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波
生本教育認為“學生才是教學的最大資源,教學過程要以尊重學生的內部自然規(guī)律為教學前提”。其中“拋秧啟示”是“生本教育”最著名的例子之一,類比到教育上來,學生就是我們的秧苗,“灌輸式”“填鴨式”的教育就好比是傳統(tǒng)的插秧,主觀意愿很想豐收,學生卻并不領情。新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因此在職高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教師也應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生本之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重對話。本文以《記念劉和珍君》一課的教學為例,從如下四方面探討了在職高語文教學中開展個性化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以期能幫助學生將書面語言感悟、體驗和內化,繼而轉換成自己富有個性色彩的語言。
一、教師主導,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對話
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整體。教師如何教,如何指導學生將直接影響著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理解。尤其是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教師也在其中承擔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師不但要恰當精心的組織教學過程,也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引導、輔導、點撥工作,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交流、互動、共同發(fā)展,使學生不僅“學會”,更要讓學生“會學”。
在《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中了解時代背景和人物介紹很重要,而學生由于閱歷尚淺的緣故,很難對文章的思想和內涵把握的面面俱到,也就難以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把握思想內容。因此,教師要注意為學生擴展背景知識的資料鏈接,包括寫作背景、劉和珍和楊德群兩烈士的人物介紹、女師大學潮、陶淵明的《挽歌》詩,為學生的自主閱讀和深入體會作者的悲憤之情埋下成功的伏筆。
在個性化閱讀過程中,學生難免會有一些錯誤的理解,我們教師不能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放任自流,而要及時的給予點撥和指導,才能幫助學生實現對文本信息的加工和重組,做到“主”與“導”的和諧統(tǒng)一。
二、尊重主體,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布魯納曾說過:“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眰€性化閱讀,結合了學生個體情感體驗,顛覆了傳統(tǒng)語文課堂教學中由教師肢解文本一講到底的弊端,通過協作、討論、交流、互助等教學情境,學生默默地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使閱讀體驗和感悟真正落到實處,并最終培養(yǎng)起學生真正的獨立閱讀能力。
在《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中,教師可以先給學生一個思考、交流的機會讓學生自行閱讀課文,并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可以取得最佳教學效果,如:為什么要紀念劉和珍君?課文寫了劉和珍哪些事件?從這些事件中你覺得劉和珍是一個怎樣的人?從弄懂文章的字、詞、句,到獲取智慧經驗和情感的過程,讓學生掌握自己閱讀的主動權,形成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悟,滿足自己學習的要求。
在個性化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明確閱讀目標,放手讓學生與文本對話,注重引導學生自學閱讀課文,讓學生走進作品的世界之中。
三、小組合作,實現學生與學生的對話
在承認班級授課教學組織形式的前提下,讓學生通過生生之間的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更利于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共享智慧與情感,學習能力和思維方法得到提升,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多邊互動,革新了傳統(tǒng)班級“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制,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空前高漲,體現了新課程“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這一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在《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中,我以:“文章共七部分,為什么只有三個部分講述了與劉和珍有關的事跡,這樣的寫作意圖是什么?”、“文中多次說‘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卻在文末說‘我說不出話,這又是為何?”引導學生就這些問題進行探討,從而讓學生進一步理清文章的思路,即第一、二部分是悼念逝者,喚醒生者,中間三部分是追憶往事,揭露罪行,而最后兩部分則是謳歌烈士,點明意義。并能結合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體會作者作為知識分子內心的痛苦掙扎,將自己對黑暗社會的不滿,對一己之力的反思,對未來世界的憧憬和憂心,都混雜在了他的文章里。
通過將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自主探究,取代傳統(tǒng)的教師講解、傳授,將學生置身于一種合作氛圍中,課堂由此呈現出知識、經驗、情感、智慧的共享,讓學生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中體驗文本角色。
四、學會反思,實現學生與自我的對話
從教育學意義上來說,“對話”是一種尋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動,在學習完課文后,學生會將自己原有的生活積累與閱讀后產生的心得、情感體驗產生碰撞,這時讓學生進行自我對話,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個性,也是實現自我教育的過程,逐漸使自己走向更成為成熟的境地。
在《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中,我讓學生以讀后感的形式進行自我對話,以進一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一位學生這樣寫道:“掩卷沉思,劉和珍的微笑讓我印象深刻,只可惜被那罪惡的黑手無情地毀滅了。唉,生命原不該如此脆弱??!可世界畢竟是嚴酷的,當真正的惡雨腥風肆無忌憚地來襲時,我們又該以怎樣的青春姿態(tài)來迎接呢?答案也許是多樣的。但我覺得,只有歷經風風雨雨,青春和青春的形象才會永不凋零,就如劉和珍的微笑,即便是在微漠的悲哀中,也能永存?!?/p>
這位學生能夠從劉和珍身上的光輝形象聯系到自己的實際生活,將自己的閱讀經驗與教材形成一種對話,真正地讓劉和珍的微笑悄悄地走入了自己的思想中。
伴隨著新課改的號角,開展個性化閱讀教學有利于挖掘和豐富學生的學習和閱讀潛能,促使其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我們教師應以生本教育為理念,給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創(chuàng)造空間,讓學生讀出文本之味,讀出文本之美,實現與文本的有效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