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虹
朗讀是把一種特定的文字體系轉換為語言的過程,朗讀英語是小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內容之一。它最大的好處是可以練習發(fā)音,培養(yǎng)語感。在小學階段堅持朗讀,能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英語語感,提高其英語口語表達能力。
在小學英語課堂實踐中,盡管教師有目的地讓學生進行了朗讀,但學生的朗讀水平還是存在不少問題。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培養(yǎng)小學生的英語朗讀能力。
一、創(chuàng)設環(huán)境,正確示范,激發(fā)學生的朗讀熱情
要開展有效的英語朗讀訓練,提高小學生的朗讀能力,必須激發(fā)學生的朗讀熱情。
首先,要創(chuàng)設良好的英語語言環(huán)境。在英語教學中,我們要盡可能加大語言信息的輸入量,讓孩子們多接觸英語。課堂上,可以播放學生感興趣的英語動畫片,學校也可以成立英語角、英語廣播站等,激發(fā)學生朗讀英語的欲望。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在教室里貼一些與課堂教學相關的圖片、單詞、句子或謎語、名言警句等。這樣就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學習英語的空間,讓他們逐漸愛上英語,樂于閱讀。
其次,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水平,以優(yōu)美純正的語音語調示范,激發(fā)學生的朗讀熱情。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并充分利用好與教材配套的磁帶,這對提高孩子們的朗讀能力,矯正語音語調起著很大的作用。
二、教給方法,適時指導,培養(yǎng)習慣
首先,教師要要求學生在朗讀英語時,眼看語句,口讀音調,耳聽讀音,腦思其義,多種感官同時參與語言學習活動。
其次,小學生的朗讀以模仿為主,再加之其能力有限,自控能力差,若缺乏適時的指導和良好的朗讀習慣,朗讀水平和能力就不會有大的提高。小學生朗讀中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就是拖音,還有就是沒有強弱。因此,我們在進行朗讀指導時要循序漸進地教給學生一些朗讀技巧,如,升降調、重讀、弱讀、連讀等,并進行正確的示范,這樣學生逐漸地會在朗讀中找到感覺,掌握方法。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多聽、多模仿的習慣,盡可能多地讓他們多聽磁帶,多模仿跟讀,增強感性認識,養(yǎng)成用“心”讀的好習慣。
三、抓好課內朗讀,創(chuàng)新形式,提高朗讀水平
英語課堂是開展朗讀訓練的主陣地,教師要立足課堂教學,重視課堂朗讀教學。
教師要在讓學生跟讀、齊讀或自由讀這些過于機械的傳統訓練形式基礎上,開展形式多樣的朗讀活動,有效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1.利用歌謠,提高興趣
平時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將所教內容編成朗朗上口的歌謠,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趣味性,拓展課堂內容,還可以練習節(jié)奏感和語音語調,提高朗讀水平。
2.分角色朗讀表演
分角色朗讀表演是小學生最喜歡的一種方式,因為這種練習更真實,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角色,有時還可以配上道具、音樂進行表演,這樣,學生樂于參與,朗讀的積極性也會相當高漲。分角色表演使學生在無形中提高了有感情朗讀英語的能力。
3.小組合作朗讀
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三到四人的小組,要求學生在跟讀錄音,理解文意后,小組成員圍坐在一起進行朗讀,大家互相監(jiān)督糾錯,語音語調好的、朗讀能力強的學生要幫助那些需要輔導的學困生,使學生的自讀效率達到最佳。
四、注重課外朗讀,及時展示評比
小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只靠英語課堂上的訓練是不夠的,我們要將朗讀訓練延伸到課外,努力拓寬朗讀空間。
課堂之外,教師可以組織各班興趣小組成員帶領全班創(chuàng)設班級英語文化,如布置英語板報、自編英語童話劇等。對此,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給予相應及時的鼓勵,這樣會大大激發(fā)學生課外朗讀的主動性。
另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親自共讀”活動,讓孩子做家長的小老師,在給父母范讀、指導糾錯的過程中,孩子們對自己朗讀的內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掌握,有效地提高了朗讀能力,也從中獲得一份成就感。
綜上所述,小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它需要教師的辛勤付出,需要教師的持之以恒,需要平時教學中的點滴積累,需要我們不斷摸索更好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英語朗讀的興趣,讓他們會讀、樂讀,讀出精彩!
編輯 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