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燕
(昌吉日報社,新疆 昌吉 831100)
好新聞源于誠交朋友
——淺談新聞記者如何和采訪對象交朋友
□馮燕
(昌吉日報社,新疆 昌吉 831100)
記得一部新聞?wù)撝镎f過,新聞永遠是“人”的新聞,如果放棄了對人的深沉關(guān)懷,那么新聞將變得毫無價值,所有的意義都將從新聞紙上淪陷和消失。文學是“掩埋在圖書館塵埃下的文學”,新聞則是“站在新聞紙最明亮處的文學”。
要想寫出令人滿意的新聞,就要挖掘采訪對象內(nèi)心深處的故事,而這樣僅靠溝通技巧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新聞工作者對采訪對象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重和理解。尊重與理解采訪對象的情感與苦衷,能感同身受普通人的情感與特殊環(huán)境里特殊人的情感。一個不懂感情,不懂溝通的新聞工作者,更多時候會被采訪對象拒之門外,即使接受了采訪,也是敷衍了事,不會向記者打開心靈的大門,這樣也就無法采寫到采訪對象內(nèi)心深處的故事,而往往這個才是最具有采訪價值的題材,正可謂——“情到深處得新聞”。
白巖松曾經(jīng)說過,采訪是什么,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要有人情味。按照書本上的定義,采訪就是記者為取得新聞材料而進行的觀察、調(diào)查、訪問、記錄、攝影、錄音、錄像等活動,是一種媒體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過記者和被獲取信息的對象面對面的交流。不管采訪什么選題,我們都少不了要與人打交道,與采訪對象交朋友,和他們常聯(lián)系,可以獲得非常寶貴的資源。
通過對一些新聞佳作的理解和體會,筆者在此淺談一下如何在新聞采訪中與采訪對象交朋友。
媒體工作者在面對廣大群眾時,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自己不是什么“欽差大臣”、“無冕之王”,而應(yīng)該是人民群眾的一員,只有放下了“架子”,真正將自己融入采訪對象的生活和情感中,設(shè)身處地去想他們所想,問到他們的心里,才能達到預(yù)期的采訪效果。采訪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心與心交流的過程。在與采訪對象談話時,記者還可以借助某種中介物,把雙方的關(guān)系拉近,對于消除對方的心理戒備,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光明日報社新疆記者站記者王瑟寫的《汪克忠和他的大喇叭》一新聞,為了了解新聞當事人及其事件的真實性,王瑟在奇臺縣農(nóng)村汪克忠老人家破舊的屋子,與他同床共眠,推心置腹,徹夜長談,讓這位本不善言談的老人感受到親近與理解,說出了很多心里話,其家人也不把記者當外人,道出了不為外人所知的家庭困難,這正是后來這篇新聞作品最打動人心的地方。該稿件刊發(fā)后,引起中央領(lǐng)導人的高度關(guān)注,直接作出重要批示,也正是這篇新聞稿件,強力推動了現(xiàn)在新疆大力實施的“村村通工程”。
“你最懂我心頭?!边@是馬班郵遞員王順友對采訪他的新華社記者張嚴平說的一句話。當時全國多家新聞媒體人聚焦采訪王順友,當集中式采訪結(jié)束后,大家都拿著材料走了,只有新華社記者張嚴平留下來,堅持陪伴王順友走完那充滿險峻與危險的全程郵路,正是這段“生死交情”,讓王順友愿意把心里話講給自己的記者朋友聽。后來,張嚴平寫出了一萬多字的以王順友為主人公的長篇人物通訊《索馬花為什么這樣紅》,一舉獲得當年的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古人說,莫逆于心,遂相與為友。要想抓到最有價值的新聞,不僅要沉下身子,邁開雙腿,到農(nóng)村田間地頭、到社區(qū)人家、到廠礦車間、到百姓身邊,用雙腳“接地氣”,更要用心與群眾交朋友。
由于采訪的廣泛性,記者會接觸到不同身份、年齡、職務(wù)、文化水平的采訪對象,他們可能都是潛在的新聞線索源。心理學告訴我們,新聞作為一種頻繁的人際交往,記者和采訪對象一經(jīng)接觸,就會形成一種特定的社會關(guān)系。正如美國新聞學者麥爾文·曼切爾所說:“消息來源是記者生命的血液?!笨梢哉f,記者的朋友就是消息來源。這些資源不能靠臨時“抱佛腳”,臨到用時“方恨少”,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維護、澆灌。
一些記者在采訪時不用心,對接觸過的人不留心、不留情,采訪后更不把新聞當事人當回事,甚至很快遺忘,這樣別人有事或身邊發(fā)生什么事肯定不會想到向你“報料”,這種類似“一次性消費”的行為,就像斷了線的風箏,只能遠看而不能再用。但相反,如果記者在采訪中,真誠待人,以心換心,以情換情,建立一種采訪雙方的相知關(guān)系,在日常生活中時?!盁o事也登三寶殿”,經(jīng)常打電話問候交流,采訪雙方自然會成為朋友。這樣日積月累,一定朋友遍天下,那么就會有源源不斷的新聞源,這將是一筆豐富的可循環(huán)利用的資源。比如王瑟寫的《育種,更育人》,就是與文中的主人公全國五一勞動獎?wù)芦@得者、石河子大學教授曹連莆相知相識3年多的結(jié)果。剛開始接觸這個新聞人物時,新聞還沒有形成,但王瑟每次到石河子采訪,都會去看看他,或打聽一下他的近況。在深入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及成就后,一個生動的典型人物和事跡“不樹而立”?!恫請蟆芬黄@得新疆新聞獎一等獎的稿件《種糧大戶單金華后悔莫及》,也是記者在認識新聞當事人后,10多年時間一直保持聯(lián)系,無意中得到線索精心采寫的一篇佳作。
在新聞采訪中,廣交朋友不難,但能在采訪過后還一直真心、真誠、真意關(guān)心幫助朋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躍然紙上的新聞人物特別是典型人物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們在生活中不一定都是順心順意的,他們也有苦衷和煩惱,他們也有普通人的情懷。每一次他們的生活變遷或思想行為變化又都是一個新聞。所以,采訪成為朋友后,依然要關(guān)心幫助他們,把他們的喜怒哀樂放在心上,關(guān)心他們的疾苦,傾聽他們的呼聲,在雙向的感情交流中,達到雙方心靈的溝通,這是最佳的心理狀態(tài),也是人物采訪的最高境界。往往這時新聞人物背后的持續(xù)性新聞更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比如《光明日報》刊發(fā)的關(guān)于新疆的一個典型報道《昆侖山上的生命之舟》,主人公姜萬富被喻為第二個高原“吳登云”。他退休后回到了上海,然而,現(xiàn)實情況是,在上海他們一家3口和母親居住在一個僅有8平方米的房子里,生活困難。一個把青春無怨無悔奉獻在昆侖山上的全國典型,他卻有苦難言。與他一直保持聯(lián)系的記者在了解到這一情況后,通過努力讓上海市委領(lǐng)導對此引起重視,給予姜萬富一系列照顧。姜萬富在感動之余,每天堅持志愿給居住的社區(qū)居民免費看病服務(wù),他的事跡再次成為新聞,在全上海宣傳弘揚。他本人也由此獲得2010年上海年度十大人物。這類的例子還有很多,這樣的好新聞還有很多,如何捕捉到這些新聞,正是新聞記者要下的功夫,要善于、誠于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