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燭明
(四川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四川 德陽 618000)
殘缺歷史文物的藝術審美價值
何燭明
(四川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四川 德陽 618000)
我們時常期待完美,貶低殘缺。一件完整的古董文物往往拍賣出數(shù)倍于殘缺文物的價錢,一處年代久遠的古建筑由于太舊往往被推倒重建??墒牵A麗是一種美,殘缺也是一種美;光鮮是一種美,陳舊也是一種美;和前者相比,后者更具有視覺沖擊力、震撼力。本文首先對殘缺審美現(xiàn)象進行了闡述,其次對殘缺歷史文物的呈現(xiàn)類別以及殘缺歷史文物的文化藝術價值進行了詳細剖析。
殘缺;歷史文物;審美價值
殘缺的概念主要分為視覺形態(tài)上和心理影響上兩個方面。物體固有形態(tài)的殘缺主要是從直觀感受來描述,是既成事實;殘缺心理審美是觀者從自我出發(fā),以我為主體的心理活動,是一種不斷調(diào)整和變化的過程。
殘缺作為生活中一種無法回避的現(xiàn)象,比如破損的城墻、咬過的蘋果、斷臂的雕塑、枯死的樹枝、沒有結(jié)局的一段故事等等,這些現(xiàn)象在帶給我們遺憾的同時,也應該思考它存在的價值。從藝術的角度去審視生活中存在的殘缺現(xiàn)象,從表象上升到內(nèi)在的精神內(nèi)涵,去尋找創(chuàng)作的啟發(fā)靈感。
世界上有缺憾和不完美的物體隨處可見,就像我們的人生充滿酸甜苦辣,難以盡善盡美。春天固然美麗,假如沒有四季的變化,必然會少些一夜花開的驚喜。
(一)殘缺是對圓滿的期待
從形態(tài)上來說,殘缺與圓滿對立;但從藝術審美過程上來說,殘缺是一種審美期待的過程,是對圓滿的期待。比如天上的月亮由缺變圓,人們對月亮寄托的情感也隨之變化,中國有句古詩是這樣描繪的:“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
圓有均衡對稱和諧之美,但所有的圓都是一樣的形態(tài);可是殘缺部分卻各有各的特征,它雖不具對稱性,也不體現(xiàn)和諧美,卻時常讓人過目難忘。
殘缺本身并不是美的代名詞,關注殘缺現(xiàn)象,研究其存在的藝術審美價值,將其作為一種審美心態(tài)尤其重要。殘缺形體時常帶給我們向完整轉(zhuǎn)變的視覺想象空間,這種審美想象彌補了我們視覺的客觀不足。因此,殘缺現(xiàn)象在在藝術欣賞領域豐富了作品的精神內(nèi)容和表現(xiàn)空間。
(二)殘缺形態(tài)下的精神內(nèi)涵
關注殘缺形態(tài),并不是停留在不全物體的本身,而是分析外在形狀下的精神內(nèi)涵。在藝術形態(tài)上,高、大、全時常被頌揚,但丑陋的外形下卻可以反襯出強烈的精神力量之美。中國傳統(tǒng)的美學作品中常常歌頌病梅殘月,斷橋殘雪,就是在營造悲涼氛圍的同時歌頌身殘志堅的精神。
北京八達嶺殘長城,矗立在崇山峻嶺,墩堡相望,雖然殘缺,但雄峰猶存。八達嶺殘長城,定位在一個殘字上,它構成了古老文化的殘缺美,仔細凝視殘長城的一磚一石,一草一木,感覺就如同邁入歷史的昨天。雖然這里有些破敗,但歷史的滄桑感卻給我們極其深刻的印象。徜徉其中,感覺沿著歷史的長廊,回溯到了幾百年前。殘缺不全的歷史遺跡,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抵抗外敵,不屈不饒的精神。
文物分為古代文物和近現(xiàn)代文物。古代文物指古代歷史發(fā)展進程中遺留下來的遺跡和遺物,是古代物質(zhì)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遺存;近現(xiàn)代文物主要有革命文物、民族文物和民俗文物等。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各種外力的作用,歷史文物大多失去了往日的光鮮,以陳舊或殘缺的形態(tài)展示出來。
歷史文物的最大價值在于充滿歲月痕跡的古樸之美。完整的歷史文物受到人們的歡迎和古董市場的追捧,但殘缺的文物也呈現(xiàn)出歷史遺留的生命痕跡之美。這也是藝術家們更喜好殘墻斷壁景色或陳舊物品的原因。
(一)殘缺歷史文物的呈現(xiàn)類別
文物,舊為禮樂、典章制度的統(tǒng)稱,現(xiàn)在人們多把古代遺留的東西稱為文物。殘缺文物作為不完整的一種狀態(tài)呈現(xiàn)出來,千姿百態(tài),但歸納起來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具有歷史事件紀念意義和價值的建筑物、遺址等:(2)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或雕塑器皿;(3)各時代有價值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4)革命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古舊圖書資料;(5)反映各時代社會制度、社會生產(chǎn)生活的代表性實物。
(二)殘缺文物破壞性修復的藝術價值反思
當前國際上一般將文物劃分為兩大價值,即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文物究其歷史價值而言,它是歷史信息的載體,修復它是將其承載的歷史信息更完整的發(fā)掘出來。但究殘缺文物的藝術價值而言,修復破壞了其原始的狀態(tài),掩蓋了文物的時間歷史痕跡。文物修復,如果只是簡單的將原來的碎片進行拼湊,或是加入一些現(xiàn)代的部件進去,更是顯得不倫不類,毫無藝術審美價值而言。
一個時期以來,文物修復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一種因為修復而修復的麻木工程。一些地方只是遵循歷史保留的記錄,打著“還原面貌”的旗幟,卻把一些文物改得面目全非。在修復的同時,應認真考慮一下它的藝術欣賞性,而不是一味的因為完整而完整,破壞了歷史物品的原貌。
傷殘是歷史文物存在的形式之一,是歷史磨難與自然力的變故而留下的疤痕,它本身就是滄桑歲月的見證。一件局部殘缺的藏品,只要它的基本器型和主體紋飾還保留著,就有藝術欣賞價值,從而給人以歷史空域的無限遐想。對于收藏者來說,正因為這些傷殘器喪失了誘人的金錢光環(huán),才能以更加純樸的意念注視它的藝術本質(zhì),欣賞它的美學境界,從中得到藝術陶冶。
一些雖殘猶美的器物或遺址會給人以刻骨銘心的震顫與感受。比如殘缺的圓明園,它屬于每一個中國人悲傷地記憶。圓明園廢墟的藝術價值已經(jīng)不是物體本身的造型和紋樣,而是殘缺帶來的歷史表現(xiàn)。體現(xiàn)出激勵國人發(fā)憤圖強的一種精神。重建圓明園,縱容煥然一新,也只是沒有靈魂的外殼,只有那殘垣斷壁才是歷史和時間的最好證明。
(一)殘缺文物體現(xiàn)的歷史印跡
歷史文物是時代特征的再現(xiàn),與現(xiàn)代仿品相比,最大的價值就在于歲月的沉淀。完整形態(tài)的文物當然更好,但殘缺的文物也是歷史的體現(xiàn),殘缺部分更是歷經(jīng)歲月滄桑的印記。比如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中陳列有一雙紅軍過草地時穿過的草鞋,破難不堪,鞋底都快磨穿了,鞋帶也沒有了。但是當我們在注視這一件物品的時候,仿佛回到了那艱苦的革命年代,步履維艱。破舊草鞋體現(xiàn)的紅軍長征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我們,與一雙新草鞋相比,這難道不正是殘缺的審美價值體現(xiàn)嗎。
(二)殘缺體現(xiàn)了歷史文物的悲壯之美
華麗是一種美,殘缺也是一種美;新穎是一種美,陳舊也是一種美;雄偉是一種美,悲壯也是一種美。和前者相比,后者更具有視覺沖擊力、震撼力。殘缺美、陳舊美、悲壯美正是文物古跡的重要特征。
殘缺文物帶來遺憾,當人們在深深惋惜缺失部分時,卻時常感受到大自然和生命的力量,從歷史遺跡中感受到一種悲壯之美。
比如,希臘帕提農(nóng)神廟,公元前432年建成以后,命運多舛,先后改做基督教堂、清真寺、軍火庫。1687年被炮毀,只剩下30多根石柱和斷壁殘垣。再如,建于公元前80年左右的橢圓形古羅馬大角斗場,到現(xiàn)在,依然是斷壁殘墻。像這樣殘破而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古建筑,在歐洲數(shù)不勝數(shù)。是這些國家的文物保護意識不強?是沒有財力修復?顯然都不是。這是因為,復原那些古建筑,會破壞其震撼人心的神韻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三)殘缺印記是歷史文物的個性化符號
從藝術的角度上來說,殘缺是一種符號,殘缺部分是一種空白和審美期待,帶給我們無限的歷史遐想。從人的心理上來說,殘缺的形象比圓滿更容易引起視覺的注意,有突出的凝聚點,從而調(diào)動腦部活動,分析此事物為什么有違常規(guī)?為什么出現(xiàn)殘缺?這樣在思考的過程中增強記憶指數(shù)。
比如斷臂的維納斯雕塑,人們幻想她或是端著咖啡,或是撫著頭發(fā)?在不斷的向圓滿形態(tài)思考的過程中,殘缺的斷臂成為了視覺的符號。
當完整的古董往往比殘缺的古董拍賣出數(shù)倍的價錢時,當人們熱衷于修復重建古代遺址廢墟時,我們應該認真審視殘缺歷史文物的文化藝術價值。殘缺是歷史時空的印記,殘缺是從遺憾到完美的心理追求過程。我們應該保護好殘缺的歷史文物,發(fā)現(xiàn)蘊藏在其中的審美價值。
[1]王宏香.殘缺美的視覺表達.裝飾,2004(3):134.
[2]楊璐.保護、修復、研究領域中文物的價值.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6(11):125.
[3]凌波.文物價值簡論.中國博物館,2002(02).
[4][德]黑格爾.美學,1958:145.
J01
A
1005-5312(2014)08-01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