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旭
新聞聚焦
2014年3月20日,《中華美德故事匯》精品場演出在“少兒戲劇場”拉開了帷幕。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副司長王豐、北京市文化局局長陳冬、首都精神文明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滕盛萍、巡視員尹學龍、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長呂先富、中國京劇研究所所長趙景勃、首都精神文明委員會辦公室未成年人工作處處長常建軍、北京市文化局辦公室主任路斌,在學院領導的陪同下觀看了演出。
《中華美德故事匯》是“少兒戲劇場”演出中的“重頭戲”。在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和北京市文化局的指導和支持下,秉承“講好故事,事半功倍”的理念,旨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將中華傳統(tǒng)美德以戲曲、話劇、音樂劇、舞劇等形式生動地呈現(xiàn)在舞臺上,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此次《中華美德故事匯》精品場的演出是由評劇《孔融讓梨》、舞劇《八女投江》、京劇《草原小姐妹》和音樂劇《一個真實的故事》、話劇《北京歡迎你》等五個劇目創(chuàng)排而成。取名《中華美德故事匯》,集中表達了愛國奉獻、助人為樂、敬業(yè)守法、愛護環(huán)境、孝悌禮讓、英勇斗爭等優(yōu)良中華美德。
《中華美德故事匯》創(chuàng)排歷時6個月,得到了首都文明辦和北京市文化局的大力支持,是北戲廣大師生的心血和智慧的結(jié)晶?!吨腥A美德故事匯》的創(chuàng)排面向社會、面向廣大的青少年觀眾,它打開了一扇明亮的窗戶,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平臺,形象有效而直接地宣傳和弘揚了中華美德和民族精神。
在演出結(jié)束后的座談會上,滕盛萍主任對演出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演出既是中華文化的展示,又是中華傳統(tǒng)的展示。陳冬局長用“精彩、感人、成功”對演出進行了概括,指出演出用多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弘揚了“真善美”,傳遞了社會正能量,是培養(yǎng)和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種良好形式。強調(diào)“少兒戲劇場”是促進教學和提高學生舞臺實踐水平的重要平臺,一定要堅持下去。
音樂系:潛移默化地學習中華美德
記者:音樂劇中的美德故事是怎么選擇出來的?
祝真?zhèn)ィㄒ魳废迪抵魅危寒敃r市委宣傳部給了我們?nèi)尽吨腥A美德故事》的匯編,分為古代篇、近代篇、當代篇。每本都很厚,加起來幾百個故事。我們當時考慮,如果選擇年代太久遠的故事,學生不太好演,服裝道具也會很麻煩,所以盡量選擇當代的故事,觀眾也容易接受。我們選擇四五個這樣的美德故事,報到院里。其中有一個丹頂鶴保護神徐秀娟的故事,家喻戶曉的流行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就是以徐秀娟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劉侗院長看了后,認為這首歌曲的影響應該能很好地推動音樂劇的宣傳,所以我們最終選擇了這個故事來演,而且名字幾經(jīng)考慮,沿用了那首歌曲的名字——《一個真實的故事》。
記者:為了這出音樂劇,前期做了哪些工作?
祝真?zhèn)ィ何覀兦捌诠ぷ髯隽撕芏?。先選定編劇,第一版劇本出爐后,我們召集導演、編曲開了會,對劇本進行推敲,并根據(jù)劇本設計獨唱、重唱、合唱。同時我們選擇演員,敲定女主角、男主角,演小丹頂鶴的演員等,并且分成A、B角兒以防萬一。
在選演員這塊,我們要考慮演員的綜合素質(zhì),要唱得好,還要演得好,另外還考慮人物的外部形象。像徐秀娟這個人物,劇里有七段獨唱,難度很大??紤]到美聲唱法學生們不好接受,流行唱法震撼力又不夠,所以選擇了民族唱法。正好我們大三有一個女孩子叫孟璐,條件很優(yōu)秀,剛剛拿了文化部主辦的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民族唱法金獎,外形也很符合劇中徐秀娟的形象,我們就選擇她來演徐秀娟這個人物。
記者:在準備演出時遇到了哪些困難?
祝真?zhèn)ィ簞”揪褪且淮罄щy。因為演出經(jīng)費有限,所以我們請不了大牌兒的編劇,前幾位編劇寫的本子都有不理想的地方。最后我們的劉侗院長親自出馬,他是國家一級編劇,利用寒假休息的時間對劇本進行了修改。所有人物的對白幾乎都有變化,經(jīng)過他這一改,我們感覺這些人物形象都變得豐滿了。
另外編曲徐輝老師也很辛苦,常常在家里加班。我們的導演李青老師也特別累,因為這些學生都是學音樂的,上臺唱歌沒問題,但讓他們演音樂劇,又唱又演就不知怎么配合了,學生的表演全靠導演一點一點手把手教出來的。
記者:通過《中華美德故事》音樂系有哪些收獲?
祝真?zhèn)ィ菏紫冗@是一個特別好的嘗試。我們之前舉辦過大型的交響音樂會等各種演出,但我們沒有排演過音樂劇,這是我們系一個新的探索方向、實踐方向。
第二,到目前為止十多場的音樂劇演出,對學生的表演能力有一個很好的促進作用。他們現(xiàn)在能把劇里的人物表現(xiàn)得很真實,極大地提高了舞臺經(jīng)驗。
第三,學生演出的自理能力得到了鍛煉。包括排練的組織、演出的音響等,都是由這些學生自己來做。他們作為一個演出小團體,互相的協(xié)作能力有了很大進步,培養(yǎng)了團隊精神。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我們演《中華美德故事》,目的是讓我們的孩子了解中華美德、學習中華美德。我覺得學生們不管是臺上表演的還是臺下坐著的,都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教育,陶冶了情操,這就達到了演出的最終目的。
舞蹈系:把教學和實踐結(jié)合在一起
記者:為什么選擇“八女投江”的故事?
田石杰(舞蹈系系主任):舞蹈系原來參加文化部舉辦的桃李杯時就演的這個劇目,但只有五分鐘的表演時間,所以當時應該叫一個小節(jié)目。之后正好給我們的《中華美德故事》里有“八女投江”的故事??紤]到原來那個“八女投江”的小節(jié)目經(jīng)過比賽的洗禮,拿過獎,得到了專家的好評,因此我們認為這五分鐘的節(jié)目應該是很成熟的。我們在這五分鐘的基礎上,擴充到20分鐘,成了現(xiàn)在的舞劇。
記者:那么擴充的內(nèi)容有哪些?
田石杰:原來的五分鐘只演“八女投江”那一幕。在中華美德故事里,我們增加了八女參軍,以及參軍后的生活,包括在夢中思念家人這種情感的表達,通過背景的刻畫讓人物更豐滿一些。
記者:排練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
田石杰:排練歷經(jīng)3個月的時間,過程很辛苦。因為舞蹈靠的是肢體語言,不能說話,所以要讓臺下的孩子們理解,需要對舞蹈動作不斷地修改、設計。我們四位老師要不停地盯著排練,相互討論、設計動作。
另外,這部舞劇排練的是三年級和四年級的學生,她們歲數(shù)還很小,有些舞蹈動作做不了。這樣我們就要把原來設計的舞蹈動作推翻,重新設計。我們就是在不停變換舞蹈動作、不停地調(diào)整編創(chuàng)思維當中把這部音樂劇打磨出來的。
排練的過程也很辛苦,而且最累的是排練不能占用常規(guī)教學的時間,我們排練都是晚上或者周六周日。老師上了一天課,晚上再排練會很疲勞;學生練得太狠也會產(chǎn)生一些逆反心理。同時,由于學生周末排練,不能回家和父母團聚,個別的家長也會產(chǎn)生一些意見。
記者:面對這些困難,如何來應對?
田石杰:對老師和學生來說,我會根據(jù)疲勞程度和情緒來調(diào)整排練強度。一開始肯定會嚴格要求,到了中后期,根據(jù)情況會適當休息一兩天,讓大家放松一下。家長這邊,他們考慮最多的是怕自己的孩子累著。我們就耐心地向他們解釋,學生下了課晚上是有晚自習的,但有可能出現(xiàn)出工不出力的情況。我們這種排練其實保障了學生藝術水平的提高。家長聽了之后,也表示了理解。
記者:這回排演《中華美德故事》,對舞蹈系有何意義?
田石杰:之前我就和院長溝通過,舞蹈系的老師,都是舞蹈表演專業(yè)或舞蹈教育專業(yè)畢業(yè)的,都不是搞編導出身的,很少參與純舞劇的編創(chuàng)。所以這對于我們老師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我們知難而上,克服了困難的同時,老師們的編創(chuàng)能力提高了。
再者,這次演出對我們的學生意義也很大。我們在教學中就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平時跳得很好,可一上臺就不行了。所以這回搞的“中華美德”系列演出,把教學和實踐結(jié)合在一起,對學生的成長絕對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影視系:《北京歡迎你》
——最樸素的北京精神
記者:影視系講的是什么美德故事?
張怡(影視系系副主任):我們在發(fā)下來作參考的那本《中華美德故事》匯編里挑了兩個故事。第一個是房山法院法官厲莉為了挽救一名上海白血病女孩,兩次捐獻造血干細胞的故事。我們當時感覺這個故事很感人,而且捐獻的人到了孕齡,卻兩次決定去捐獻骨髓,這里面特別有戲劇沖突;另一個故事是《北京歡迎你》,原型是東直門指路老人謝亮多年義務指路。這個故事很好地體現(xiàn)了“北京精神”。因此《北京歡迎你》也成了今年影視系的一個主推劇目。
記者:選定了故事后系里做了什么工作?
張怡:先是帶著學生下生活,到大街上、地鐵里去觀察、體驗??紤]到我們一個班北京籍的孩子并不多,很多外地的孩子在這兒上學,對北京并沒有很深的了解,所以要先讓他們多看一看北京人的生活狀態(tài)、精神面貌。
在創(chuàng)作階段,我和編劇方雨舒老師,形體王燕紅老師、康建飛老師,臺詞楊建華老師就劇本探討過很多次。我們都希望這部戲在宣傳北京精神的同時,一定要滲透出濃濃的老北京的味道來。我們都覺得這位指路的老大爺能夠多年如一日地堅持義務指路,源于老北京的樸素美德,那副天生的熱心腸兒,它是代代相傳而來的,并不是憑空創(chuàng)造出來的。因此我們希望通過對這部戲的包裝,體現(xiàn)出老北京歷史和文化的厚重感,進而告訴觀眾,那種代代相傳的北京精神源自哪里。
記者:那您為了展現(xiàn)老北京做了哪些包裝設計?
張怡:因為我是連麗如先生的弟子,想到評書和老北京文化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所以在劇里我們采用了評書藝術的形式作旁白。與此同時,我們的舞臺背景有一面LED彩屏。我們借用此屏展現(xiàn)這些年高速發(fā)展的北京。從胡同到高樓大廈,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形體設計上我也特別囑咐群眾小演員,叫他們走起來一定要快、要趕,就像是地鐵里匆匆去上班的白領一樣。這樣畫面和旁白交織在一起,表面上和骨子里——新北京和老北京的對比,傳達給觀眾的是雖然北京在高速發(fā)展,但北京的文化和精神還在,沒有丟。
記者:看來這出戲用的演員非常多?
張怡:對,我們影視系的學生本來就不多。有時排一場戲,別的系一個班的學生就夠了,我們則要全系40多人一起出動。這就帶來一個問題,排戲要全系三個班一起來,所以課上排就不可能了,排戲的工作只能課后加班來完成。好在我們的三位班主任王燕紅、方雨舒、楊老師還有臺詞楊建華老師對于學生的作品熱情都很高,作品排練占用了不少老師休息的時間,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北京歡迎你》。
記者:您覺得《中華美德故事》的演出給了學生們什么?
張怡:我親眼見到我的學生從很生澀、很緊張,上了臺都哆哆嗦嗦,經(jīng)過一場一場的演出,到后來變得成熟、投入起來,開始在演出前對觀眾有期待。演出漸漸喚醒了他們對演員職業(yè)的熱愛。這是劇場和演出賦予他們的,我和其他老師在臺下都看得清清楚楚。
(編輯·韓 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