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玲
摘 要:《孟子》中儒家哲學概念具有模糊性,因此,翻譯《孟子》所要面對的難題之一就是如何處理書中的儒學術語。孟子常論及“仁”、“義”、“利”、“孝”、“善”等觀念,這些孟子思想學說中的重要概念,在英語之中不一定有完全對應的詞語。要想準確理解阿瑟·韋利(Arthur Waley)英譯《孟子》所蘊含的思想,首先要明白其中的字義、詞義。
關鍵詞:阿瑟·韋利(Arthur Waley);《孟子》;“仁”;“義”
阿瑟·韋利(Arthur Waley)是20世紀英國偉大的漢學家,畢生翻譯、研究多部中國古代經典。其《孟子》英譯本選譯了《孟子》部分內容,并重新命名。韋利在書中討論了孟子的核心思想,如“仁”、“善”、“義利觀”等。該書一共再版四次,文字簡練,通俗易懂,論述質樸,深受普通讀者歡迎。本文將研究分析阿瑟·韋利(Arthur Waley)英譯《孟子》涉及的字、詞義問題。
第一,“仁”?!叭省笔敲献拥暮诵乃枷胫?,在此基礎上提出“仁政”?!叭省痹凇睹献印芬粫卸啻纬霈F(xiàn),不同的翻譯家對“仁”字的理解和譯法也各不相同。韋利把“仁”譯為“goodness”,“goodness”意為“善良”、“美德”、“精華”。在《孟子》中,“仁”具有多個涵義。除了指“仁愛”之外,還可指敬、誠、忠、恕、孝、愛、溫、良、恭、儉、讓等道德?!叭省钡暮x頗為豐富,在不同的語境下一般會表達不同的含義。英文中的“goodness”與儒家思想中的“仁”,在內涵上并不一致。如果取“goodness”的“善良”之意,“仁”有時可指善良,但并不只有這一個含義,這就會減古書之意義;如果取“goodness”的“美德”之意,“仁”是一種美德,但美德不一定是仁,這就會增古書之意義。理雅各一般將“仁”譯為“virtue”,“virtue”是西方哲學的重要概念?!皬奈鞣阶怨乓詠淼膫鹘y(tǒng)解釋看,virtue指的是人的一切品格因素。因此從廣義上來說,它與漢語中的‘品德一詞的內涵是相當?shù)?。從邏輯上說,‘品德與‘仁有包容和被包容的關系,‘仁是‘品德,但‘品德卻不是‘仁?!雹儆纱丝梢姡皏irtue”也不能準確表達“仁”的內涵。賴發(fā)洛把“仁”譯為“l(fā)ove”,雖然這可以對應“仁者愛人”之義,但是卻不能包含“仁”的其他涵義。大衛(wèi)·亨頓譯為“humanity”,“humanity”意為“人性”、“仁道”、“慈愛”。劉殿爵和趙甄陶譯為“benevolence”,“benevolence”意為“善意”、“慈悲”、“善行”。無論是“humanity”還是“benevolence”,都不能如實表達“仁”的內涵。
第二,“義”。同樣,對“義”的翻譯也出現(xiàn)了上述問題?!傲x”的最基本含義是做適宜的事情,所謂“義者,宜也”。而根據(jù)語境的不同,“適宜”又有不同的含義。孟子認為符合“義”的標準,概括起來有三個: 符合正確的規(guī)律、道理,符合禮儀、禮節(jié),符合道德、仁義。韋利和賴發(fā)洛都將“義”譯為“right”,意為“權利”、“道理”、“恰當?shù)摹?、“合理的”。在我看來,這與《孟子》中“義”的含義頗有出入。 雖然,“right”包含“恰當?shù)摹薄ⅰ昂侠淼摹敝饪梢詫诘赖乱饬x上的“義”,但卻不能體現(xiàn)在規(guī)律和禮儀意義上的“義”。而且,“right”在西方世界通常指法律賦予人的做某事或對某事物的權利。而孟子說的“義”是人內心的價值判斷的準則,與此不同。因此,把“義”譯為“right”減少了其涵義的豐富性。趙甄陶把“義”譯為“righteousness”,意為“正當”、“正義”、“正直”。“righteousness”也只是體現(xiàn)了“義”對道德的強調。而且,在英語中它還有“一本正經”的意思,這容易讓讀者聯(lián)系到虛偽做作,不真誠。
第三,“折枝”。中國古代經典的語義大多較為復雜,詞義并不單一,一個詞不僅有直接的含義,還有間接的含義;有表面的含義,還有內在的含義;有字面上的含義,還有情感上的含義。譯者需要根據(jù)作者的思想學說體系、具體的語境和,對字詞的不同意義進行選擇。如果撇開孟子的思想學說及時代背景機械翻譯,就會誤譯原文之意。
“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據(jù)焦循《孟子正義》記載,“折枝”古來有三種含義: 其一,趙歧注曰: “折枝,案摩折手節(jié)解罷枝也”,即按摩關節(jié); 其二,《音義》引陸善經云: “折草樹枝”; 其三,《文獻通考》載陸筠解為“罄折腰肢”,蓋猶今拜揖也。我們應根據(jù)具體語境,來確定哪種解釋更適合。在這里,孟子是要告訴齊宣王不肯做和不能做的事的區(qū)別。“為長者折枝”不是不能做的事,而是不肯做的事。顯然,“折枝”是一件容易做的事。依我看來,結合孟子的思想學說和《孟子》一書的語言風格對此進行分析之后,取“折草樹枝”之意最佳。首先,按摩關節(jié)并不是人人都會做的容易的事。如果為別人按摩,目的應該是讓人身體舒適。然而,為人按摩肢體絕非輕易之事。按摩者應當略通醫(yī)理和推拿按摩之術,掌握起碼的按摩手法。 否則, 僅憑心力貿然給人按摩,不僅不會讓人舒適,還會引起身體不適。所以,“折枝”在這里不可取“按摩關節(jié)”之意。其次,結合孟子的思想學說來看,不難發(fā)現(xiàn),孟子非常重視“禮”。在今天看來,彎腰作揖是非常容易的事,但在孟子所處的時代卻并非如此。在等級社會中,禮作為社會規(guī)范和道德規(guī)范是十分重要的。在“禮不下庶人, 刑不上大夫”的社會中, 孟子沒有理由以此作比, 勸導齊宣王向所有的被統(tǒng)治者作揖。因此,在這里“折枝”不能取“彎腰作揖”之意。最后,《孟子》一書的語言風格簡單易懂、樸素自然、深入淺出。這里的“折枝”并非“枝”通“肢”,其意義就是“折草樹枝”。韋利把“折枝”譯為“crack his joints”,取“按摩關節(jié)”之意。趙甄陶將其譯為“break a twig”,取“折草樹枝”之意,這也是目前比較流行的說法。
第四,“善”。韋利將“善”譯為“better feelings”或“good feelings”或“goodness”;把“人性本善”譯為“the better feelings are the natural birthright of everyone”,意思是人天生就具有善心。趙甄陶將“性善”翻譯為“men are born good”,意為人性本善。理雅各將“性善”翻譯為“the nature of man is good”,意為人性是善的。賴發(fā)洛和劉殿爵將“性善”直譯為“the goodness of our / human nature”,意為人性的善良。從字面意義山看,這幾個譯本都是說“人性本善”。但是,準確地說,理雅各認為“人性向善”。早在1861年,理雅各就明確指出,孟子主張人性向善與信仰基督教的人必須棄惡從善的思想是相通的。性本善和性向善哪個更符合孟子的人性論的內涵呢?我們可以從《孟子》一書中得出結論。孟子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 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笨梢姡献铀^的“性善”是人與生俱來的、是天賦的、是內在的、是不需要通過思考和后天學習而獲得的。因而,將“性善”理解為人性本善更準確,而不是理雅各認為的“人性向善”。
走出典籍外譯的誤區(qū),更加客觀、準確地對待原著、追求原樣理解,是我們研究的最終目的。因此,在翻譯《孟子》等中國經典時,應弄清字、詞、句的含義。第一,譯者應通過正確的方法考證其含義,避免望文生義。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上的意義,而忽視其引申的涵義。第二,譯者要把字、詞、句放在孟子的整個思想體系及其生活的時代背景下去考究。第三,譯者應盡最大可能避免將中國傳統(tǒng)思想與西方現(xiàn)成的概念和理論進行簡單比附。最后,譯者要重視對原始文獻的閱讀,不要過分相信注釋。(作者單位:曲阜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理雅各(James Legge).孟子(The Works of Mencius)[M].香港,1861.
[2] 賴發(fā)洛(Lyall).孟子(Mencius)[M].倫敦朗曼斯·格林公司,1932.
[3] 陳惠.阿瑟·韋利翻譯研究[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10.
[4] 李冰梅.沖突與融合.阿瑟·韋利的文化身份與《論語》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9.
注解:
① 趙甄陶、張文庭、周定之英譯,楊伯峻今譯:《大中華文庫·孟子》,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