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梅
教學改革不是在形式上改來改去,那不是問題的根本。課堂教學如果單從方法中求效應,找出路,單從形式上尋找突破口,必然導致膚淺平庸,因此,根子還在教師。
所有的教學都是“冰山法則”,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透過浮在水面上七分之一的知識而看到水面下七分之六的深層意蘊,重思考、重感悟、重體驗、重創(chuàng)造,引導學生體會言外之意、意外之象、韻外之致、味外之旨。
我以為語文課堂教學當務之急是放棄表面上虛假的繁華,重視文本回歸。一節(jié)成功的語文課不是花哨的形式,重點是教什么,而且一篇課文并不是面面俱到,只要教會學生一點,讓學生有一點收獲,就算成功了。這并不是每個老師都明白的。以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例:
這一個單元是小說,安排了四篇課文,分別是《故鄉(xiāng)》《孤獨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聲》。小說有它的共性,就是抓住“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環(huán)境描寫來具體分析,鑒賞小說的語言魅力,學習作者獨特的寫作技巧,從而挖掘作品的主題。但是,我認為這四篇小說在教學時除了這些共性,應該有每一篇課文的個性,這個性就是要求學生在共性之外,必須重點掌握的。
《故鄉(xiāng)》一課重點應放在分析人物,學會作者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小說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有概括介紹,也有形象描繪;有外貌和內(nèi)心描寫,也有行動和對話描寫;有正面描寫,也有側面描寫。在寫本文中的人物小傳的過程中,可以看出對閏土主要采取了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白儭笔侵匾卣?,在分析人物性格時,要抓住一個“變”字。如,對閏土,就可作這樣的分析:閏土是一個代表了中國封建農(nóng)村因貧窮、落后的生活重壓而變得麻木、愚昧的農(nóng)民形象。重點讓學生學會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孤獨之旅》重點讓學生體會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文中有襯托殘酷的自然環(huán)境、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烘托主人公的心情等作用,學會如何在寫作中用環(huán)境描寫突出主題。
《我的叔叔于勒》這一課情節(jié)波瀾起伏,重點教會學生學習用對比的手法表現(xiàn)作品主題。這是于勒的“曲線人生”:我們通過于勒貧富變化了解作品主題,從而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
《心聲》這一課的重點是把握標題“心聲”的四層含義:
第一,深埋在京京心底的親情、友情。
第二,京京渴望表達自己內(nèi)心感情的愿望。
第三,作者借此呼吁教育者要尊重、關愛每一個學生的期望。
第四,作者借此呼吁社會、家庭給予青少年更多的關愛,使他們能夠幸福地生活,健康地成長。
通過對標題含義的深刻分析,掌握中考題型里理解標題含義那類題型的解題技巧。
其他課程學的不是文本本身,而是文本所負載的內(nèi)容,唯有語文課,它主要不是學習文本內(nèi)容,而是文本本身。語文教材之所以是教材,其核心的本質(zhì)在于是否為作為語文學習主體的學生提供了進行語言信息處理的適當?shù)浞?、空間、機會和過程。
當今教學泛化成了“百科全書式的教學”,缺少“學科味”。對多媒體教學理解的表面化,過分追求聲、色、光的花俏,以畫面觀賞代替文本解讀,結果把課堂教成了影視欣賞課。呼喚課堂文本回歸,是我們眼下教學的當務之急。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