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天生 王富成 劉國東 蔡月銀
胃炎在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中十分常見, 患者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腹部疼痛和不適, 疼痛主要為持續(xù)性或者不規(guī)律性陣發(fā)性,也可以同時伴有惡心、噯氣、食欲不振、腹脹等。中醫(yī)上稱為“胃脘痛”。福州總醫(yī)院選擇2011年7月~2013年7月間診治的100例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 臨床效果較為顯著,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選擇2011年7月~2013年7月間診治的100例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 將其隨機分為兩組, 對照組的50例患者, 38例為男性, 12例為女性;年齡在33~68歲之間, 平均為43.5歲;觀察組的50例患者, 34例為男性, 16例為女性;年齡在36~68歲之間, 平均為43.5歲;兩組患者的病情程度類似, 從發(fā)病到就診的時間在5~10 d之間;比較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以及病程等基本信息,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方法 選擇以下藥物進行治療:①胃黏膜保護劑:硫糖鋁、果膠鉍等;②組胺H2受體阻斷劑: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③解痙止痛劑:顛茄片、阿托品。
1.2.2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方法 運用中藥制劑肝胃百合湯進行治療, 具體方法如下:15 g百合, 15 g丹參, 10 g黃芩,10 g柴胡, 10 g川楝子, 10 g烏藥, 10 g郁金, 所有藥物用水煎服, 每天服用3次, 共為1劑, 連續(xù)治療15 d后觀察臨床效果, 在治療期間不可同時服用其他藥物, 注意飲食, 禁食生冷、油膩、油炸以及刺激性食物。
1.3 診斷標準 ①上腹部疼痛或不適, 疼痛可為持續(xù)性也可為陣發(fā)性;②患者可出現(xiàn)惡心、噯氣、食欲不振以及腹脹等癥狀;③胃鏡檢查為胃炎。
1.4 療效判斷標準 顯效:經(jīng)過15 d的治療后, 患者上腹部疼痛或者不適癥狀消失, 其他的伴隨癥狀也消失, 進行胃鏡檢查各項正常;有效:經(jīng)過15 d的治療后, 患者上腹部疼痛或不適癥狀消失, 后者顯著緩解, 其他的伴隨癥狀明顯緩解或者消失, 胃鏡檢查各項均有所緩解;無效:經(jīng)過15 d的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及胃鏡檢查均未見好轉。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時采用SPSS14.0系統(tǒng)軟件, 用χ2檢驗對兩組有效率進行比較, 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經(jīng)過治療后, 觀察組的患者中, 33例顯效, 14例有效, 3例無效;對照組的患者中, 26例顯效, 13例有效,11例無效;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有效率,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胃炎的臨床療效比較[n(%)]
胃炎是指胃黏膜炎癥的總稱, 在臨床上較為常見, 分為兩種, 急性和慢性。急性胃炎主要分為糜爛性和單純性兩種。單純性胃炎患者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疼痛、上腹不適、惡心、嘔吐及厭食等癥狀;糜爛性胃炎患者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消化道出血癥狀, 也可出現(xiàn)黑糞及嘔血癥狀[1]。慢性胃炎一般分為三種, 淺表性胃炎、肥厚性胃炎以及萎縮性胃炎。慢性胃炎的病程久治不愈, 大多數(shù)患者無明顯的體征和癥狀, 患者主要表現(xiàn)泛酸、飽脹、無規(guī)律性腹痛以及噯氣等消化不良癥狀。通過胃鏡及胃黏膜活組織檢查得到確診。胃炎主要見于成年人, 很多原因可對胃部引起刺激, 例如病毒和細菌感染、飲食不當、藥物刺激等均可導致發(fā)病。急性胃炎是多種原因導致的胃黏膜出現(xiàn)急性炎癥反應。導致急性胃炎的因素很多,很復雜, 包括物理原因、化學原因、毒性因素、融物因素以及應激狀態(tài)等。急性胃炎患者多表現(xiàn)為惡心、上腹疼痛、嘔吐、噯氣、食欲減退以及惡心等癥狀[2]?;颊吲R床表現(xiàn)程度不等,但起病多較急劇, 大多數(shù)存在顯著的致病因素, 例如大量飲酒、暴飲暴食、受涼、誤食不潔食物以及服用藥物等。因應激因素和藥物導致的胃炎, 多表現(xiàn)為黑便和嘔血, 大多數(shù)為少量, 表現(xiàn)為間歇性, 可以自行停止, 但是也有發(fā)生大出血的可能。此外, 還有一些患者臨床上無明顯的癥狀, 只是在胃鏡下觀察有胃黏膜炎癥以及急性胃炎的變化。1982年, 國內胃炎會議上將胃炎分為急性單純性胃炎、急性糜爛性胃炎、急性腐蝕性胃炎以及急性化膿性胃炎, 特別是前兩種相對常見。急性應激性胃炎屬于糜爛性胃炎的一種類型, 見于嚴重疾病的患者, 臨床上主要是因十二指腸及胃黏膜損傷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的幾率增加。危險因素包括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創(chuàng)傷、嚴重燒傷、休克、敗血癥、肝和腎功能衰竭、機械通氣的呼吸衰竭以及多臟器功能障礙?;颊叩牟∏閲乐爻潭戎苯雨P系到出血的程度, 病情越重, 出血量越多。
胃炎屬于祖國醫(yī)學的“胃脘痛”范圍, 中醫(yī)上認為導致胃炎的主要原因為外感寒邪, 情志不遂, 飲食所傷, 脾胃虛弱等, 這些因素都可能會導致胃絡郁阻、胃氣阻滯, 胃失所養(yǎng),不通則痛?,F(xiàn)代醫(yī)學上講胃炎是由于長時間進食刺激性飲食、藥物, 或者中樞神經(jīng)功能失調、細菌感染、免疫因素、膽汁反流等多種因素引起的胃黏膜水腫、充血, 可同時伴有糜爛、滲出以及出血等病變, 通過顯微鏡觀察, 可見黏膜層的漿細胞及淋巴細胞浸潤。
肝胃百合湯是夏度衡老中醫(yī)的自擬方, 我國已經(jīng)用這種方法治療胃炎很多年, 臨床效果較為顯著。能夠對胃部不適癥狀得到明顯的緩解, 這副藥組成簡單, 較為特別, 主要組成的藥物有百合、柴胡、川楝子、黃芩、烏藥、丹參、郁金等;其中柴胡、川楝子、郁金、烏藥等能夠發(fā)揮理氣和胃、疏肝解郁的作用。長時間患病后, 絡損血傷、氣滯血瘀、久病入絡, 因此選擇郁金、丹參等藥物, 起到祛瘀生新、活血通絡;血瘀時間較長, 氣郁化火會發(fā)熱, 因此黃芩可以起到清解肝胃之熱, 長時間患病患者的身體就會虛弱, 就需要補充, 但是溫補就會導致滯胃, 滋膩又容易損傷脾胃, 因此要大量應用丹參、百合等清平補的藥物, 起到生血養(yǎng)胃, 益氣調中的作用?,F(xiàn)代藥學研究指出, 柴胡內含有柴胡皂苷以及少量的揮發(fā)油, 能夠有效的對抗驚厥, 發(fā)揮解熱鎮(zhèn)痛以及抗炎的作用。上述諸多藥物聯(lián)合應用, 不但能夠入肝胃, 又能走脾經(jīng),藥物之間相互協(xié)調, 能夠發(fā)揮梳理調補, 不煩不膩以及標本兼顧的作用。
通過對本文所選的患者進行比較, 兩組患者經(jīng)過1個療程的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有效率為94.0%, 對照組為78.0%,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就說明肝胃百合湯治療胃炎的臨床效果較為顯著, 與西藥治療相比,臨床效果更佳, 而且中藥相對來說對患者的損傷小, 容易被患者接受。
綜上所述, 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運用肝胃百合湯治療后能夠發(fā)揮清胃、疏肝以及活血的功效。
[1]劉俊峰, 何高潮.益氣健脾化瘀法治療慢性胃炎臨床研究.中醫(yī)學報, 2012, 27(04):548-549.
[2]楊國紅, 張然, 李合國.慢性淺表性胃炎脾虛證胃黏膜細胞凋亡、環(huán)氧合酶-2表達的意義.中醫(yī)學報, 2012, 27(11):1472-1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