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豐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近期公布的年度股東大會議程顯示,三位擔任公司獨立董事的前任官員將不再列入新一屆董事會候選人名單。
這是近期成潮的“黨政干部獨董”離職最新例證。業(yè)界普遍認為,該潮流主要源起于中組部去年10月發(fā)布的《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黨政領導干部在企業(yè)兼職(任職)問題的意見》,而至于其正向效應,起碼在公眾觀感中有助于消除瓜田李下等嫌疑。
獨立董事貴在獨立自不待言。這一制度設計的初衷,就在于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各大公眾公司的股權越來越分散,董事會漸有被以CEO為首的內部人控制的趨向,因此監(jiān)管機構旨在通過強制性的獨立董事設置,保障董事會運作的獨立性、公正性、透明性,以及客觀性。
我們在此暫且不論獨董制度本身是否切實有效(也就是說,不討論“花瓶獨董”的問題)。作為轉軌中國家,中國在獨董制度的引入和實施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種有悖獨董本質性要求的突出現象,即獨立董事不僅未能像預期的那樣排除行政力量、行政機制不當干預,甚至其自身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行政機制“俘獲”的對象。譬如有媒體不完全統(tǒng)計,2012年我國上市公司獨董中,有超過10%的人曾經在政府任職,另有近12%的人具備相關行業(yè)協(xié)會背景。
近期出現的官員獨董離職潮,固然是對上述現象大幅度地修正,但是治標還須治本,因此對于獨立董事不“獨立”的現象,我們有必要追問一個“為什么”。只有搞清楚了這一點,并且在此基礎上行之有效地改良公司治理、運營植根的土壤,才能標本兼治地實現獨董設置的最終目的,即提高市場效率、維護市場公平。
除了獨董產生方式、組織架構、激勵機制、責任厘定等技術性環(huán)節(jié)待改進的疏漏,導致我國獨立董事不“獨立”的根本性原因,仍在于因政府權力過大,以及政府權力邊界不清所引致的市場不完善。這種不完善反映在市場運行過程中的結果之一就是,企業(yè)與政府關系的親疏,仍然在實質性地影響到企業(yè)運營的方方面面。
這種影響既深且廣。實證研究結果表明,企業(yè)與政府關聯(lián)度的高低,在一些重要方面事關企業(yè)績效。例如,政府關聯(lián)度高的企業(yè),融資約束較輕(貸款金額增大、貸款成本降低、債務期限延長);再如,政府關聯(lián)度高的企業(yè),實際稅負常常較低;另外,政府關聯(lián)度高的企業(yè),可能更容易突破行業(yè)管制壁壘。
企業(yè)與政府關聯(lián)度的高低,一則取決于先天性的產權,再則取決于后天性的公關。這其中,對于獨董身份來源的有意識傾向既是不正常的,但又是現行市場環(huán)境下不難理解的策略選擇。因此追本溯源,要讓獨董真正“獨”起來,除了要對黨政干部加強約束,還需要加快政府自身改革,推動市場成熟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