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雁麗
文本中的細微聲響,往往就是文本從靈魂深處發(fā)出的聲響,因為藏得深,所以聲響細;因為傳得遠,所以聲響微。來自靈魂深處的聲響,你只能選擇傾聽。
——題記
翻開我們的語文課本,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故事,一篇篇意味深長的散文,一首首情真意切的小詩,無不流露名家對語言文字的深情摯愛,在這潛心相訴的字里行間,讓人仿佛走進了一汪汪心靈的清湖,一頁頁活生生的心靈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對于這樣好的文本如若不細讀豈不是太可惜了。
我的讀書之法與“語文意識下的文本細讀”觀點不謀而合。其實,我個人就是一位對文本細讀情有獨鐘的人,很多時候,自己也會靜下心來讀書。思考、揣摩作者的每一個用詞,每一處標點,他所表達的情感,對著一篇精美的課文我反復讀,讀著讀著,就讀出味來了!這就是在與文本進行心靈的對話。朱熹說:“大凡讀書,須是熟讀。熟讀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見得?!边@是讀書人的切身體會。教師熟讀了,在課堂上才能成為一個諳熟一切的向導,在前邊引領著,提示著,點撥著,當然有時也做些必要的解說?!皶啥鷤鳌薄拔馁F自得”。教材要細讀,只要細讀到一定程度,終會有結果的。
曾有幸參加五段式培訓活動——“語文意識下的文本細讀”,我受益匪淺。瞧!王晶老師開掘意蘊,在字里行間閱讀。字與字之間是空白,行與行之間是空白,在空白處閱讀,開掘文本的意蘊。王晶老師上的《檢閱》一課,一開課就緊緊抓住“這個小伙子真棒!”“這群小伙子真棒!”帶著孩子們打開了文本細讀之門。孩子們在文本的字里行間細讀,從中品味到文中的孩子是那么的善良、純真。在這里沒有世態(tài)炎涼、沒有人情淡薄,有的是課文中洋溢著濃濃的現代意識和人文關懷:作為健康人,要尊重每一個個體的平等權利,作為殘疾人,也應該像課文中的博萊克一樣,自尊、自強。這也正是作者的寫作意圖?!斑@個”與“這群”只有一字之差,竟然有如此之妙!真是“名家筆下無筆”!
記得王崧舟老師說,細讀有法,但無定法。運用之妙,在乎一心。細讀文本的終極意義就是細讀自己。文本是一個美麗的倒影,你在這個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遠,你對文本細讀就有多深。因此,不是文本,而是你的文化視野、言語稟賦、審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決定著你的細讀。從這個意義上說,細讀不是從文本開始,而是從“自己”開始,從“此在”開始。這正是:“文本無語笑東風,細讀有情長思量。一粒沙子一世界,野花開處見天堂?!?/p>
于我而言,我不是學者,不能用深邃的思想談論我的觀點;我不是詩人,不能用詩句表達我愛語文的情懷;我不是哲人,不能用哲人的智慧品味語文的藝術與魅力。但我只想用一名普通的語文教師的身份表達我的所想:只有品味語文百花園中的文本才能彰顯精彩的語文課堂!
編輯 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