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相豪
我過去對朱鹮這一國寶級鳥類不甚了解,直到1998年11月的一天,從中央電視臺播報的新聞中了解到江澤民出訪日本,贈一對朱鹮給日本,才知道朱鹮是我國稀有動物。
2013年9月初,我有幸被邀參加2013年中國洋縣“華陽杯”第八屆海內外華語文學創(chuàng)作筆會,才有機會到朱鹮的故鄉(xiāng)洋縣,近距離目睹朱鹮的風采。
朱鹮又名朱鷺,俗稱紅鶴。是當今世界最瀕危的鳥類之一,有“東方寶石”之稱,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極瀕危物種名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隸屬于鹮亞科。據洋縣縣委宣傳部的同志介紹,歷史上朱鹮曾廣泛分布于東亞地區(qū)。20世紀中葉以來,由于人類社會生產活動對環(huán)境造成的危害,冬水田數量的減少、化肥和農藥對環(huán)境的污染、森林減少和人為的干擾等原因,使朱鹮對日益惡化的自然環(huán)境難以適應,其數量急劇減少。當時人們認為日本的朱鹮已不復存在,之后又發(fā)現少量殘存。1960年在東京召開第12次國際鳥類保護會議上被定“國際保護鳥”。60年代末前蘇聯境內朱鹮絕跡,70到80年代朱鹮在朝鮮半島消失。日本于1981年將野外殘存的5只全部捕獲進行人工飼養(yǎng),最后一只也于2003年死亡。我們從中可以看出,朱鹮已成為我國特有的寶貴鳥類,它同國寶大熊貓一樣非常金貴,稱得上是無價之寶。
我國朱鹮曾分布于全國各地包括臺灣在內。從1978年開始,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組織的科考隊,在全國范圍對朱鹮及其可能生存的地區(qū)開展了專項調查。歷時3年多,行程5萬多公里,踏遍16個省的260多個朱鹮歷史分布點均不見朱鹮的蹤影。直到1981年5月,在陜西秦嶺南坡的洋縣境內,終于發(fā)現世界上唯一幸存的7只野生朱鹮,考察隊員們個個欣喜若狂,歡慶這一重大發(fā)現。從此,解開了我國朱鹮只有歷史記載、沒有物種存在的謎底,揭開了朱鹮這一珍稀鳥類的神秘面紗,為我國對朱鹮開展科學研究掀開新的篇章,引起世界動物聯盟組織的高度關注。
那么朱鹮為什么選擇洋縣作為最后的故鄉(xiāng)?因為洋縣給朱鹮留下一塊唯一可供其生存的天然樂園。洋縣地處暖溫帶到北亞熱帶的過渡地帶,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優(yōu)越的氣候條件:北有秦嶺屏障,寒潮不易侵入,冬無嚴寒;南有巴山阻隔,夏季暴雨不多,雨熱同期,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5℃,七月最熱平均氣溫25.9℃,一月最冷平均氣溫2.2℃。全縣境內河流眾多,水庫池塘星羅棋布,漢江由西向東橫貫而過。大量的河流、水庫、池塘給朱鹮提供了良好的棲息條件。土壤多為水稻土,占總面積的7.8%,是朱鹮重要的覓食地。
參觀了幾個景點后,我們終于盼來了近距離目睹朱鹮芳容的機會。
那天,我們興致勃勃來到華陽朱鹮種源基地、救護中心和3600平方米的野化訓練大網籠。隔網望去,只見一只正在水池邊覓食的朱鹮,能近距離觀察這個精靈優(yōu)美的身姿,我顯得格外振奮。它的頭一點一點的,一邊覓食,一邊抬頭看我們,一點不驚慌,似乎目中無人。仔細端詳這個精靈,長得真是漂亮,像明星一樣,羽毛潔白,兩翅、腹部和尾部呈紅色,嘴很長,約有10多厘米,尖端微彎曲,雙頰如染胭脂般緋紅,雪羽朱腿,好像身披一襲鳳冠霞帔,在陽光照射下閃爍著圣潔祥云之光,仙風道骨,不愧為吉祥之鳥的美稱。往山坡上走,網里大樹上又有七八只朱鹮悠閑地用長嘴梳理著白色的羽毛,這些精靈們聰明得很,很愛打扮自己并不時地發(fā)出圓潤的長長的鳴叫聲,好像以此和我們打招呼,歡迎我們的到來,那叫聲,堪稱天籟之音。
導游小姐介紹說,朱鹮對愛情忠貞不渝。它們通過自由戀愛擇偶。一旦認定對方,就會共筑愛巢,交替孵卵,一輩子不離不棄,是真正的“愛情鳥”。如若失去配偶,就會終身不娶不嫁,只身飄零天涯,郁郁寡歡,叫聲凄切,極為蒼涼,痛斷肝腸,最后寂然離世。這種對愛情的執(zhí)著精神,讓人感動,令人動容,發(fā)人深省,也是對我們人類的一個警示?。≈禧q也許經歷太多的磨難,性情孤僻而沉靜。它對環(huán)境的變化格外敏感,愛在高大的喬木上筑巢,喜歡在河邊水田、沼澤地以及人群相對稀少的幽靜地覓食。追求祥和安寧自然和諧之美。它對食物也極其挑剔,主要以小魚、小蝦、泥鰍、各種昆蟲為主,還兼食植物性食物,如米粒、小豆、谷物、草籽、嫩葉等。如果棲息地發(fā)生變化或幼鳥被攻擊,它會毫不猶豫地棄巢而走,永不回頭。
在返回的路上,我仍沉浸在對朱鹮高貴品格的感動之中,突然有人大喊:“你們看有朱鹮在飛??!”我坐在觀光車靠外座位上,往空中一看,一對朱鹮正翱翔在空中,仿佛像穿著白色絲裙的仙女飄飄下凡,飄蕩在藍天白云下,它漂亮秀雅的嬌姿,輕盈的翩翩起舞的美姿,顯得那么的飄逸,那么的瀟灑,那么的優(yōu)美,美得讓人心醉。它們很有靈性,不早不晚,正當我們依依不舍剛離開時,似乎猜透我們的心思,有意展示翱翔的美姿,讓我們看個夠?。?/p>
我利用筆會活動間隙,專門采訪了朱鹮種源基地和救護中心一位女專家,她說,為保護朱鹮這一國寶級珍稀鳥類,國家、省市縣政府和林業(yè)主管部門高度重視,這些年堅持不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得到國際有關組織的極大關注和支持。1985年后相繼建成三岔河、姚家溝等4個觀察保護站,由專業(yè)人員和當地農民聯合實行晝夜24小時監(jiān)護制,建立了朱鹮保護體系;逐步總結出一套人工飼養(yǎng)和繁殖、疾病防治技術;開展育雛和親鳥棄巢后卵及幼鳥的代孵代養(yǎng)實驗,并進行了朱鹮野化放飛研究,為異地放飛提供技術支持;救護中心自成立以來共搶救野外病、傷、殘朱鹮80余只,成活60余只。
在參觀過程中,我還和當地村民進行了交談,他們說,朱鹮就是吉祥鳥,誰家房前屋后的樹上有朱鹮筑巢,都認為這家人緣好,品質高尚,都自覺加入到保護朱鹮的行列中。當發(fā)現受傷或生病的朱鹮,都主動送到救護站,從不傷害它們。同時,當地政府積極改善朱鹮活動區(qū)群眾生產生活設施,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扶持村民發(fā)展以綠色水稻項目為代表的高效農業(yè),這就更加調動了農民保護朱鹮的積極性。
33年間,每年都有大批外國專家學者愛好者來洋縣考察訪問,促進了交流,日本、韓國、德國等國際保護組織多次無償為朱鹮提供保護飼養(yǎng)經費。如今,朱鹮數量逐漸增長,種群質量穩(wěn)步提升,擺脫了瀕危局面,種群數量超過1800余只,其中野生種群突破800只,野生生存范圍涉及陜西省境內2市7縣,面積約6000平方公里。朱鹮也成為友好交往的“使者”,從1998至2008年,我國領導人先后向日本、韓國贈送多只朱鹮,“洋縣朱鹮”不僅把中國人民的友誼帶到國外,更在那里成功繁殖孕育后代,架起與國際有關組織開展技術合作的橋梁,贏得國際動物組織的高度贊譽。1999年,國際朱鹮保護研究會在漢中隆重召開,洋縣保護研究成果得到國內外專家的充分肯定,發(fā)表了具有深遠影響的《99國際朱鹮保護研討會漢中宣言》。洋縣朱鹮保護的顯著成就,已經成為世界瀕危物種拯救的成功范例。
在歷史的長河中,朱鹮是古老的鳥仙。它們從遙遠的侏羅紀走來,比人類的歷史還要長很久,是一個具有極高生態(tài)價值的動物種類,在食物鏈中處于頂級位置,對于自然生態(tài)平衡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個極為特殊的動物物種,為人類探索自然奧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場所和機會,具有極高的人文價值,主要表現在科學、經濟、文化、美學和社會諸多方面。它神態(tài)優(yōu)雅,體形端莊,在給人們審美需求時,也必然帶動第三產業(yè)的發(fā)展,旅游觀光的人多了,農家樂火了,以“朱鹮”為商標有機無公害農產品五彩米、水果、中藥材以及有機黑米酒、香菇、木耳等已暢銷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其經濟效益無法估量,使老百姓增加了收入,得到實惠,故鄉(xiāng)人民珍愛朱鹮,朱鹮也在對外開展技術交流與合作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朱鹮的生存條件對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要求極高,所以,這就逼著我們加倍保護環(huán)境。
我們善待朱鹮,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
責任編輯:黃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