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瑋
(江蘇 宜興 214221)
淺析宜興紫砂藝術
錢瑋
(江蘇 宜興 214221)
紫砂藝術以它材料的唯一性、成型工藝的獨特性、造型形態(tài)多樣性而聞名于世。盡管如此,在大多數(shù)人眼里,它卻依然只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用品,充其量是民間工藝品,是不能與中國書法、中國畫等高雅藝術等量齊觀的。
紫砂;藝術;工藝
清乾隆年間吳騫編《陽羨名陶錄》、清光緒年間日本人奧玄寶《茗壺圖錄》、民國二十六年出版的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考》,皆延續(xù)了周高起《陽羨茗壺系》的說法。
紫砂茗壺的造型,千姿百態(tài),有樸實的實用造型,也有奇巧的怪物造型,造型有造型的神態(tài),紫砂壺形制取裁確定以后,以工藝藝術的手法表現(xiàn)神態(tài),其中一個是采用寫實的手法來表現(xiàn),一個是以變化的方法來處理。寫實則力求形象逼真,變化經藝術手法的處置表現(xiàn)在似與不似之間給人以濃郁的回味,或給人有動與靜的感受。工藝美:紫砂壺由壺身、頸、底、腳、蓋、嘴、鋬、的等組成。砂壺既有本身嚴謹完美的整體,又具有與壺身相輔相成構成和諧完美整體的附件“若壺說’贈邵大亨君’記述,其掇壺,頂項及腹,骨肉亭勻,雅俗共賞,無鄉(xiāng)者之譏。”可見壺體與附件之關系。
在砂壺豐富的造型中有凹凸線、凹線、圓線、鱔肚線、碗口線、鯽背線、飛線、翻線、竹丬線、云肩線、弄堂線、隱線、側角線、陰角線、陽角線、方線等裝飾和應用線條清晰在造型中增加美感。砂壺的蓋有截蓋、壓蓋、嵌蓋、虛蓋、平蓋、線蓋,增加實用功能和欣賞趣味??谏w直而緊,直徑通轉,壺身傾注無落帽憂,說明工藝之嚴謹。砂壺的嘴有直嘴、一灣嘴、一灣半嘴、二灣嘴、三灣嘴,嘴孔有獨孔、多孔、球孔,有直握鋬橫握鋬,提梁、半提梁,嘴鋬胥出自然若生成者,注水流暢,理、趣都有理想效果。
紫砂壺的品類,有光貨、花貨、筋瓤貨、光貨的工藝處理,圓形珠圓玉潤,方器輪廓周正,花貨的工藝寫實表達逼真,寫意表現(xiàn)濃有趣味;筋瓤貨線條脈絡有致,卷曲和潤,嘴鋬處理得體。砂壺裝飾,有刻、塑、雕、琢、貼、繪、彩、絞、嵌、縷、釉、堆、印、鑲、漆、包、鎏;砂壺的工藝可以說是百看不厭,屢有新的回味,維妙維肖,巧奪天工,令人贊嘆。在紫砂茗壺發(fā)展的不同歷史時期中,幾類造型的壺均有制造,但沒時期發(fā)展的主流卻又有所偏重于不同的造型、藝術風尚及發(fā)展趨勢。紫砂壺之所以具有實用功能,主要是由于紫砂泥料的特性所決定的。紫砂藝術以它材料的唯一性、成型工藝的獨特性、造型形態(tài)多樣性而聞名于世。
品位美:紫砂壺有商品壺、工藝壺之分,商品壺有細貨、粗貨之分,工藝壺有工藝品壺、特藝品壺、藝術品之分,工藝品壺應按藝人的成就,作品比值比價的藝術價值來言。在歷史的文獻中記述名藝人的工藝杰作,贊譽為“貴重如珩璜”(佩玉)、“珍重比流黃”(黃繭織的絹)、“賦于雕漆”、“價凝琳”(美玉),周樹“臺陽百詠”曰“供春小壺一具用之數(shù)十年則值金一笏”。明朝熊飛“贊陳壺、徐壺烹調山片歌”曰“景陵銅鼎半百清,荊溪瓦注十千余”,說的是景陵銅鼎五十錢可以買到,荊溪的砂壺可價值一萬多“茗壺圖錄”記述“明制一壺,值抵中人一家產”。這可見歷史已對砂壺估了價。
盡管如此,在大多數(shù)人眼里,它卻依然只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用品,充其量是民間工藝品,是不能與中國書法、中國畫等高雅藝術等量齊觀的。其實不然。它是中國茶文化的一種物化形式,集中國書法、篆刻、玉石、青銅、陶瓷等多種藝術元素于一身,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最富表現(xiàn)力的形式之一。紫砂壺是一種雙重氣孔結構的多孔性材質,氣孔微細密度高,具有較強的附吸力。它能吸收茶之香味,且保持較長的時間,而施釉的陶瓷茶壺,這種功能比較欠缺。紫砂壺與施釉的陶瓷茶壺相比,茶湯確實不易變質發(fā)餿,這種功能由茶壺本身精密合理的造型所決定。
任何一種文化藝術形式的發(fā)展都有一定的社會延承性,所以,發(fā)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突變的過程,紫砂藝術也是如此。我們必須在認真研究傳統(tǒng)、符合藝術正確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否則我們的努力將是空中樓閣、曇花一現(xiàn)。其次,必須掌握各種紫砂成型工藝。任何一門藝術形式都有它的基礎技術,像中國古代青銅器藝術便建立在鑄銅技術之上。對于紫砂藝術來說,成型技術則更為重要:紫砂成型工藝的惟一性及紫砂藝術獨特的表達形式,對它的成型技術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紫砂藝術只有在基礎工藝技術的支持下,才能充分表現(xiàn)出設計者的藝術構思,完美地呈現(xiàn)出它的藝術性。再者,研究傳統(tǒng)的同時要開拓創(chuàng)新。發(fā)展最有效的方法是“創(chuàng)新”。紫砂藝術有著輝煌的過去,但隨著社會的變遷,過去原有的形式已不盡符合當代社會需求,通過創(chuàng)新使這門中國傳統(tǒng)藝術符合當代社會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是發(fā)展紫砂藝術的必經之路。開拓創(chuàng)新勢在必行。發(fā)展紫砂必須立足于傳統(tǒng)的基礎上,在符合當代社會生活習慣、審美心理的前提下大膽前行,惟其如此,才能找到紫砂藝術正確的發(fā)展方向。
[1]吳梅鼎.陽羨瓷壺賦·序.
[2]于川.紫砂壺把玩與鑒賞.北京美術出版社,2007年出版.
[3]佛山陶瓷.2013年.
J527
A
1005-5312(2014)08-00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