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麗芬
(東莞市博物館,廣東 東莞 523000)
文物攝影若干問題的思考
蔡麗芬
(東莞市博物館,廣東 東莞 523000)
文物攝影不同于一般新聞及廣告攝影,它是通過攝影的紀實特點,再現(xiàn)歷史文物的藝術和科學價值,近年來,隨著我國文物市場的日趨繁榮,文物攝影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本文較為詳細的論述了文物攝影,具體介紹了文物攝影的屬性、器材、方法、拍攝角度和畫面形式,對文物攝影工作有一定幫助。
文物攝影;方法;色彩
文物,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它所蘊藏的信息具有歷史、藝術、科學等價值,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歷史發(fā)展的重要文化遺產。在社會生活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與喜愛。但大多數(shù)的文物都保存在博物館等機構中,除了到現(xiàn)場參觀外,通過圖片了解和欣賞文物是重要的途徑之一。所以文物攝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物攝影將這些精美絕倫的珍品通過圖片的形式介紹給更多的人,其作用一是為文物研究提供歷史實證,二是供人們欣賞,為文化交流提供圖像信息。在現(xiàn)今的網(wǎng)絡時代,文物圖片以更快捷的方式讓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多的受眾。那么,掌握文物攝影的方法,是強化文物藝術價值的重要手段。
(一)真實性
一件成功的文物攝影作品必須真實再現(xiàn)文物的歷史風貌。在文物攝影中,不容許存在任何物體變形、色澤失真、影像模糊等問題。文物拍攝要遵從還原文物原貌的規(guī)則,嚴禁夸張、變形,真實性是文物拍攝的基本屬性。因此,拍攝文物作品大部分攝影師是采用100mm或105mm微距鏡頭來拍的。
(二)主題性
文物拍攝的主題性是指拍攝文物要在畫面主要、醒目的位置,且拍攝角度、虛實要適合文物的全面表現(xiàn)。如拍攝陶罐時注意相機的位置一般情況下應該在罐上方斜10~15度角,這樣拍出的器物具有立體感,觀眾一目了然,準確地表現(xiàn)它的最佳觀賞角度。
(三)藝術性
文物拍攝的藝術性并不是采用夸張的手法去表現(xiàn),而是強調拍攝畫面結構的合理、作品的柔和、舒適程度,避免攝影視角出現(xiàn)生硬、粗糙的感覺。同時,還要對文物的歷史背景及所處時代的社會文化生活的特點有所認識和了解。這樣,在拍攝時才能有的放矢,通過有針對性地調動光線、角度、鏡頭等藝術手段來表現(xiàn)文物。要求將文物拍得清晰、色彩還原準確。
(四)科學性
優(yōu)秀的文物攝影作品具有史料紀實和藝術觀賞雙重特性,是科學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
(五)觀賞性
歷史文物普遍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文物攝影工作者必須運用最佳角度、光線、構圖等攝影技法將文物的美學價值發(fā)掘出來,使之真實而且傳神,以激發(fā)觀賞者的審美情感,從而達到文物攝影作品與觀賞者之間的良性互動。
文物具有種類繁多、大小不一、質地各異等特點,文物攝影工作者有時需在室內布光拍攝,有時需在室外光線極差的情況下拍攝,因此對拍攝器材要求很高。
(一)鏡頭
鏡頭多種多樣,不同的文物對鏡頭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根據(jù)焦距的不同,鏡頭可分廣角、標準、中長焦和微距鏡頭。廣角鏡頭的特點是焦距短、視場角大、拍攝景物范圍廣。在環(huán)境狹窄無法調整距離的情況下,使用廣角鏡頭可以擴大拍攝視野,在有限距離范圍內拍攝出全景或大場面的照片。廣角鏡頭還具有超比例地渲染近大、遠小的特點,有夸張前景的作用。通常用于古墓、石窟造像等受環(huán)境限制比較大的文物遺跡的拍攝。標準鏡頭的視場角有大小差別,一般在45°~55°之間,但大都接近人眼的視角。因此用標準鏡頭拍攝的照片,其畫面景物的透視關系比較符合人們的視覺習慣。由于標準鏡頭的焦距、視場角、拍攝范圍、景深以及在相同拍攝距離上影像尺寸等均比較適中,因而這種鏡頭應用最廣泛。
(二)燈具
文物攝影照明用的燈具最好是電子閃光燈,電子閃光燈是冷光源,長時間照明不會對文物產生損害。燈的數(shù)量最少是四只,即頂燈、主燈、輔燈和背景燈,各燈的輸出要根據(jù)具體拍攝的文物情況,產生一定的光比,完美地表現(xiàn)文物。拍攝文物主要依靠室內燈光,攝影師可以按自己的需要隨意安排光線的投射方向及其強弱。不同的光線投射方向對塑造文物有不同的作用。一般來說,順光平而無明暗,多作總體照明和輔助光用;側光長于描繪器物各側面的明暗反差,并隔離器物與背景,增強畫面的縱深感;逆光用于勾勒器物的輪廓線,有突出立體感的特殊作用;頂光作用于器物頂部和腰部造型復雜的器物;底光,具有渲染人物、動物類器型威嚴、兇狠和恐怖的感情色彩。光的強弱,應依不同文物的需要而異,光的主次也只能伴隨器物的造型,各部位的主次關系而分別安排。需要強調的是,陰影使被攝主體產生立體感和空間感。構圖時強調利用影子這一特殊元素加以變化處理,可以使影子效應在某種程度上提示所要表達的圖像主題。突出影子元素可以把同質投影或異質投影的不同角度、不同維度空間和不同事物巧妙地組接,賦予畫面新的意境。
(三)背景布
拍攝文物要利用背景紙來營造比較干凈的氛圍,背景的顏色不能太鮮艷,紛亂的顏色映襯在文物上,會破壞文物的輪廓線,大片的顏色反光還容易使文物偏色。現(xiàn)在國際上通用的背景紙是中灰色,灰色屬于中性色,可以和任何色彩的文物搭配,有
利于突出文物。
(四)三腳架
文物攝影首要保證畫面的清晰度,在拍攝時必須使用三腳架,這樣有利于構圖和調焦,避免因手持拍攝而引起的抖動。
(五)測光表
文物攝影中常用的相機大多沒有內測光裝置,需要用外置測光表,選擇可測閃光和持續(xù)光源的測光表。如果用數(shù)碼相機拍攝,由于文物靜止不動,可以進行反復拍攝,通過多次測試,逐步獲得準確的曝光。另外,在文物攝影中,如反光板、粘膠、消除反光噴劑等輔助工具也必不可少。
文物攝影按文物是否能夠移動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古墓葬、古遺址等不可移動的較大型文物攝影;一類是青銅器、瓷器、陶器、玉器、書畫等較細致的可移動文物攝影。
(一)不可移動文物攝影
這類文物一般都是大型的古建筑、古墓葬等,拍攝時要合理利用光源、講究布局的完整。除了要在構圖、用光等方面下功夫外,關鍵是抓住文物的時代特征和藝術特點,使觀賞者能清楚地知道照片所反映的歷史文化內涵。攝影者在掌握攝影專業(yè)技巧的同時需要具備一定的文物鑒賞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對于一些年久失修、殘敗破損的古建筑、古遺址,一些講究唯美、追求鏡頭效果的攝影師覺得沒什么好拍的,總要千方百計弄一些“藝術”上去,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文物雖然集藝術、歷史、科學價值于一體,但文物攝影中保持文物本質性是第一位的,因為每一件文物都反映了一種客觀存在。特別是考古挖掘的拍攝,每一個挖掘過程、每一件文物的擺放位置都要清楚完整的拍攝下來,不能有半點馬虎,真實反映事物的客觀現(xiàn)實性是文物攝影與藝術攝影的根本不同之處。
(二)可移動文物攝影
可移動文物按質地劃分包括有青銅器、陶器、瓷器、玉器、字畫等。文物的質地不同、形狀不同,拍攝時使用的器材就不同,拍攝方法也各不相同,運用的光線也不一樣。下面分類說明。
1.玉器
玉器是文物的重要門類之一,以其精湛的制作技藝、優(yōu)美的造型、絢麗的色彩而著稱于世。怎樣把玉器玲瓏剔透、栩栩如生的藝術效果表現(xiàn)出來,背景的選擇、燈光的運用、曝光的控制是拍攝的關鍵。玉器通常分為白、青、綠、墨、黃等色。在拍攝時要注意頂燈光線的控制,盡量使背景與器物分離,增加立體感,表達空間深度與環(huán)境氣氛,從器物后面來的光線,勾勒出器物的輪廓線條,從而表現(xiàn)出玉器晶瑩剔透的質感;一支主燈可從器物的側面打光,表現(xiàn)器物細如毫發(fā)的陰刻線紋路和精湛的淺浮雕;第三支輔燈可在較遠的地方對正面給以較弱的輔光,照亮整個器物,以表現(xiàn)器物整體效果。
2.青銅器、瓷器、陶器
拍攝這類器物要注意表現(xiàn)它們的形狀、質感和立體感,使原器物的形象得以真實再現(xiàn)。突出立體感的重點在于布光,恰當?shù)剡\用頂光可勾勒出文物的器形,要注意主光與輔光的光比,避免形成大平光從而影響器物立體感的塑造。選擇拍攝角度要找出一個能概括器形特征的最佳觀賞面,還要盡力表現(xiàn)它的造型美。文物中有大量諸如罐、鼎、杯、尊等器物,口是這類器物的重要外形特征。拍攝時,要選擇適當?shù)慕嵌扰c高度,準確地將口形表現(xiàn)出來。角度的高低,一般以看清口形的前后沿為宜。
3.字畫
字畫的拍攝要注意透視問題,保證字畫不變形。在拍攝字畫時一定要保證相機鏡頭與字畫保持水平。由于照明燈產生的高溫對年代久遠的書畫、文獻造成嚴重的破壞,使紙質變脆、墨跡變淡。因此,拍攝時要合理選擇照明燈具,使用柔光罩、反光傘,避免燈光直接照射。保存多年的書畫、文獻,紙質變黃、變舊,拍攝照片缺少反差,線條暗淡不明顯,如果加上黃色或澄色濾光鏡,適量增加曝光時間,所拍的照片會比原物清晰度更高、更整潔。
拍攝中,文物一般處于畫面居中的位置,但如果器物本身就具有方向性,就要考慮整個畫面的布局。例如陶馬的拍攝,就要讓馬頭前方的空間略略大于后方的空間,給予文物一種生命感,有前進的空間。拍攝時相機高度的變化也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拍攝高度有不同的效果。以下介紹幾種常用的拍攝角度。
(一)平拍
平拍是指照相機拍攝位置與被攝體的高度相同,也即照相機平視拍攝,它的特點是不易產生形變,拍攝畫面親切自然。
(二)俯拍
俯拍是指照相機的拍攝位置高于被攝體的高度,也即照相機從上向下拍攝。俯拍一般較多地用于陶院落等大場面攝影,它能產生較好的空間感,盡可能全面的表現(xiàn)出土文物的全貌及一些具體細節(jié)。
(三)仰拍
仰拍是指照相機的拍攝位置低于被攝體的高度,即照相機自下向上拍攝。仰拍一般用于強調和夸張被攝體的高度,但拍攝時會引起被攝體的形變,尤其在拍攝距離較小時,形變就更加明顯。例如在拍攝建筑明器中陶樓時,可使相機略低于陶樓的中心線,向上仰拍,能表現(xiàn)陶樓的高大,如果是俯拍,就容易壓低建筑物。在拍攝文物時,有時也可利用超出常規(guī)的手段來拍攝。
通過自己對文物攝影的不斷學習和實踐,拍攝不可移動文物《東莞可園》等古建筑的照片和可移動文物書畫等方面的照片在中國文化報、中國書畫報、東莞日報、東莞鄉(xiāng)情雜志、游遍天下雜志和《廣東近代園林史》雜志等刊物發(fā)表,并出版了我拍攝的《可園盛景》、《可園蘊秀》、《東莞可園博物館館藏書畫賞析》、《東莞可園》、《東莞市博物館藏書畫》、《多珍堂藏清代服飾》和《東莞市博物館藏出土文物》等畫冊。
總之,文物攝影不僅僅供人們欣賞,更重要的是為文物研究都提供歷史實證。為進一步提高文物攝影的圖片質量、工作效率,我們應根據(jù)不同的文物而采取與之適應的方法,加強各方面特別是文物知識方面的學習,提高修養(yǎng),要不斷積累經驗,這樣才能夠探索出一套科學性和實用性兼?zhèn)涞奈奈飻z影方法。
[1]洪州.淺談文物攝影的方法與技巧[J].大眾文藝,2013年第24期.
[2]劉云萊.攝影角度的選擇[J].中國記者,1991年12期.
J405
A
1005-5312(2014)08-00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