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澎,王樹慧
(1.西安石油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5;2.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氣廠采氣工藝研究所,陜西 榆林 719000)
濟陽坳陷南部就是東營凹陷所處的地理位置,是渤海灣盆地濟陽坳陷的一個中新生代斷陷下。在它的周圍,東面為青坨子凸起,西面為魯西凸起,南面有魯西隆起,北面為陳家莊凸起。東西方向跨度為100 km,南北之間跨度為60 km,整個的面積為5 700 km2,根據(jù)鉆井解釋,該區(qū)域發(fā)育有太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缺失元古界、下古生界奧陶系上統(tǒng)、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下統(tǒng)、二疊系上統(tǒng)、以及三疊系和新生界古生統(tǒng)。
研究東營凹陷的古地溫特征時,研究者分別采用鏡質(zhì)體反射率法、磷灰石裂變徑跡法、包裹體測溫法對東營凹陷進行了熱史恢復[1-4]。
為了完成熱史反演研究,同時研究東營凹陷5口典型井,即坨762井、王35井、東風5井、博2井、牛5井,根據(jù)分布在井中36個鏡質(zhì)體反射率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井中鏡質(zhì)體反射率數(shù)據(jù)所在層位,基本上都是以沙四段和沙三段為主,還有個別屬于東營組,井深基本上都在2 000~3 500m。收集相關數(shù)據(jù)后進行整理,如表1。
依據(jù)坨762井、王35井、東風5井、牛5井等5口典型井中鏡質(zhì)體反射率數(shù)據(jù),然后利用各井中實際地層分層數(shù)據(jù),采用應用廣泛的EASY%Ro模型,軟件上采用了1999年中科院地質(zhì)所開發(fā)的Thermod熱史模擬軟件,對各井進行熱史反演。經(jīng)過熱史反演,得到了表3中新生代單井及東營凹陷平均古地溫梯度。根據(jù)以上鏡質(zhì)體反射率數(shù)據(jù),結合取樣井的實際地層分層數(shù)據(jù),對坨762井、王35井、東風5井、牛5井等5口典型井進行了熱史反演,反演時采用的是應用廣泛的EASY%Ro模型,用中科院地質(zhì)所1999年開發(fā)的Thermod熱史模擬軟件進行了熱史反演,反演得到的新生代單井及東營凹陷平均古地溫梯度見表3,計算反演出的5口單井的古地溫梯度,就可以得到東營凹陷平均古地溫梯度。如圖1,就是將以上反演出的5口井古地溫梯度數(shù)據(jù)及得到的東營凹陷各時代平均古地溫梯度值。
圖1 東風5井(A)、博2井(B)、東營凹陷(C)、牛5井(D)、王35井(E)、坨762井(F)地溫梯度演化史圖
表1 東營凹陷鏡質(zhì)體反射率數(shù)據(jù)
由圖1可以看出,根據(jù)單井來看,東風5井、博2井、牛5井、王35井、坨762井的古地溫梯度演化是由古到今逐步降低,與東部中新生代盆地低溫梯度演化的一般規(guī)律相符合。東風5井在孔一后期演化到現(xiàn)今是由6.15℃/100m降低到3.98℃/100m,牛5井在孔一早期演化到現(xiàn)今是由5.41℃/100m降低到3.71℃/100m,王35井在沙三初期演化到現(xiàn)今是由5.05℃/100m降低到3.68℃/100m,坨762井在沙三初期演化到現(xiàn)今是由5.20℃/100m降低到3.42℃/100m。東營凹陷的古地溫梯度演化也有此特點:在孔一早期演化到現(xiàn)今是由5.41℃/100m降低到3.61℃/100m。其中博2井、坨762井、王35井、牛5井的古地溫梯度在新生代早期較高,中期持續(xù)降低,晚期雖然也有所下降,但是降低幅度很小,呈現(xiàn)明顯的弧線形演化趨勢;東風5井的這一演化特點不如以上4口井明顯。東營凹陷新生代古地溫梯度演化也具有這一規(guī)律。得出的東營凹陷現(xiàn)今平均地溫梯度為3.61℃/100m。
東營凹陷新生代平均古地溫梯度變化為:孔一早期為5.41 ℃ /100m,沙四初期為 5.44 ℃ /100m,沙三初期為 5.29℃/100m,沙二初期 4.96℃/100m,沙一初期為 4.76℃/100m,東營初期為 4.68℃/100m,館陶初期為 4.29℃/100m,明化鎮(zhèn)初期為3.93℃/100m,平原初期為3.46℃/100m,現(xiàn)今為3.61℃/100m,由此可見,東營凹陷自新生代以來時代越老,則總的說來地溫梯度值越高[5-6]。
沉積巖中分布廣泛的磷灰石,其自發(fā)徑跡對溫度敏感,徑跡退火溫度范圍與生油窗(70~125℃)溫度范圍基本一致。通過裂變徑跡測試,可標定出較精確的古溫度,獲得沉積盆地熱歷史信息,同時討論可能的物源、部分地層的時代、沉積速率、抬升速率及剝蝕及剝蝕厚度等[7]。
我們對濟陽坳陷東營凹陷的12口井32塊樣品做了分析測試,見表2。
表2 東營凹陷磷灰石古地溫測試結果表
結果表明:東營凹陷及周邊地層經(jīng)歷的古地溫變化較復雜,分中央凹陷型,沙河街組地層埋深2 000~2 500m時,經(jīng)歷的古地溫為80℃ ~110℃之間。花溝-青高型,該區(qū)沙河街和中生界地層經(jīng)歷的最大溫度為埋深1 200~1 500m時,地溫90℃ ~116℃。東南斜坡型,該帶由于斷階較多,各區(qū)塊經(jīng)歷的古地溫分布,同時C-P地層曾達到118℃的高溫,而林樊家地區(qū)要達到相同的溫度,則埋深為2 500~3 500m的分布范圍。南邊凸起型,該帶雖然現(xiàn)今埋深淺,沙河街組和中生界地層經(jīng)歷的溫度已達到近100℃ ~120℃分布(表2)。
流體包裹體分析有兩個用途,一是確定巖石成巖時的溫度,對研究熱演化提供一個輔助性分析,另一個用途是對于C-P和奧陶系中若有烴類流體包裹體則可以確定烴類形成時間及期次。
包裹體測溫和地下流體的侵入期次分析實驗,基本上達到了實驗設計目的,樣品測溫數(shù)據(jù)是下一步模擬計算的重要參數(shù);地下流體侵入期次分析綜合認為,該系列實驗樣品的流體侵入大體上有四期,分別為84℃ ~87℃;95℃ ~100℃;110℃ ~117℃;140℃ ~145℃左右(表 3、表 4、表 5)[8-9]。
表3 樣品16流體包裹體檢測結果
表4 樣品15流體包裹體檢測結果
表5 樣品14流體包裹體檢測結果
(1)東營凹陷新生代平均古地溫梯度值,整體呈現(xiàn)的是一個在早期高,然后持續(xù)下降,然后晚期略有下降的弧線變化。
(2)自新生代以來,東營凹陷新生代平均古地溫梯度值基本上都是呈現(xiàn)的一個下降趨勢,和古代相比,溫梯度相差明顯。
表6 砂巖包裹體性質(zhì)及均一溫度統(tǒng)計表
[1]任戰(zhàn)利.中國北方沉積盆地構造熱演化史研究[M].石油工業(yè)出版社.1999.
[2]周中毅,潘長春.沉積盆地古地溫測定方法及其應用[J].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2.
[3]陳剛,趙重遠.Ro反演的盆地熱史恢復方法與相關問題[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zhì).2002,23(4):343 -347.
[4]邱楠生,汪集旸.干酪根自由基濃度作為古溫度計的應用[J].石油實驗地質(zhì).1988,20(1):92 -94.
[5]藤井敬三.關于鏡質(zhì)體反射率的測值偏差[C].應用煤巖學國際會議論文集.1994,70 -73.
[6]蔣國豪 胡瑞忠等.鏡質(zhì)體反射率(Ro)推算古地溫研究進展[J].地質(zhì)地球化學.2001,29(4):40 -45.
[7]常遠,劉銳,楊嘉.磷灰石裂變徑跡技術與地學應用綜述[J].上海地質(zhì).2004(1):47-53.
[8]盧煥章,范宏瑞,倪培等.流體包裹體[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9]劉德漢.油氣包裹體及其在石油勘探和開發(fā)中的應用[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