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倩,方朝暉,羅云,楊慧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部,合肥 230038;2.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參術調(diào)脾顆粒干預脾虛濕盛證糖耐量減低85例分析
吳倩1,方朝暉2,羅云1,楊慧1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部,合肥 230038;2.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目的觀察參術調(diào)脾顆粒干預治療脾虛濕盛證糖耐量減低(IGT)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符合標準的IGT患者85例,隨機分為對照組42例和治療組43例。對照組患者單純應用飲食及運動干預療法;治療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中藥免煎顆粒治療。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及血脂水平[包括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情況。結果對照組總有效率為31.0%,治療組為87.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1)。治療組患者治療后FPG、2 hPG、TC、TG、LDL-C均有明顯下降,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1)。結論中醫(yī)藥療法治療糖耐量減低療效良好。
葡糖耐量試驗;寒濕困脾;中草藥
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國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糖尿?。―M)的發(fā)病率也顯著升高。據(jù)國際糖尿病聯(lián)盟(IDF)估計,至2025年我國糖尿病患病人數(shù)預計將達到5 930萬[1],其中糖尿病群體中大部分為2型糖尿病患者(T2DM)。T2DM患者從糖耐量正常發(fā)展到糖尿病的過程要經(jīng)過一個糖耐量受損的階段,即糖耐量減低狀態(tài)(IGT)[2-3]。研究表明糖耐量減低患者發(fā)展為糖尿病且并發(fā)血管病變的危險性較糖耐量正常者明顯升高,且?guī)缀跛械奶悄虿』颊叨家?jīng)過IGT階段[4-5]。但IGT具有可逆性,目前糖尿病預防項目(DPP)已經(jīng)證實,飲食和運動干預可以預防IGT向T2DM轉變[6],但需要患者長期堅持,因此研究運用藥物干預治療對于防治2型糖尿病有著重大意義。我們應用中醫(yī)藥聯(lián)合療法干預觀察IGT患者,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F(xiàn)總結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所有病例均為2012年3月2013 年3月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門診和住院部診斷為糖耐量減低的患者。共入選85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42例,治療組43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16例;年齡43~67歲,平均(53.2±4.3)歲,伴血脂異常22例;體質量指數(shù)(BMI)為(26±1.4)kg/m2。治療組中男25例,女16例,年齡45~66歲,平均(55.3±4.8)歲;BMI為(25±1.3)kg/m2,伴血脂異常23例。兩組均排除影響糖耐量的因素,如內(nèi)分泌疾病、肝病、藥物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等,均無嚴重并發(fā)癥,未用其他降糖藥物治療。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西醫(yī)診斷標準 根據(jù)國際糖尿病聯(lián)盟2002年會上制定的標準。即口服75 g葡萄糖后2 h血糖≥7.8 mmol/L而<11.1 mmol/L者,則診斷為糖耐量減低。
1.3 中醫(yī)診斷標準 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的人群,具有四肢酸沉、倦怠乏力、形體肥胖、困倦嗜臥、胸脘痞悶、口渴但不欲飲、口中黏涎、便黏而不暢、舌質淡,體胖大,苔厚膩,脈滑軟或滑數(shù)癥狀、體征一項以上者。
1.4 治療方法 兩組均采用飲食控制,同時進行生活方式干預,并停用能夠影響血糖的各種藥物如糖皮質激素、避孕藥、噻嗪類利尿劑等。所有患者均按照糖尿病低鹽、低脂飲食方案,并根據(jù)患者性別、身高計算標準體質量,然后按年齡、標準體質量、工作性質、勞動強度計算出每日總熱量,再根據(jù)“中國營養(yǎng)學會推薦的每日膳食中營養(yǎng)素供給量”[7]限制飲食攝入,同時給予中醫(yī)食療方進行飲食控制。根據(jù)患者年齡、性別、身體狀況及個人愛好,指導患者適當?shù)貐⒓舆\動鍛煉,包括中醫(yī)傳統(tǒng)八段錦進行干預。
對照組:單純應用飲食及運動方案即一般生活方式干預。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同時口服免煎中藥參術調(diào)脾顆粒(組方:黨參、茯苓、白術、陳皮等,皖藥制字:BZ20110030,由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藥物制劑中心免費提供),1袋/d,3次/d。
兩組療程均為1年,每3月評估1次,隨訪1年,采用門診隨訪及電話隨訪的方式每3月評估1次。
1.5 觀察方法
1.5.1 臨床療效 療程結束后,參照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中西醫(yī)診治學中的相關標準判定臨床療效顯效:空腹血糖<6.1 mmol/L,餐后2 h血糖<7.8 mmol/L,臨床癥狀消失有效:空腹血糖未見下降,餐后2 h血糖有所下降,臨床癥狀消失;或空腹血糖有所下降,餐后2 h血糖未見下降,臨床癥狀消失無效: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均未見下降,臨床癥狀部分緩解或無明顯緩解。
1.5.2 指標檢測 全部病例于治療前后分別檢查靜脈空腹血糖(FPG,空腹8~10 h)、75 g葡萄糖負荷后2 h血糖(2 h PG),以及空腹TC、TG、LDL各1次。血糖水平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測定靜脈血漿葡萄糖。血脂水平采用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實驗中心日立-706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計量數(shù)據(jù)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
2.1 臨床療效 在治療過程中治療組有2例患者不能堅持用藥退出,有5例患者治療過程中不習慣服用中藥,經(jīng)耐心解釋都堅持完療程。兩組患者治療后,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
2.2 血糖水平 兩組患者治療后,治療組血糖下降明顯,與本組治療前及對照組治療后比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對照組各項指標略有下降,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血脂情況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均有下降,治療后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情況比較(±s,mmol/L)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情況比較(±s,mmol/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1;與對照組比較,bP<0.01
組別例數(shù)FPG治療前治療后2 hPG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42 6.61±0.23 6.58±0.21 9.52±0.64 9.44±0.71治療組41 6.69±0.19 5.71±0.17ab9.67±0.68 7.46±0.69ab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情況比較(±s,mmol/L)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情況比較(±s,mmol/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1;與對照組比較,bP<0.01
組別例數(shù)TG治療前治療后TC治療前治療后LDL-C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42 6.81±0.79 6.72±0.65 2.32±0.28 2.19±0.25 3.73±0.69 3.69±0.62治療組41 6.95±0.76 5.94±0.65ab2.45±0.26 1.67±0.23ab3.75±0.63 3.13±0.65ab
糖耐量減低屬于中醫(yī)學“脾癉”“消癉”等范疇。該病的根本病因是因為思慮過度,過食肥甘,傷及脾胃及運動減少導致肥胖所致。其病機為脾失健運,濕濁蘊結,氣機壅滯。根據(jù)臨床觀察,本病患者臨床常表現(xiàn)為形體肥胖、倦怠乏力、四肢困重、胸脘痞悶、便黏不暢、舌苔厚膩、脈滑等脾虛濕盛證象,其病機總以脾虛為本,濕盛為標。參術調(diào)脾顆粒中黨參為君,補中益氣,和脾胃除煩渴,白術補脾益胃,燥濕和中為臣,佐以茯苓利水,陳皮理氣,雙藥共奏健脾化痰之功,加之山藥平補氣陰;生甘草調(diào)和諸藥為使,六藥合用,不溫不燥,溫和降糖?,F(xiàn)代藥理研究結果顯示,黨參多糖對血糖升高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能抑制糖異生,升高血清胰島素水平,改善胰島素抵抗,降低TC、TG水平,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減少丙二醛產(chǎn)生[8]。家兔灌胃白術水煎劑或浸膏,血糖稍有降低,而大鼠灌胃白術煎劑有加速體內(nèi)葡萄糖的同化因而降低血糖。而甘草甜素可使血漿膽固醇和三酰甘油含量明顯降低。
現(xiàn)代醫(yī)學對單因素所致疾病的治療有獨到之處,但對復雜的多因素、多系統(tǒng)疾病的治療方面卻存在明顯缺陷[5]。本次經(jīng)過與單純飲食及運動方式干預比較發(fā)現(xiàn),參術調(diào)脾顆粒具有降糖、降脂作用,并且對于臨床療效的改善明顯,提示中藥可能是通過整體調(diào)節(jié)證候和改善糖、脂代謝紊亂來逆轉IGT向糖尿病的轉化,符合祖國醫(yī)學“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學術思想,具有防治IGT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與推廣。
[1]周文銳,劉麗梅.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1在糖尿病及其血管并發(fā)癥中的研究進展[J].上海醫(yī)學,2007,30(12):942-945.
[2]劉德軍,葉平,肖文凱,等.糖耐量減低患者橈動脈增強指數(shù)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1,14(6):569-571.
[3]朱建峰,楊應軍,袁靜.二甲雙胍對原發(fā)性高血壓伴糖耐量減低患者血壓和腎功能的影響[J].安徽醫(yī)藥,2007,11(5):409-410.
[4]張瑩.糖耐量低減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01,28(4):533-534.
[5]劉巖,鄒大進,徐茂錦.藥物干預治療葡萄糖耐量異常的循證醫(yī)學與評價[J].世界臨床藥物,2003,24(11):658-661.
[6]唐學杰,林海龍,陳淑敏.2型糖尿病患者動脈彈性功能改變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7,2(18):32.
[7]中國營養(yǎng)學會.中國居民膳食營養(yǎng)素參考攝入量[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6,15-100.
[8]傅盼盼,洪鐵,楊振.黨參多糖對糖尿病小鼠胰島素抵抗的改善作用[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8,19(10):2414-2416.
R587
A
10.3969/J.issn.1672-6790.2014.01.027
2013-11-08)
國家中醫(yī)臨床研究基地重點研究病種糖尿病(20081211);中醫(yī)藥行業(yè)科研專項基于社區(qū)的糖尿病中醫(yī)藥干預及推廣應用研究(201007004)
吳倩,碩士在讀,Email:ilc071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