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毅
您的作品“胡同系列”里有很多關(guān)于童年的畫面,是有意識地去關(guān)注嗎?
A:我剛開始接觸攝影是在1979年,那時關(guān)注的題材比較雜亂,正處于改革開放初期,受香港沙龍攝影的影響較大,會特別關(guān)注影調(diào)、美感,后來因為工作需要拍了很多職務作品。
到了90年代初期,北京亞運會之后城市基礎(chǔ)建設(shè)開始,其中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胡同拆遷,胡同變成了馬路,窄馬路變成了寬馬路……那時我意識到要趕快把這些記錄下來。而我是從小在胡同里長大,對那里的一人一物非常熟悉,所以拍攝時自然會更關(guān)注人,這些場景就是我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這些人就是我曾經(jīng)的鄰居和朋友。
因為白天在家的多是老人和孩子,自然我的畫面中就會有比較多的孩子們的畫面。這些彈球、滾鐵環(huán)兒等傳統(tǒng)游戲在胡同里保留得比較好,我小時候,學校就在胡同里,體育課的一個項目就是滾鐵環(huán),每人發(fā)一個,繞著胡同跑一圈兒,中間還會跑回家喝個水!那時放學后也是滿胡同地玩兒,直到家長喊回家吃飯。
之所以會拍下孩子們的畫面,是因為其中好多畫面就是我曾經(jīng)的童年,也是因為這些瞬間觸動了我記憶的神經(jīng)。當然,也有很多精彩的瞬間沒有拍下來,很可惜,現(xiàn)在再也沒有了。
您提供和拍攝的這些老照片,可以看出有一些是進行了擺拍。80年代,您當時對于拍什么、怎么拍,以及擺拍和抓拍的關(guān)系有哪些想法,是怎么處理的?
A:剛開始接觸攝影時,行業(yè)里擺拍的會多一些,因為要用于宣傳,有的是無中生有、有的是為了追求完美。比如我拍過一個先進交警標兵工作者,為了拍他工作中做好事的畫面,等了一天也沒有等到需要幫助的人,所以,當時他找了一個附近賣冰棍的大媽配合他表演攙扶過馬路,而為了畫面效果,還來回了兩次。
到了80年代中期,攝影界關(guān)于“擺與抓”的爭論成為人們關(guān)注探討的焦點,很激烈。在這種探討中,人們關(guān)于如何拍攝紀實的意識也一點點蘇醒。
還有就是,看了很多國外攝影家的作品很受啟發(fā),比如我看了馬克·呂布在中國拍的作品后,突然覺得照片應該就這么拍才是真實生動的。后來慢慢形成一種意識:等待、抓取。
但是,抓拍說得容易,實踐中卻沒那么簡單。比如,拍胡同時,剛開始是孩子們對你感興趣,一拿出相機來,孩子們就嘩啦圍過來,還特別熱情地給你擺出各種姿勢,那時拍的畫面沒法要。等到孩子們對你沒了興趣、投入到他們自己的狀態(tài)中時,才有了我想要的精彩畫面。
您那時用的什么器材?
A:剛接觸攝影時,以120畫幅的膠片相機居多。第一臺是帶測光表的祿萊雙鏡頭反光相機,但那時總是特別羨慕人家用135相機的人,因為那時135畫幅的相機特別少,最關(guān)鍵的是135相機可以換不同焦段的鏡頭。但現(xiàn)在回頭來看這些老底片,還是120的底片畫質(zhì)好、精細、有保存價值,135的相對遜色些,精掃之后,兩者畫質(zhì)明顯的不一樣。
那時使用的135膠片全是買來整盤的電影膠片,305米一盤,自己回來剪成1.45米一個,然后在暗盒里自己卷成膠卷,黑紙包上粘好。
很多畫面的光效都很好,會經(jīng)常用閃光燈等附件進行補光和營造效果嗎?
A:最早用120的相機拍攝時,用海鷗107B閃光燈,一個電瓶連著兩支燈,有時一著急手里出汗還會通電?,F(xiàn)在很少用閃光燈了,弱光條件下數(shù)碼相機的感光度都能較好地完成拍攝,追求原狀態(tài)的影像是紀實攝影最需要的。
您是從何時開始收藏老照片的?
A:其實也談不上收藏,只是習慣于保存過去的東西。從我搞攝影第一天開始的底片我都保存著。其余的有從我?guī)煾的抢飩飨聛淼?,還有大掃除時發(fā)現(xiàn)的一些。這些照片都有時代的符號,可以看出我們的生活內(nèi)容發(fā)生了根本變化,一幅好的歷史照片勝過千言萬語,是無言的歷史佐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