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網絡技術空前發(fā)展的背景下,公民個人信息的記錄、保存、使用與傳遞越來越廣泛和迅速,為迅速偵破案件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在警務活動中運用相關的技術設備獲取到公民個人的眾多資訊信息,特別是以公民個人指紋信息和去氧核糖核酸信息(DNA信息)的采集為重要手段的偵查方法被廣泛運用,如何采集、保存、正確使用公民的這些資訊信息,在打擊違法犯罪的同時又能保護公民的隱私權,保護公民的個人信息不被濫用,應當引起公安部門的注意。本文通過探析我國臺灣地區(qū)的“捺指紋案”和“去氧核糖核酸條例案”中關于公民個人資訊信息的保護與爭議,將隱私權的保護與公安機關的警務活動進行結合研究。
關鍵詞:警務活動隱私權指紋信息DNA信息
伴隨著社會的文明進步與人權意識的提高,隱私權作為法律權利的一項重要內容得到不斷的充實與發(fā)展。隱私權的價值也日益廣泛地得到社會的重視和追求,保護個人隱私已經成為維系人格尊嚴和個性自由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隱私即個人不愿為他人所知和干涉的私人生活,包括:個人信息的保密、個人生活的不受干涉、個人私事決定的自由。其中許多人格權內容已經得到社會的認可,但是,諸如公民個人的指紋信息、DNA信息是否也應成為公民的一項重要隱私信息?毫無疑問,指紋與DNA承載著眾多公民個體信息,警務活動常采用的采集指紋與采集DNA樣本,直接關系到公民個人的隱私信息保護問題。發(fā)生在我國臺灣地區(qū)有關公民個人資訊信息保護的兩個事件值得研究,“捺指紋案”與“去氧核糖核酸條例”修正案的爭議也為我國警務活動涉及信息保護問題帶來一定的啟示意義。
1 我國臺灣地區(qū)“捺指紋案”關于指紋信息保護的啟示
我國臺灣地區(qū)于2005年以居民換發(fā)身份證為契機,收集公民個人指紋信息建立指紋信息庫,并要求14歲以上的居民必須摁捺指紋建檔。這一規(guī)定在臺灣遭到不少民間人士的反對,備至侵犯了公民個人的隱私權。最后,這一爭議被推到了臺灣“司法院大法官”面前并最終被判定為“違憲”。
“司法院大法官”在解釋文①中指出:“指紋乃重要之個人信息,個人對其指紋信息之自主控制,受信息隱私權之保障……個人資料之信息隱私權而言,乃保障人民決定是否揭露其個人資料、及在何種范圍內、于何時、以何種方式、向何人揭露之決定權,并保障人民對其個人資料之使用有知悉與控制權及數(shù)據記載錯誤之更正權?!?/p>
我國《居民身份證法》第三條規(guī)定了居民身份證登記的項目信息的內容以及申請領取、換領、補領居民身份證時需要公民登記個人的指紋信息。并在第六條規(guī)定了人民警察對于知悉的公民個人信息應予以保密。同時在第十三條規(guī)定:有關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對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居民身份證記載的公民個人信息,應當予以保密。實際中,在公民進行工商登記、辦理銀行業(yè)務、辦理通訊等情況下都要求公民提供身份證信息甚至是指紋信息,但我國現(xiàn)今對于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極差,極容易造成公民信息的泄漏。因此,保護公民隱私權的意識應貫穿于警務活動的始終,在偵查活動過程之后對于與案件無關的指紋信息進行及時的清除與銷毀,防止泄漏導致公民信息被濫用。
2 我國臺灣地區(qū)“去氧核醣核酸修采樣條例”修正案爭議的啟示
2008年臺灣立法院初審通過“去氧核醣核酸修采樣條例”修正案草案,該草案擴大了DNA采樣的范圍,并強調擴大的原因是為了提高對犯罪的偵查功能。2012年,我國臺灣地區(qū)修訂了“去氧核醣核酸修采樣條例”。而此修訂案一出,立即引起臺灣一干人權學者的反對,有的學者指出:“該草案……臺灣目前尚未真正建立警察標準辦案流程,執(zhí)法者科學辦案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不足,也未建立刑事鑒定彼岸準作業(yè)流程,益發(fā)顯現(xiàn)出擴大DNA采集侵害人權之虞,此一條例授權行政機關對犯罪嫌疑人或被告等強制采樣,限制了犯罪嫌疑人與被告的隱私權與資訊自主權。所以,此一修正案是否合憲,應采嚴格審查基準……”
分析一下我國臺灣地區(qū)的“去氧核醣核酸采樣條例”(簡稱DNA)可以看出,該條例第一條規(guī)定了DNA采樣的目的:“為維護人民安全、協(xié)助司法鑒定、協(xié)尋失蹤人口、確定親子血緣、提升犯罪偵查效能、有效防制性犯罪,特制定本條例?!蓖瑫r規(guī)定了DNA采樣的強制采集與自愿采集,該條例第五條規(guī)定:“下列之人應接受去氧核醣核酸之強制采樣:一、性犯罪或重大暴力犯罪案件之被告。二、性犯罪或重大暴力犯罪案件之犯罪嫌疑人。”條例第九條規(guī)定:“為尋找或確定血緣關系之血親者,得請求志愿自費采樣。限制行為能力人或無行為能力人之請求,應經法定代理人、監(jiān)護人、社會行政機關或警政機關協(xié)助?!逼渲嘘P于DNA采集的程序進行了嚴格規(guī)定:“司法警察機關偵察性犯罪或重大暴力犯罪時,應以通知書通知犯罪嫌疑人接受去氧核醣核酸之采樣。前項通知書應記載下列事項,并由司法警察機關主管長官簽名:一、被采樣人之姓名或足資識別之特征、性別、年齡及住所或居所。二、案由及接受去氧核醣核酸采樣之事由。三、應到之日、時、處所。四、無正當理由不到場者,得報請檢察官核發(fā)拘票。前項之通知書,準用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九條之規(guī)定。”“司法警察機關、檢察官或法院執(zhí)行采樣完畢后,應將去氧核醣核酸樣本送交主管機關之專責單位,并應發(fā)予被采樣人已接受采樣之證明書。依本條例應受采樣人得出具前項證明書拒絕采樣。但下列情形不在此限:一、原采樣本無法取得足以識別基因特征之資料。二、有事實足認原采樣本可能非受采樣人所有。三、由原采樣本取得之去氧核醣核酸紀錄滅失。”
此條例的出臺顯現(xiàn)出擴大DNA采樣所帶來侵害人權之嫌,通過授權行政機關可以對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采取強制采樣,限制了犯罪嫌疑人與被告的隱私權與資訊自主權,是否符合憲法值得商榷。而在2009年的歐洲人權法院判決英國的DNA資料庫運用違反歐洲人權公約,判決英國DNA資料庫運用違法。②而這一判決也將英國多年來建立經營的DNA數(shù)據庫的成果“毀于一旦”,但同時也宣示歐洲人權法院在對于涉及公民隱私信息保護方面的態(tài)度。
3 我國臺灣地區(qū)“捺指紋案”與“去氧核糖核酸采樣條例案”的借鑒
3.1 警務活動中指紋信息的采集與DNA信息的采集應符合比例原則
比例原則的基本含義是指行政機關在實施行政行為時應兼顧行政目標的實現(xiàn)并保護相對人的權益,如為實現(xiàn)行政目標可能對相對人權益造成某種不利影響時,應將這種不利影響限制在盡可能小的范圍和限度內,保持二者處于適度的比例。③比例原則是在國家權力與公民自由沖突時目的與手段選擇時考慮形成的一個公法原則,該原則包含了妥當性原則、必要性原則和均衡原則,即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保持一定的平衡和比例。
美國的Whalen v.Roe案是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第一個肯定憲法上信息隱私權的判決,具有重要意義。在該案中大法官強調:吾人并非不知以計算機數(shù)據庫或其他政府檔案廣泛搜集的個人信息對個人隱私所造成侵害……為公共利益搜集及使用此等資料的權利,負有避免不當揭露的法令上的義務。④該案中因紐約州若干藥物的處方應當做成記錄及集中儲存于政府的計算機。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認為控制危險藥物的使用及分配乃州之警察權的正當行使,將儲存的信息對醫(yī)生、保險公司或公共衛(wèi)生單位公開,或在司法訴訟上被提供為證據,并不當然構成對受憲法所保障隱私權的侵害。誠如我國臺灣司法院大法官的解釋:國家基于特定重大公益之目的而有大規(guī)模搜集、錄存人民指紋、并有建立數(shù)據庫儲存之必要者,則應以法律明定其搜集之目的,其搜集應與重大公益目的之達成,具有密切之必要性與關聯(lián)性,并應明文禁止法定目的外之使用。此外,在警務活動中為了打擊犯罪,對犯罪嫌疑人進行資訊信息的搜集、使用應當遵循比例原則,將信息采集以及運用給公民個人造成的損失減低到最小限度。
3.2 資訊信息保護方面的立法有助于公民信息的保護
在傳統(tǒng)行政法中的警察角色即擔當社會基本秩序的維護者,隨著市場經濟發(fā)展帶來的諸多社會問題,我國有學者指出認為我國已經處于政府巨型數(shù)據庫時代:“這個數(shù)據庫一旦建成將具有實時更新、不斷擴容的能力。不用說姓名、住址、婚姻、工作單位等基本信息,就是收入狀況、納稅記錄、受教育情況、身體健康狀況、犯罪記錄,甚至是日常消費、電話上網、旅館住宿、違法犯罪、醫(yī)療記錄、在公共場所的行為等等,都將被收錄到這個數(shù)據庫當中……”⑤那么,承擔起保護公民資訊信息責任的應當是政府,對個人信息保護進行立法也應成為政府部門的職責之一。而公安機關在警務活動中往往掌握著公民很大一部分資訊信息,這些指紋信息和DNA信息使得很容易將每個個體人進行區(qū)別開來,但是這些信息中同樣承載著眾多個人其他資訊信息,比如個人的健康信息、遺傳信息、血液信息等等。而我國關于資訊信息保護的立法至今沒有,我國公安部門起草的《法庭科學DNA實驗室規(guī)范》和《法庭科學DNA數(shù)據庫建設規(guī)范》都是立足于技術層面,包括后來下發(fā)的《全國公安機關DNA數(shù)據庫建設任務書》也只是明確了建立數(shù)據庫的任務、職責等內容。關于DNA的采樣程序和采樣范圍,仍然缺乏嚴格的法律規(guī)范約束。對于DNA信息數(shù)據庫的數(shù)據銷毀更是沒有涉及到。
在國外,歐盟的《資料保護公約》、《資料保護法令》和國內法均在原則上禁止處理敏感資料⑥。美國的《DNA分析延遲銷毀法案》、我國臺灣地區(qū)的《去氧核糖核酸采樣條例》對擬采集的范圍都進行了規(guī)定。因此,制定我國的關于公民資訊信息的立法,規(guī)范公安機關采集公民個人資訊信息的范圍和程序應當納入到立法的事業(yè)中去,而不應一味地追求擴大信息數(shù)據庫的范圍,而忽略了建立數(shù)據庫的目的是為了最終保護公民的權利。
3.3 資訊信息數(shù)據庫的建立與警察辦案標準化流程
“由于法庭科學DNA數(shù)據庫可能會對公民的隱私權這一憲法性權利構成嚴重威脅,因而多數(shù)國家都是在制定了相關立法之后,才開始建立數(shù)據庫的實踐活動”。⑦在建立數(shù)據庫之后的運用方面,建立我國的警察辦案標準化流程是保護公民資訊信息的重要手段,我國《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guī)定》規(guī)定了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的基本程序,但是在實際警務活動中的標準化流程遠遠沒有建立起來,對于采集DNA信息的范圍、程序、保存、運用、銷毀更是缺乏足夠的法律依據。發(fā)生在河南的趙作海案在警察偵查活動中對尸體甚至作了四次DNA技術鑒定,最后依然認為死者為趙振晌,最終釀成一起轟動全國的冤假錯案,從中也可以看出,缺乏科學化、標準化的辦理流程,縱使具備先進的偵查手段,缺少程序的規(guī)范,更容易造成冤假錯案。在技術層面已經達到了一個高度的同時,如何建設有效的控制制度應當被公安機關所重視。
注釋:
①臺灣司法院大法官釋憲,解釋字號:釋字第 603 號,解釋日期:民國94年09月28日,爭點;戶籍法第8條第2、3項捺指紋始核發(fā)身分證規(guī)定違憲?http://db.lawbank.com.tw/FINT/FINTQRY02.aspx.
②“歐洲人權法院判決英國DNA數(shù)據庫系統(tǒng)非法”,英國警方建立DNA數(shù)據庫系統(tǒng)的做法一直受到人權運動者和隱私權運動者的批評.因為英國警方在采集DNA資料的時候采取保險政策,即所有在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qū)被逮捕過的人,都必須在英國DNA數(shù)據庫當中留下檔案。哪怕嫌疑人只是犯了非常小的過失,并且不久后就無罪釋放,他們的DNA資料還是會被保存到數(shù)據庫當中.而與此相反的是,要想把某人的DNA資料從數(shù)據庫當中清除,幾乎是不可能的.歐洲人權法院日前做出判決,判定英國DNA數(shù)據庫系統(tǒng)違反了民眾的隱私權,并且要求英國政府對此做出改進, 采用更加合適的方法建立DNA數(shù)據庫.法院的該項判決意味著近百萬民眾的DNA檔案將會從英國警方的DNA數(shù)據庫中刪除.http://news.sina.com.cn/w/2009-05-04/164617741952.shtml.
③姜明安主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第74頁.
④參見王澤鑒著《人格權法》,北京大學出版社,第191頁.
⑤孫平:《政府巨型數(shù)據庫時代的公民隱私權保護》,《法學》2007年第7期.
⑥孔玲杰著《個人資料隱私的法律保護》,武漢大學出版社,第203頁-205頁.
⑦參見翁怡潔,《域外的法庭科學脫氧核糖酸(DNA)數(shù)據庫制度及對我國的啟示——以刑事司法領域為視角》,《政治與法律.域外視野》,2012年第6期,第138頁.
參考文獻:
[1]姚輝著.人格權法[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165.
[2]王澤鑒著.人格權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77.
[3]孔令杰.個人資料隱私的法律保護[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4]莫紀宏,翟國強主編.憲法研究(第十三卷)[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第77頁.
[5]張軍著.憲法隱私權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6]王高平,吳瓊.國家DNA 數(shù)據庫隱私權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34(2).
[7]胡蘭,陳松,張國臣.國家法庭科學DNA數(shù)據庫建設勢在必行[J].刑事技術,2003(6).
[8]甕怡潔.域外的法庭科學脫氧核糖酸(DNA)數(shù)據庫制度及對我國的啟示——以刑事司法領域為視角[J].政治與法律,2012(6).
[9]趙興春.中國國家DNA 數(shù)據庫建設政策分析[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07,22(6).
[10]徐荃,周春.指紋采集技術及發(fā)展前景[J].科技信息,2009(35).
作者簡介:
王勝娜(1985-),女,河南新鄉(xiāng)人,鐵道警察學院,碩士,研究方向:訴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