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凱
(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課程學習的啟示
閻凱
(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是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教育專業(yè)的一門必修課程,具有音樂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特點。
《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課程學習;啟示
對于音樂教育專業(yè)來說,最重要的是要突出其師范性。師范性的特點就是要求學生要全面發(fā)展,而不是只精通于某一專業(yè)課程的學習。高師不能盲目的效仿專業(yè)音樂院校的培養(yǎng)模式,一味地追求專業(yè)的“精”、“尖”,而是要突出自己的師范特色,突出專業(yè)的“全”、知識領域的“廣”以及教學科研能力的“強”。高師的音樂教育培養(yǎng)的是面向基礎音樂教育的教學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是讓學生經過大學四年的培養(yǎng)之后能夠合格地勝任音樂教師這一角色。在《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指出,這門課程對認識音樂教師教育基本規(guī)律、提高音樂教學能力,適應基礎音樂教育需要有重要作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這門課程在讓學生如何轉變成為一名真正的音樂教師,并且掌握相應的教學技能等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應在高師音樂專業(yè)課程中處于核心地位。
筆者將結合著自己在本科與研究生期間的學習,談談對本門課程的一點學習體會。
(一)傳統(tǒng)觀念的改變
記得自己剛上大學的時候,對于音樂學(音樂教育)的概念非常模糊,而且對于音樂教育專業(yè)所設置的課程幾乎根本不了解,所以只能延續(xù)著中學階段的傳統(tǒng)觀念,認為自己的專業(yè)永遠是放在第一位的,只要鋼琴彈得好,歌曲唱得好那就是最棒的,一直以鋼琴和聲樂作為自己的核心,夢想自己在專業(yè)方面能夠有所作為,每天都是過著彈琴、唱歌這樣循環(huán)往復的生活。直到大學三年級的時候,學習了《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這門課程,忽然明白了自己大學所學專業(yè)是音樂教育專業(yè),而不是鋼琴或者聲樂專業(yè)。技能固然重要,但對于教學來說,只會彈琴、唱歌是遠遠不夠的,自己之前一直把自己定位到了音樂表演專業(yè),甚至還曾定位到了音樂專業(yè)院校,偏離了高師音樂教育的方向。
通過對《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這門課程的學習,使我懂得作為高師一名音樂教育專業(yè)的學生,突出專業(yè)的全面比突出專業(yè)的精、尖更為重要對于音樂教學來說,自己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yè)技能(包含鋼琴、聲樂、舞蹈、自彈自唱、合唱指揮、樂隊排練等等),更要掌握學校音樂教育的基本理論、一般規(guī)律,熟悉學校音樂教學的過程、教學原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同時還要能夠獨立進行中小學音樂課的教學設計與實施等等。要走到學校教學一線中去。比如聽取高年級學生的教育實習優(yōu)質課,深入到中小學教學一線觀摩優(yōu)秀教師的音樂課等等,從實際的教學入手,明白一堂優(yōu)秀的音樂課是什么樣的,上好一堂音樂課需要具備哪些能力等等,然后帶著這些問題來進行音樂教育基礎理論的學習。
(二)教學過程的改變
對于《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這門課程的學習,使我了解到這門課程與以往的課程有所不同,它不只是純技能或者純理論課程,它在教學過程中時時刻刻體現(xiàn)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點。在大學期間,很多理論課程往往枯燥乏味,老師只是在講臺上進行照本宣科式的講解,學生也只是簡單的在書上劃來劃去,最后在期末考試前機械背誦,應付考試,從而拿到學分。而對于音樂課來說,應該是實踐性非常強的一門學科,對于各領域的教學必須通過多種實踐途徑才能達到,因此對于音樂教學就要符合音樂學科的特點,更加關注教學過程,教學的核心不是目標的達成而是學生的發(fā)展。教師的教學過程與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可分離。如果教學過程是單一的、機械的,學生只能獲得片面的發(fā)展;反之,學生就會獲得全面而豐富的發(fā)展。因此,對于音樂教材教法的理論知識學習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講解、學生記憶的教學方法,以音樂教學實踐來引導教學理論的學習。
課下,教師會提前給我們布置好所要預習的理論知識,讓我們從書本上獲得相應的文字知識。課堂上,教師不再是照本宣科或者把知識點做成PPT進行講解,而是通過讓我們觀看大量的中小學優(yōu)質課,結合著具體的教學案例,在音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來具體分析,如教學設計的方法、步驟,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策略的選擇,教學應變的處理,教材的分析與使用、教師的板書、語言藝術等等。讓我們通過看課來檢測、完善自己的理論知識學習,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積極進行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策略的能力。在觀課一個階段之后,教師給定我們一個課題,讓我們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自主進行教學設計,當堂展示,之后進行學生互評、教師點評以及進行相應知識點的總結,鍛煉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的能力。這種學習方式,使得枯燥乏味的理論學習變得妙趣橫生,課堂教學氣氛變得活躍,同學們都積極的參與討論,樂于學習。這種教學模式,把灌輸式的講授變?yōu)榱擞懻?,很好地突出了“學生本位”的思想,把課堂的主導權歸還給了學生,并且很好地實現(xiàn)了教師角色的轉變,由一名教書匠和課堂的決策者、實施者變?yōu)榱藢W生學習的引導著和點播者。
(一)完善課程設置
現(xiàn)階段在高師音樂教育中,《學校音樂教學導論與教材教法》課程一般安排在第六學期,共54課時(有的學校受師資條件的影響,甚至都沒有開設)。教育實習安排在第七學期,約6周時間。而其它關于教育理論或是教育實踐的課程很少能夠涉及,這對于本應受到重視的音樂教育來說似乎是背道而馳。作為高師音樂教育,本就應該突出其師范性特色,而目前的課程設置遠遠不能滿足培養(yǎng)教育型人才的需要。因此,筆者建議高師要完善自己的課程設置,增加一些音樂教育專業(yè)課程,例如:音樂教學設計理論、音樂教育學、音樂心理學、中外音樂教育簡史、音樂教育文獻閱讀與寫作、音樂教材研讀等一系列課程,或者根據學校本身的師資狀況,開設一些選修課,從而讓課程體系更加全面、系統(tǒng),滿足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
同時,為了能夠更好地讓學生來適應中小學的音樂教育環(huán)境,還要加強學生的技能學習,設置一些綜合課程,改變以往只注重單一技能學習的情況。比如,加強學生的鋼琴、和聲、即興伴奏與中小學音樂教材的聯(lián)系,并通過教材上的歌曲鍛煉學生自彈自唱的能力;加強學生合唱指揮與中小學音樂教材的聯(lián)系,并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樂隊排練的方法;加強對于音樂教育實習的重視程度,盡量多安排時間讓學生進行實踐,把原來的6周實習時間改為一學期,使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時間來總結、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更正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足,增加自己的教學經驗。
(二)壯大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因素,是否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和良好的品德是衡量一名優(yōu)秀教師該具備的基本條件。對于教授音樂教學法的教師來說,更是如此。不僅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作為理論基礎,更要有大量的基礎音樂教育實踐經驗作為強大的支撐,這樣才能夠很好地把握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契合度,而不是更偏重于某一方面。目前,在高師中的音樂教學法老師從數量上看遠遠不及鋼琴教師、聲樂教師數量的1/5,而且有的教學法老師還是“兼職”,自己本身就不是學教育專業(yè)出身的,試想這樣的師資環(huán)境下怎么樣能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呢?因此,筆者建議在高師中引進高質量、高水平的教學法老師,或者從校外聘請有著豐富基礎教學經驗的一線教師作為校外導師,定期給同學們傳授講課經驗等。從而組建起一支既有豐厚理論基礎知識作為支撐,又有大量教學實踐經驗作為檢測、完善的師資隊伍。同時還要經常組織高校教師深入到中小學的教學一線親自觀摩,使高校教師能夠走進中小學課堂,走進孩子們,及時了解基礎音樂教育的最新動態(tài),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使自己能夠更好地把握教學動態(tài)與教學方向,從而為培養(yǎng)出一批又一批符合基礎音樂教育現(xiàn)狀的師資力量做好堅實的基礎。
J605
A
1005-5312(2014)08-02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