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楠,張晏,王蕾蕾,朱玲
(衛(wèi)生部北京醫(yī)院特需醫(yī)療部,北京 100730)
北京地區(qū)中青年人群體質量指數和腰圍評估疾病風險分析
劉安楠,張晏,王蕾蕾,朱玲
(衛(wèi)生部北京醫(yī)院特需醫(yī)療部,北京 100730)
目的對北京地區(qū)中青年人群以體質量指數和腰圍作為評價指標進行疾病風險評估分析。方法采用橫斷面研究方法,對2012年4月于衛(wèi)生部北京醫(yī)院體檢中心20~59歲的健康體檢者452人,進行問卷調查及體格檢查;對入選人群進行疾病風險分析。結果男性超重、肥胖比例明顯高于女性,中心性肥胖達81.11%;高危和極高危在總人群中比例分別為43.93%和16.59%。結論北京地區(qū)中青年人群以體質量指數和腰圍評價疾病風險高危、極高危者比例高。
體格檢查;危險性評估;人體質量指數;腰圍;超重;肥胖癥
中心性肥胖與代謝異常密切相關,是糖代謝異常和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1],在預測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的危險性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體質量指數(BMI)和腰圍(WC)是兩種簡單易于測量的檢測肥胖和超重的方法。我們對北京地區(qū)中青年人群以BMI和腰圍作為評價指標進行疾病風險評估分析。
1.1 研究對象 2012年4月衛(wèi)生部北京醫(yī)院體檢中心20~60歲體檢人群,共452例,平均年齡(45.4 ±7.7)歲;男323例,女129例。所有入選者均填寫一份調查問卷。排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傳染性疾病患者及軀體有嚴重殘疾者,同時排除資料不全者。
1.2 調查方法與內容 由經過培訓的專業(yè)人員詢問調查對象的姓名、性別、年齡,吸煙情況、飲酒情況和高血壓及糖尿病家族史,飲食、運動情況。吸煙定義為平均每日吸煙1支以上,并連續(xù)吸1年及以上。飲酒定義為平均每日飲白酒50 mL及以上,并連續(xù)飲1年以上。
1.3 身高、體質量、腰圍的測量 測量身高、體質量時脫去鞋帽,只穿單衣褲;測量腰圍時,空腹取立位,兩側取肋弓下緣與髂骨嵴的中點水平,腹側取劍突與臍之中點用皮尺測量水平周徑。身高、腰圍及體質量的最小記錄單位分別為0.1 cm、0.1 cm和0.1 kg。計算BMI=體質量(kg)/身高(m)2。
1.4 診斷標準 超重和肥胖采用《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的診斷標準[2]18 kg/m2≤BMI<24 kg/m2時為正常體質量。BMI 24~27.9 kg/m2為超重;BMI≥28 kg/m2為肥胖;腰圍,男≥85 cm,女≥80 cm為中心性肥胖。
1.5 疾病風險水平分類 參照《加拿大成人體質量分級指南》[3],按照《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BMI和腰圍切點制定標準,見表1。
表1 根據BMI和腰圍進行個體疾病風險分級標準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1.5統(tǒng)計軟件分析,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基本情況 研究人群男性身高、體質量、腰圍均高于女性(P<0.05)。BMI在兩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2.2 不同性別超重、肥胖以及中心性肥胖的檢出率成年男性超重、肥胖比例明顯高于女性,中心性肥胖達81.11%,見表3。
2.3 不同性別疾病風險 以BMI和腰圍為評估指標評估疾病風險。男性高危人群占比例最高,達52.11%,女性低危人群占比例最高,為52.07%。高危和極高危在總人群中比例超過60%(分別為43.93%和16.59%),見表4。
表2 研究對象的基本特征(±s)
表2 研究對象的基本特征(±s)
性別例數年齡(歲)身高(cm)體質量(kg)BMI(kg/m2)腰圍(cm)男性323 44.87±7.96 172.59±5.57 77.01±9.82 25.81±2.73 90.44±7.26女性129 46.68±7.01 161.62±5.09 61.33±8.44 23.49±3.10 78.07±7.57 t值-2.262 18.792 15.461 7.633 15.679 P值0.03 0.038 0.009 0.129 0.006
表3 北京地區(qū)中青年人群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檢出率(%)
表4 北京地區(qū)中青年不同性別疾病風險分析(%)
肥胖對機體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引起機體心血管功能異常、內分泌代謝紊亂及消化、呼吸系統(tǒng)等方面的異常[4]。有研究證實,在中、青年人群中隨著肥胖度的增加,空腹血糖異常、糖尿病的概率亦隨之增高[5-8]。本研究也發(fā)現如以BMI 24~27.9 kg/m2為標準有49.53%的中青年人處于超重狀態(tài),BMI≥28 kg/m2為肥胖標準16.43%為肥胖狀態(tài);以男(腰圍)≥85 cm,女(腰圍)≥80 cm為標準,中心性肥胖者占總人群的64.02%,高于國內先前報道[9]的27.8%。在肥胖、超重人群中,不僅是單純的體質量增加,體型也是重要影響因素,尤其是腹型肥胖[10]。即使是在正常BMI人群,控制腰圍水平對于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是重要的措施[11]。2011年杜鵑等[12]統(tǒng)計重慶市大學社區(qū)人群中心性肥胖發(fā)病率為49.7%,與Ko[13]的結果比較,中國人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明顯高于韓國。蒙曉宇等[14]的研究證實中心性肥胖在城鄉(xiāng)、民族、文化程度之間存在差異,城市中心性肥胖高于農村,隨著文化程度的提高,中心性肥胖呈現明顯的增長趨勢,與性別無關。
以腰圍和BMI為評估指標,對個體疾病風險進行評估是2005年加拿大成人體質量分級指南中的評價方法。我們的結果提示高危和極高危在總人群中比例超過60%,在男性中更明顯,達71.33%;提示超重、肥胖已經是公共衛(wèi)生領域需刻不容緩地進行干預的問題。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屬橫斷面研究,所以不能確定各個肥胖指標和疾病風險的因果關系。
[1] 朱旅云,胡麗葉,李曉玲,等.中心性肥胖與糖代謝異常聯系的前瞻性隨訪研究[J].中國慢性疾病預防與控制,2009,17(5):457-463.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3-4.
[3] Douketis JD,Paradis G,Keller H,et al.Canadian guidelines for bodyweight classification in adults:applic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to screen for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nd to assess disease risk[J].CMAJ,2005,172(8):995-998.
[4] 魏俊香,劉娟,祁明珠,等.肥胖與血壓、血糖、血脂關系分析[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05,8(5):423-424.
[5] 張茂镕,田榮,李志坤,等.昆明市成人超重肥胖流行現狀及與血壓血糖水平的關系[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0,18(1):23-25.
[6] Romero JB,Briones E,Palacios GC,etal.Subclinicalmetabolic abnormalities associated with obesity in prepubertal Mexican schoolchildren[J].JPediatr Endocrinol Metab,2010,23(6):589-596.
[7] 梁書文,李喜梅,江小蓉,等.福建省泉州地區(qū)成年人超重與肥胖情況的調查分析[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3,16(2):187-188.
[8] 韓啟定,李繼紅,趙月萍.云南省大理市職工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09,12(6):633-634.
[9] Xi B,Liang Y,He T,et al.Secular trends in the prevalence of general and abdominal obesity among Chinese adults,1993-2009[J].Obes Rev,2012,13(3):287-296.
[10]李鵬飛,婁能俊,劉云臺,等.用危險因素評分法分析超重及肥胖對糖尿病的影響[J].山東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48(9):5-8.
[11]高孟,傅世英,李瑩,等.正常體質量指數成年人中心性肥胖對代謝綜合征其他組分聚集性的影響[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2,33(5):460-463.
[12]杜鵑,張素華,吳豪杰,等.重慶市重慶大學社區(qū)人群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及其與微量白蛋白尿的相關性調查[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1;15(9):1482-1484.
[13]Ko GT,Tang JS,Chan JC.Worsening trend of central obesity despite stable or declini“g body mass index in Hongkong Chinese between 1996 and 2005[J].Eur J Clin Nutr,2010,64(5):549-552.
[14]蒙曉宇,楊虹,韋元元,等.廣西城鄉(xiāng)居民超重、肥胖和向心性肥胖的流行現狀[J].應用預防醫(yī)學,2009,15(4):207-209.
R194.3
A
10.3969/J.issn.1672-6790.2014.02.025
2013-06-18)
劉安楠,副主任醫(yī)師,Email:lan347@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