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亞麗,穆連波
(遼寧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盤錦分局,遼寧 盤錦 124010)
遼河是全國七大江河之一,也是遼寧省最大的河流。遼河流域歷來洪澇災害頻繁,僅建國以來就發(fā)生過較大洪水9次,嚴重地威脅著兩岸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本文以遼河最近幾次洪水傳播時間為重點,對遼河干流中、小量級洪水傳播時間做出分析。
遼河干流上游分為東遼河和西遼河。西遼河發(fā)源于河北省平泉縣燕山山脈北側七老圖山的光頭山,始稱老哈河,在內蒙古自治區(qū)哲里木盟蘇家鋪接納發(fā)源于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的西拉木倫河后稱西遼河;東遼河發(fā)源于吉林省遼源市哈達嶺的薩哈嶺。東、西遼河于遼寧省昌圖縣的福德店匯合后稱遼河(亦即遼河干流),流經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qū)、吉林省和遼寧省4個省(自治區(qū)),在遼寧省盤山縣境內注入渤海,河流全長1 390 km,流域總面積21.89萬 km2。
遼河干流全部在遼寧省境內,自北向南縱貫遼寧中部地區(qū),流經鐵嶺、沈陽、鞍山、盤錦4個市的16個縣(市、區(qū))。左側匯入的主要支流有招蘇臺河、清河、柴河、凡河等,是遼河干流洪水的主要來源;右側匯入的主要支流有公河、秀水河、養(yǎng)息牧河、柳河、繞陽河等,是遼河干流主要泥沙來源。沈陽市新城子區(qū)與新民市交界處的石佛寺是遼河干流從山區(qū)、丘陵區(qū)進入平原區(qū)的分界。由于遼河干流左側支流幾乎全部在石佛寺上游,右側支流主要分布在石佛寺以下,因而石佛寺以上是遼河洪水的主要來源;石佛寺以下是遼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河道干流河道福德店~清河口河段長113.7 km,河道平面形態(tài)為彎曲段與順直段交替型,河床中有犬牙交錯的邊灘,河寬 125 ~280m,河床比降 0.31‰ ~0.20‰,寬深比 2.5 ~14.1,河道彎曲系數(shù)1.54~1.60,河道沖淤基本平衡,屬蜿蜒型河道;清河口~石佛寺段河長85 km,河道兩岸多為連綿丘陵,左側有清、柴、泛諸河匯入,河道平面形態(tài)蜿蜒曲折,邊灘交錯,沖淤變化基本平衡,河道較為穩(wěn)定;石佛寺~盤山閘河段長251.5 km,河道平面擺動幅度較大,因受柳河泥沙淤積影響,河床逐年抬高,河槽寬淺,主槽擺動頻繁,具有游蕩性河道特征;盤山閘~河口河段長61 km,河寬96~488m,寬深比1.8~9.4,河道彎曲系數(shù)1.07~1.56。河道為感潮段,受上游來砂及河口感潮攜帶泥沙沉積的影響,河床淤積嚴重,河床比降甚緩達0.04‰左右,河槽寬淺,河道蜿蜒曲折。
遼河干流由北向南貫穿遼寧省中部平原,北部鐵嶺市是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新興的煤、電能源基地。中部沈陽市及鞍山市是重要的產糧區(qū)和遼河油田的部分產油區(qū)。南部盤錦市是新興的石油化工城,遼河油田機關及主要采油單位在此坐落,并有大型化肥廠和大型天然氣化工廠等國家重點工業(yè)企業(yè),同時,又是優(yōu)質水稻產區(qū)。
福德店水文站位于遼寧省昌圖縣,東、西遼河匯合處,集水面積106 925 km2,距上游西遼河的鄭家屯站94 km,距東遼河的王奔站55 km。福德店站于1950年建站,基本水尺斷面為復式河槽,水位與流量關系為繩套型。河流兩岸為堤防,左岸堤頂高程103.44m,堤腳高程為98.66m,右岸堤頂高程103.45m,堤腳高程為99.52m,河灘平均高程為99.75m。建國后,1986年7月31日發(fā)生大洪水,最高水位為100.92m,而洪峰流量出現(xiàn)在8月5日為1 750m3/s。
通江口站于1934年建站,1945年停測,解放后1949年恢復為水位站,1954年改為水文站,基本水尺斷面為復式河槽,水位與流量關系為繩套型。河流兩岸為堤防,左岸堤頂高程 76.89m,堤腳高程為72.13m,右岸堤頂高程76.89m,堤腳高程為75.07m,河灘平均高程為73.58m。建國后,1986年8月3日發(fā)生大洪水,高水位為74.14m,而洪峰流量出現(xiàn)在8月4日為2 170m3/s。
鐵嶺站于1933年建站,基本水尺斷面為復式河槽,水位與流量關系為繩套型。河流兩岸為堤防,左岸堤頂高程63.46m,堤腳高程為 59.59m,右岸堤頂高程 62.48m,堤腳高程為58.28m,河灘平均高程為57.94m。建國后,1951年8月15日發(fā)生大洪水,高水位為60.70m,而洪峰流量出現(xiàn)在8月15日為14 200m3/s。
馬虎山站于1955年建站,基本水尺斷面為復式河槽,水位與流量關系為繩套型。河流兩岸為堤防,左岸堤頂高程45.69m,堤腳高程為 36.76m,右岸堤頂高程 45.70m,堤腳高程為37.10m,河灘平均高程為38.98m。建國后,1995年8月1日發(fā)生大洪水,最高水位為41.03m,而洪峰流量出現(xiàn)在8月1日為4 950m3/s。
平安堡站于1987年建站,基本水尺斷面為復式河槽,水位與流量關系為繩套型。河流兩岸為堤防,左岸堤頂高程29.60m,堤腳高程為 26.63m,右岸堤頂高程 29.41m,堤腳高程為27.37m,河灘平均高程為26.95m。建國后,1995年8月2日發(fā)生大洪水,最高水位為28.54m,而洪峰流量出現(xiàn)在8月2日為4 410m3/s。
遼中站于1968年建站,基本水尺斷面為復式河槽,水位與流量關系為繩套型。河流兩岸為堤防,左岸堤頂高程17.33m,堤腳高程為 16.20m,右岸堤頂高程 17.41m,堤腳高程為16.04m,河灘平均高程為14.44m。建國后,1995年8月2日發(fā)生大洪水,最高水位為16.21m,而洪峰流量出現(xiàn)在8月2日為4 600m3/s。
六間房站于1958年建站,基本水尺斷面為復式河槽,水位與流量關系為繩套型。河流兩岸為堤防,左岸堤頂高程16.17m,堤腳高程為 9.58m,右岸堤頂高程 14.94m,堤腳高程為10.67m,河灘平均高程為11.48m。建國后,1995年8月3日發(fā)生大洪水,最高水位為12.63m,而洪峰流量出現(xiàn)在8月3日為4 430m3/s。
盤山水文站1934年4月建站,1957年3月下遷540m,站名改為盤山(二);1981年1月上遷370m,站名改為盤山(三);1991年受修建大堤影響停測。2010年5月恢復觀測,斷面上遷210m,設于雙臺子河東公路橋,站名改為盤山(四)。中、低水受潮汐影響,上游320m處為鐵路橋,距上游雙臺子河閘2 000m,主河道寬為280m,兩岸大堤間1 190m。下游1 150m處有公路橋一座。左右岸均為混凝土襯砌大堤,河床較穩(wěn)定,有沖淤變化,中、低水受雙臺子河閘調節(jié)影響。主要用橋測車或ADCP測流。水位達到6.0m時,河水漫過套堤,水面加寬至1 000多 m。由于水受潮水頂托影響,Z~Q關系不好,用連實測流量過程線法推流。最大流量:3950m?/s,發(fā)生時間:1995年 8月,最高水位:7.25m,發(fā)生時間:1995年8月。
省、市防汛部門經過對遼河干流多年各場次洪水資料整理分析,得出理想狀態(tài)下遼河干流洪水傳播時間為下表:
福德店25 通江口48 23 鐵嶺78 53 30 馬虎山96 71 48 18 平安堡126 101 78 48 30 遼中136 111 88 58 40 10 六間房160 135 112 82 74 34 24盤山
表1 2010年第一次洪水過程表
2010年第一次洪水,鐵嶺—馬虎山為44.5h;馬虎山—平安堡為30h、平安堡—遼中為54h;遼中—六間房為10h;六間房—盤山為43h。鐵嶺—盤山為184h左右,此次洪水過程傳播時間遠大于理想狀態(tài)下112h傳播時間,其主要原因是遼河多年未發(fā)生洪水(鐵嶺站為2005年以來最大值;馬虎山站為1995年以來最大值;平安堡站為1995年以來最大值;六間房站為1999年以來最大值;盤山水文站為1999年以來最大值),河道行洪不暢。
表2 2010年第二次洪水過程表
2010年第二次洪水,鐵嶺—馬虎山為33h、馬虎山—平安堡為18h、平安堡—遼中為31h、遼中—六間房為20h;六間房—盤山為18h。鐵嶺—盤山為120h左右。此次洪水過程傳播時間比理想狀態(tài)下傳播時間112h稍長,但已經很接近,因為有幾天前第一次洪水對河道的沖洗,所以洪水傳播很順暢。但又與上個場次洪水間隔時間很短,上次洪水并未退去,河道中有底水,因此傳播時間比理想狀態(tài)下稍長。
表3 2010年第三次洪水過程表
2010年第三次洪水,鐵嶺—馬虎山為19h、馬虎山—平安堡為39h、平安堡—遼中為24h;遼中—六間房為6h;六間房—盤山為21h。鐵嶺—盤山為109h左右,此次洪水過程傳播時間與理想狀態(tài)下傳播時間112h 基本吻合。
表4 2010年第四次洪水過程表
2010年第四次洪水,鐵嶺—馬虎山為24h、馬虎山—平安堡為24h、平安堡—遼中為36h;遼中—六間房為7h;六間房—盤山為23h。鐵嶺—盤山為114h左右,此次洪水過程傳播時間與理想狀態(tài)下傳播時間112h基本吻合。
2013年洪水,鐵嶺—馬虎山為33h、馬虎山—平安堡為18h;平安堡—遼中為31h;遼中—六間房為20h;六間房—盤山為18h。鐵嶺—盤山為120h左右。
表5 2013年洪水過程表
人類為了生存和發(fā)展,長期與自然災害作不懈斗爭,在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中逐步認識自然界的水文現(xiàn)象及其運動、變化規(guī)律,筆者通過遼河干流最近五次洪水傳播時間與理想狀態(tài)下傳播時間進行比對分析,可為遼河干流的防汛工作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