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健
新聞,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扇重要窗口。以海量新聞作品勾勒出來的“新聞世界”,好比覆蓋在“現(xiàn)實世界”上的一池水,水越清澈,人們透過新聞看到的世界也就越真實、客觀。
要想讓“新聞世界”這池水清澈見底,新聞人不能丟掉三個“真”,那就是“真實”、“真誠”和“真情”。而這三個“真”,也是“走基層、轉(zhuǎn)作風、改文風”活動對新聞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
辨真?zhèn)?,必須追根溯?/p>
毋庸置疑,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扇粘9ぷ髦?,各種新聞線索層出不窮,尤其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的新聞線索,常常是很有新聞性,卻真?zhèn)坞y辨。采用,還是棄用?常會讓編輯、記者感到左右為難。然而,只要新聞工作者善于追根溯源,就可以在尋找新聞源頭的過程中,輕而易舉地辨別出大部分新聞線索的真?zhèn)巍?/p>
國內(nèi)某搜索引擎評出的“2013年十大假新聞排行榜”第一名就是曾經(jīng)讓許多人一度心動的“2014年春節(jié)放假9天”傳言。
去年十一“黃金周”長假結(jié)束后不久,有關(guān)“2014年春節(jié)、國慶節(jié)休9天,增休元宵節(jié)”的消息便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網(wǎng)絡上廣泛流傳,引起大量網(wǎng)民的討論與猜測。與此同時,也有少部分媒體跟風報道,甚至就此展開調(diào)查、討論。一時間,有關(guān)“9天長假”的不同觀點喧囂塵上,讓人感覺真像有那么回事兒一樣。
過了不到一個月,國家旅游局新聞處工作人員向媒體澄清事實,表示2014年的放假方案還在研究中。12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最終發(fā)布《關(guān)于2014年部分節(jié)假日安排的通知》,宣告馬年春節(jié)放假調(diào)休共7天。至此,這條假新聞徹底水落石出。事后,很快就有網(wǎng)友叫苦:“搶訂的機票和酒店不得不退掉,假新聞折騰人,還折騰錢!”且不說,到底有多少人為這條假新聞白搭上了多少精力和金錢,單憑讓人空歡喜一場這點,新聞媒體的公信力也會在一聲聲恍然大悟的嘆息中逐漸被稀釋。
回過頭來細想,其實在“春節(jié)9天長假”消息剛一露頭時,當事媒體本可以通過追根溯源弄清真?zhèn)巍_@個“源”,就是負責節(jié)假日方案制定的政府相關(guān)部門。如果媒體第一時間了解到他們的真實態(tài)度,后來跟風炒作的誤判也就不會有了。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假新聞排行榜”中的上榜假新聞,其實大多數(shù)都可以通過源頭排查辨別出真?zhèn)危@些“新聞烏龍球”本可以化解和避免。
“筆下有財產(chǎn)萬千,筆下有人命關(guān)天,筆下有是非曲直,筆下有毀譽忠奸?!泵總€新聞工作者,都應有下筆重似千鈞的責任感,要不斷提醒自己寫出的每一句話都要真實、客觀。
講真誠,恪守職業(yè)道德
不同的人,“笑點”有高有低,幽默感也千差萬別。而作為一名新聞人,要把學會自己的“信點”調(diào)高,凡事未經(jīng)認真仔細的調(diào)查研究不去輕易相信,這樣才能更好地恪守職業(yè)道德底線。
再舉一例,可謂笑料百出、可信度極低,然而它卻一度驚動了大半個世界的媒體圈,令人警醒。
去年8月10日,一則“西班牙47層摩天大樓忘裝電梯”的新聞在國內(nèi)各大論壇熱傳。根據(jù)這則報道,一座位于西班牙貝尼多姆市的大樓,最初設(shè)計只有20層高,后又決定加蓋至47層。然而竣工前夕,承包商突然發(fā)現(xiàn)他們竟然“忘”了給后來加蓋的27層樓裝上電梯。
消息一出,網(wǎng)上一片瘋狂轉(zhuǎn)載,歐美國家許多媒體也加入其中。隨后幾天里,多半個世界都知道了西班牙有座忘裝電梯的摩天大樓。
與一些國內(nèi)外媒體未經(jīng)調(diào)查核實就采信這一新聞線索的做法不同,新華社委派駐歐洲記者進行了嚴謹?shù)膶嵉靥皆L。在現(xiàn)場,記者發(fā)現(xiàn)這是一座雙體式、約200米高的摩天住宅樓,“進入大廈,記者很容易找到了樓梯間。在大廈的每一座塔樓中,都有一大兩小三臺電梯。由于大樓未完工,又處于停工狀態(tài),記者沿樓梯登上塔樓,發(fā)現(xiàn)電梯從地面直通到45層?!苯?jīng)現(xiàn)場證實,“西班牙47層摩天大樓無電梯”系假新聞。
“唯有說服了自己,才能去告知大眾?!蹦俏挥H自去探訪西班牙摩天大樓的記者,先用事實說服了自己,再把真相告知于大眾。記者編輯只有真誠履職,媒體才能贏得公信力和影響力。
動真情,方得好作品
東漢王充曾將讀書比作涉水:“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鱉,其尤深者見蛟龍?!毙侣劜删幑ぷ饕嗳绱耍盒侣勛髌烦尸F(xiàn)給受眾的是“小魚小蝦”,還是“蛟龍”,就看記者編輯肯“涉水”多深了。
今年春節(jié)假期剛過,中央電視臺走基層蹲點日記“開往春天的地鐵”系列新聞大“熱”。作為這檔節(jié)目的“粉絲”之一,筆者體會有三:一是“用心”了,二是有“情”在,三是看見“愛”。
先說“用心”。記者拿著話筒、扛著攝像機,跟隨被采訪對象全程體驗早高峰上班路上的擁擠,一起排隊,一起奔跑,一起被擠成“沙丁魚罐頭”,再現(xiàn)了真實的新聞現(xiàn)場。
凌晨拍攝頭班車出庫,子夜目送末班車出站。不僅如此,還在夜晚十二點以后,跟隨地鐵線路分公司探傷部主任袁金武,在黑黢黢的地鐵隧道里一步一步丈量鐵軌,借住手電筒的亮光和超聲波探測儀的幫助為鐵軌探傷;陪伴地鐵6號線五里橋車輛段列檢員李想,在徹夜燈火通明的車場中,把鏡頭一會兒瞄向車頂、一會兒對準車底,記錄地鐵列車“體檢”的每一個細節(jié),親身體驗到了地鐵工作人員那些不為人知的辛苦和風險。如此用心,新聞怎能不鮮活。
再說有“情”。透過新聞,我們還認識了許許多多“北漂”的普通人,看到了他們的夢,理解了他們的艱苦和奮斗。剛滿22歲懷揣夢想在北京實習的海南小姑娘李麗君,專門戴口罩擠地鐵上班。在講述她的故事時,鏡頭還記錄下了她初來北京時的困惑,以及后來辭職、搬家、寫畢業(yè)論文時的堅定,折射出她心底一個追尋真實新聞、學習拍攝紀錄片的“北京夢”。
孩子剛滿6個月的白國偉,把妻兒從老家接來北京團聚,只因為舍不下“注定要在外漂泊”的通信工作,也為了圓他那個在“北京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房子”的最大夢想。
這些流露著真情的故事,讓新聞更加生動感人、耐人尋味。
還有,就是看見了“愛”。
“北、上、廣、深”這么辛苦,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非去不可?而且還不愿離開?節(jié)目在最后一期,借助眾多網(wǎng)友的話回答了觀眾心中共同的疑問,道出了如此擁擠不堪的北京地鐵緣何會開往“春天”的真諦。那就是,在北京這座希望之城追逐屬于自己的夢想。這樣“點睛”,體現(xiàn)出了對北京約500萬地鐵上班族的莫大關(guān)愛和充分理解。
以上三點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編輯記者動了真情、“涉水”夠深,帶著我們見著“蛟龍”了。
(作者單位:遼寧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