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澤陽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城市公園景觀空間營造藝術淺析
周澤陽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城市公園是城市開放空間的一部分,公園的設計和規(guī)劃需要以一定的藝術原則和科學技術為指導,來滿足人們休閑、觀賞、游憩等功能的要求。而如何營造合理優(yōu)美的空間和怡人的環(huán)境,是我們要面臨的問題。
公園;景觀;空間營造
在今天的城市與廣場公園建設中,人們普遍借著商業(yè)的欲望,借著商品物流中的宣傳方式和廣告效應,以經濟的強大推動力,創(chuàng)造著充滿商業(yè)氣息的流行時尚。加上今天權利可以取代專業(yè)知識、行政的干預、權利的濫用、政績的需求、利益的驅動,使今天的城市景觀面目全非。
因此,在公園景觀設計中我們應考慮各種因素,在以發(fā)展經濟與改善城市居住環(huán)境為迫切目標的今天,我們必須體現民族的特質文化,運用一定的景觀空間營造方法,利用現有條件營造一個宜人的公園空間。
我認為城市公園景觀空間的營造的方法有以下幾點:
(一)用高差創(chuàng)造空間
高差有創(chuàng)造空間的巨大潛能。高度的改變,就是從一個高度到另一個高度,形成邊界。抬高一塊面使之高于環(huán)境,“提升”了它的意義使抬高的區(qū)域有外向感、歸屬感和開放感。
在公園景觀設計中,我們可以將園路旁的草坪抬高,使人產生一種微妙的平衡感和隔離感,加強公園景觀的空間性。這樣場地就有了獨立性,標志出其差異性,潛在的使用功能不同,但是它和環(huán)境的聯系感、歸屬感仍然很強。
(二)種植改變地貌的空間營造
增加種植能使面積小且地貌普通的區(qū)域看起來有不同的空間感。如果使用適當的樹種,梯狀種植的植物能使地貌看起來抬高或降低,即種植能增強或減弱地勢。此外,在地貌頂部種植高或半高的樹木會看起來更靈動,能從樹下空隙看出去,真實的地貌可以保留下來。但是順著地形種植封閉的植物組團的話,會提升整個地形,使地貌看起來更“龐大”,地貌的本來的面目不能再分別出來。
因此,我們在設計時,盡量保持地貌的本來面目,在地貌頂部種植半高的樹木,使空間更加靈動。
(三)樹木作為公園路標的空間營造
樹木是景觀建筑里最常見的單體。成排的樹木可以明確地限定出道路的方向,單體或成組的樹則可以表明節(jié)點的位置。使用雙排林蔭道,能形成類似廊柱或者拱廊的空間形態(tài)。廊柱會激發(fā)一種近乎莊嚴的情緒,因而創(chuàng)造出更有“公共性”特征的空間,當樹冠寬度足夠大時會產生貼近天空的拱廊空間。此外,選擇適當的樹種,由此形成的拱廊空間會有更細微的氣氛差別,如敞亮或是幽暗,光點或是暗斑的區(qū)域等等,從而營造一個安靜、安全、私密的空間。
因此在設計時,應給大量修整的樹木以適當空間,大樹以其巨大的體量及枝干界定和圍合空間,在營造自然氛圍方面比草地更勝一籌。
(四)公共設施在公園的空間營造
人的各種行為活動要求有相應的領域,需要有私密性、半私密性、公共性及半公共性空間構成的體系。如果在一個空曠的大廣場上,面臨著這個完全開敞的公共空間,而找不到可以稍微安靜地休息或者與朋友閑聊的半公共或者半私密的空間,人們會感到索然無味。
因此,我們在設計時,應盡量創(chuàng)造半公共或者半私密空間,設置茶座、廊架、花臺座椅等設施。
(五)中國傳統(tǒng)景觀手法在公園景觀中的空間營造
空間對比。采取欲揚先抑、欲露先藏的手法營造公園空間,造成形態(tài)上的變化。例如在公園入口出,由于場地狹長的限制,我們精心組織入口小空間到主要景區(qū)空間,使公園入口狹窄到主景時的空間豁然開朗,把人從入口導入園內主要景區(qū),使人順著一定的方向與途徑發(fā)現景之所在。
露與藏。露則淺,藏則深,為了避免淺露而求意境深邃我們宜采用欲顯而隱或欲露而藏的手法把某些精彩的景藏于偏僻幽深之處。例如在公園內設計一個樓閣,把其藏于石林從中,松柏遮天,僅樓的一角顯露在外,既暗示出樓的所在,又含蓄、耐人尋味。
公園是開放空間體系中可供人們消磨休閑時光的地點,是現代城市休閑景觀。隨著人們對空間使用的文化模式的深入理解,公園設計將更加個性化與多元化。在不遠的將來,公園里發(fā)生的一切將不再只是具有實現價值,還將具有象征意義,成為一種符號。
在營造公園景觀空間的同時,我們必須很好地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社會目的,為市民服務,讓市民參與,體現景觀空間的公共性和開放性。通過形式、內容、尺度上的精心策劃和設計,滿足人們的心理感受和行為需求。此外,我們要立足本國文化和實際情況,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造出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間,讓城市公園景觀在保留原有風貌的同時更能體現出城市的特色和個性。以“以人為本”為目標,創(chuàng)造出高質量、高品位、人性化的景觀公共空間。
[1][德]漢斯·羅易得,伯拉德著.開放空間設計.羅娟,雷波譯.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
[2]林振德著.公共空間設計.嶺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J05
A
1005-5312(2014)08-007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