌期間培養(yǎng)室內(nèi)保持25℃ ~26℃,遮光培養(yǎng),滿袋后,進行出菇管理。觀察并記錄菌絲生長情況和出黃情況。
1.3.4 栽培模式選擇試驗 將1.3.3選擇的最佳栽培料配方配制、制袋、接種,發(fā)菌,菌袋在發(fā)菌過程中溫度保持在25℃ ~28℃,遮光培養(yǎng)。接種5天后,培養(yǎng)室適當通風,每天通風30 min,每隔5~7天翻袋一次,當菌絲體發(fā)至接近滿袋,松開料袋口,留一點縫隙,待菌絲長滿后移入出菇棚,進行不同方式出菇處理。設2個處理,每處理做200袋,每袋裝干料重0.5 kg,重復3次,產(chǎn)量取平均值。觀察并記錄出黃情況。
處理1:代料栽培直接出黃
一般代料栽培的栽培袋是兩端接種,兩端出菇,出黃時菇棚溫度保持在25℃ ~30℃,最低不可少于18℃,最高不超過35℃。始終保持地面潮濕,每天向棚內(nèi)噴水3~4次,棚內(nèi)空氣相對濕度達到90%~95%。子實體發(fā)生期提供300lx左右散射光。每天通風換氣至少2次,換氣時間可根據(jù)外界環(huán)境溫度調(diào)節(jié),溫度低時中午換氣,溫度高時早晚換氣。如果出菇期間棚內(nèi)溫度過高也可隨時通過換氣降溫,原基膨大3~5天,逐漸形成菌蓋,要增加噴水保濕,提高濕度,棚內(nèi)地面土壤濕度達50% ~60%。
處理2:半脫袋覆土栽培方式
在菌絲發(fā)滿、原基形成時,開袋,上半部保留6 cm左右袋,下半部全部脫去,埋到土里。其他管理方式基本同處理1。
由表1可以看出,桑黃菌絲菌種在不同栽培種培養(yǎng)料上的生長情況有所差異,配方③ 最佳,配方②,④次之,配方①最差。桑黃菌絲在配方③生長速度快,長勢旺盛,長滿袋所需時間短。桑黃同其他食藥用菌均為好氣菌,而桑黃菌絲生活力弱,配方① 菌袋通風太差造成菌絲生長勢弱。
由表2可知,桑黃菌絲在配方②生長速度最快,接種35天長滿袋,配方③ 在38天長滿袋,速度次于配方②;觀察菌絲生長過程發(fā)現(xiàn)配方②桑黃菌絲長勢快,菌絲生理發(fā)育也快,在滿袋前菌絲顏色已開始發(fā)生變化。配方③菌絲生長過程中,菌絲生長速度快,生理發(fā)育正常,沒有發(fā)現(xiàn)菌絲滿袋前菌絲顏色變色現(xiàn)象。因此,確定配方③作為桑黃人工栽培試驗最適培養(yǎng)基。
表1 4種不同栽培種培養(yǎng)基對桑黃菌絲生長的影響Tab.1 Effect of four different culture mediums on mycelial growth of Phellinus igniarius
表2 5種不同栽培基質(zhì)對桑黃菌絲生長的影響Tab.2 Effects of five different substrates on mycelial growth of Phellinus igniarius
由表3可知,桑黃菌采用半脫袋覆土出黃栽培模式產(chǎn)量高,這種方式菌袋的保水性好;代料兩頭出黃產(chǎn)量差,由于出黃時間較長,失水比較嚴重。
表3 2種不同栽培模式對桑黃子實體產(chǎn)量的影響Tab.3 Effects of two different cultivation modes on fruitbody yield of Phellinus igniarius
1)秦巴山區(qū)野生桑黃可經(jīng)過人工馴化進行代料栽培產(chǎn)生桑黃子實體,適合的培養(yǎng)基為桑樹木屑76%,稻殼2%,玉米粉10%,麩皮10%,蔗糖1%,石灰1%,含水量60% ~62%??諝庀鄬穸?0% ~95%、溫度25℃ ~28℃、光照200~300 lx。
2)通過栽培模式的探索,結果表明:采用“裝袋—滅菌—接種—半脫袋—覆土”的半脫袋覆土栽培模式能有效提高桑黃的產(chǎn)量。
[1]卯曉嵐.中國大型真菌[M].鄭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0:465-468;477.
[2]DAI Y C.Phellinus sensu lato(Aphyllophorales,Hymenochaetaceae)in East Asia[J].Acta Bot Fennici,1999,166:111-115.
[3]宋力,孫培龍,郭彬彬,等.桑黃的研究進展[J].中國食用菌,2004,24(3):7-15.
[4]應建浙,卯曉嵐,馬啟明,等.中國藥用真菌圖鑒[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181.
[5]雷萍,孫悅迎,張文雋,等.野生桑黃菌種分離與培養(yǎng)特性研究初報[J].食用菌學報,2007,14(2):71-75.
[6]江蘇醫(yī)學院.中藥大辭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5.
[7]傅海慶.桑黃多糖的研究進展[J].包裝與食品機械,2008,26(5):32-36.
[8]雷萍,吳亞召,張文雋,等.秦巴山區(qū)桑黃18SrDNA的序列與親緣關系分析[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2(4):62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