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琳
〔摘要〕 批評與自我批評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中最革命、最富生氣的武器。在中國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由于思想層面和制度層面的多重原因,批評與自我批評在有些黨組織內部被嚴重扭曲,出現(xiàn)了種種亂象,惡化了黨內政治生態(tài)。破解批評與自我批評現(xiàn)實困境的路徑包括:領導干部積極帶頭、加強黨性修養(yǎng)、倡導正確的批評、調動黨員積極性和加強媒體監(jiān)督等。
〔關鍵詞〕 批評與自我批評,黨性修養(yǎng),正確的批評,黨員積極性,媒體監(jiān)督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4)06-0025-05
批評與自我批評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加強自身建設最革命、最富生氣的武器。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提出全黨干部要在批評和自我批評上好好下一番工夫,他強調:“我們黨能夠依靠自身力量解決自身問題,靠的就是批評與自我批評?!?〔1 〕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社會進入了由傳統(tǒng)國家向現(xiàn)代國家轉型的樞軸階段。在轉型的大背景下,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西方庸俗文化同“專制”、“人治”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糟粕混雜在一起不斷侵蝕著廣大黨員的頭腦;同時,由于黨內法規(guī)體系構建的深度、廣度尚不能完全滿足現(xiàn)階段黨加強自身建設之需要;加之現(xiàn)有黨規(guī)、黨法執(zhí)行力度之欠缺,使得黨內某些同志的行為失去了應有的監(jiān)督和懲處。在上述多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一些黨員在思想和行動上出現(xiàn)了偏差與問題,使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在有些黨組織內部被嚴重扭曲,遭遇怕字當頭、不敢批評,態(tài)度暖昧、矮化批評,諱疾忌醫(yī)、不讓批評,自由主義、不會批評等現(xiàn)實困境。我們應在汲取老一輩革命家豐富歷史智慧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思路、找尋新方法、開辟新路徑,以沖破亂象、破解困境,幫助廣大黨員更好地拿起批評與自我批評這柄“堅強黨的組織、增加黨的戰(zhàn)斗力的武器”,掌握這一“促使黨和國家事業(yè)迅速進步的好辦法” 〔2 〕 (P406)。
一、領導干部積極帶頭是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基本前提
批評與自我批評開展不起來或者開展得不好,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領導干部不愿意聽批評的聲音,特別是“一把手”容不下身邊的“雜音”。所以,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必須“一把手”抓,抓“一把手”。一把手”率先垂范、“向我開炮”,做好自我批評,上行下效,其他同志才“敢說”,后續(xù)的批評才能開展起來。正所謂嚴人先嚴己,律人先律己,“打鐵還需自身硬”。從出臺“八項規(guī)定”到“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習近平特別強調中央要為全黨帶好頭,他指出:“抓作風建設,首先要從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中央政治局帶頭改進作風,嚴格執(zhí)行中央八項規(guī)定,……以實際行動給全黨改進作風作好表率” 〔3 〕。領導干部只有自己做好了,批評別人才有底氣,別人聽了才能服氣。對領導干部來說,敢作自我批評,揭發(fā)自己的錯誤,不僅不會降低威信,而且還會提高威信,“自曝家丑”是能力強、有自信的表現(xiàn),正如鄧小平所說:“有錯誤,自己講,而且講夠,又能傾聽別人批評的意見,這就有了主動,就可以使大家心情舒暢。這樣做絕不會損害自己的威信,只會提高自己的威信。” 〔4 〕 (P309 )
領導干部帶頭作自我批評只是整個活動的第一步,同樣重要的是領導干部能真心接受別人的批評。對領導干部的這一政治品德,鄧小平強調,“領導人的度量要大一點”,“各級領導同志要善于傾聽反面意見,傾聽不同意見;要聽老實人的話,要聽老實話,這也是我們的傳統(tǒng)” 〔4 〕 (P308 )。領導干部不僅要傾聽其他同志的意見,更要諒解他們的錯誤批評,因為“即使是錯誤的,他們的意見也不會是孤立的” 〔4 〕 (P309 )。領導干部要做到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在處理黨內同志關系特別是領導班子內部關系方面,“班長”要帶頭發(fā)揮作用,既要堅持原則,又要與人為善,虛心聽取其他成員的意見,才能使班子成員間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班子內部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才能得以深入,也才能讓普通黨員實實在在地感受到領導干部接受批評、解決問題的誠意,更大范圍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才能隨之開展起來。
二、加強黨性修養(yǎng)是開展好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政治保障
增強黨性是開展好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政治保障。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他絕不會因“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種想法,而對其他同志的錯誤不理不睬,而是應該把別人的錯誤看作自己的錯誤,對其進行嚴肅的批評,“因為一個黨員,是整個黨的一個份子,他們的缺點和錯誤,多少總會影響到黨的工作的。因此對于每個同志的批評,都應該站在黨的立場上,以此為出發(fā)點,關心他,幫助他” 〔5 〕。對于批評與自我批評難于開展的原因,習近平分析到:“黨性原則不強,為私心所擾、為人情所困、為關系所累、為利益所惑是主要原因?!睙o私者無畏,具有堅強黨性的人,他把黨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他心中沒有個人私利,因而才敢于在同志和群眾面前,勇敢地揭自己的丑,真誠地給別人提出缺點和不足。
無論是批評別人還是自我批評,一定要出于公心,即:公平、公正、公道。如果批評者自身的理想信念已經蒙灰,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出了問題,認為自己的人生就是要當官做老爺,那么他又怎么會愿意揭短亮丑給自己的仕途設障礙呢?那他就更不可能為了黨的事業(yè)而批評“得罪人”了!要真正把批評與自我批評做到位,最根本的就是要幫助黨員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加強廣大黨員的黨性修養(yǎng)。在指導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習近平專門提出:“對批評和自我批評,不能持有偏見,也不能心有余悸,而要本著對自己、對同志、對班子,對黨高度負責的精神,大膽使用,經常使用,使之越用越靈,越用越有效?!痹邳h內生活中,廣大黨員要遵循“黨的利益高于一切”的黨性原則,基于“團結—批評—團結”的方法,本著真誠的態(tài)度,通過批評,既指出別人存在的缺點和錯誤,又幫助他們改正錯誤、化解矛盾,使黨組織達到新的團結,凝聚更大的力量。
三、正確的批評是批評與自我批取得成效的關鍵
何謂正確的批評?正確的批評既要內容“正確”,還要形式“正確”。只有實現(xiàn)了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都“正確”,批評和自我批評才能取得成效,這一武器的威力才能真正顯現(xiàn)出來。
“正確”內容的關鍵是要提出合理的整改方案。批評不應只停留在“破”,更要走向“立”,應當既指出缺點錯誤,又提出改進的建議;既指出存在的問題,又提出解決的辦法;既誠懇幫助被批評者對批評中反映的問題進行認真分析,又把開展批評與制定整改措施結合起來。對此列寧有著精辟論述:“公開承認錯誤,揭露錯誤的原因,分析產生錯誤的環(huán)境,討論改正錯誤的方法——這才是一個鄭重的黨的標志,這就是黨履行自己的義務?!?〔6 〕 (P167 )合理的整改方案是幫助同志進步的現(xiàn)實要求。要找到整改方案,首先要抓住問題產生的根源,為此,必須要從具體情況入手。批評別人要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勇氣,一針見血,直奔主題,明確具體的人和事、抓住確切的時間和內容。比如,遇到原來經常說的“一定程度”、“不同程度”,我們就要追問:到底是多大程度?“有所滋長”到底滋長了多少?“有的工作”到底是哪些工作?“有的同志”到底是哪些同志?“有些事情”到底是哪些事情?“有時”到底是什么時候?只有這樣具體問、問到底,才能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才能找到解決問題、改進工作的突破口。同時,整改方案也要包括合理的整改計劃、有效的糾正措施和科學的評估指標。計劃的實施離不開有效的措施,同時,也離不開必要的檢查,而檢查必須要有科學的指標。三者要有機整合、互相銜接,其內容既要符合本級組織對黨員的要求,也要關注具體同志個人成長的獨特現(xiàn)實。
批評形式的“正確”主要強調批評者在批評同志時要秉持合適的態(tài)度。批評是一劑良藥,是對同志、對自己的真正愛護。黨內批評要采取兄弟式、朋友式、同志式的批評,這樣批評才有親和力,才容易讓別人接受。劉少奇曾說:“應該對那些犯錯誤的同志(尤其是新同志)采用同志的、誠懇的甚至是溫和與委婉的態(tài)度,愛護他,尊重他,細心地從原則上去分析他的錯誤,使他從原則上去了解錯誤與改正錯誤,這樣反而常常是糾正同志錯誤的較好方法,常常能使同志心悅誠服地去改正錯誤,并能更興奮地去為黨工作?!?〔7 〕 (P44 )批評別人,既不要“和稀泥”,更不能成“火藥筒”。批評是治病救人的“利器”,不是傷人害人的“兇器”,批評者必須要注意被批評者的心理承受程度。簡單武斷、出口傷人、誹謗中傷、侮辱人格,甚至泄私憤、報私仇,無限上綱、落井下石,這些“激烈”的“批評”不僅不能幫助別人,反而會造成對方的心理壓力,甚至是強烈反彈。劉少奇堅決反對這種“批評”,他強調:“不負責任的批評和議論,可以引起黨內無原則的糾紛和不團結的現(xiàn)象,而黨的缺點和錯誤卻不會因為這種不負責任的批評和非組織的議論而得到改正?!?〔8 〕 (P159 )批評要做到和風細雨,循循善誘、將心比心,用真心、誠心和愛心來打動同志,以事實、例證和道理以剖析錯誤,幫助同志,鞏固組織。
合適的態(tài)度,還要把握好“度”的方面,特別是上級對下級的批評。相比同級和下級的批評,上級對下級的批評是最常見的批評,這是對下級影響最大,效用最好的一種批評。上級批評下級,幫助他們改正缺點錯誤,這既是本級領導義不容辭的政治權利,也是上級領導賦予本級領導加強組織建設的政治義務。上級批評下級,有利于下級改進工作和完善自身。但上級批評下級一定要把握好分寸,俗話說“過猶不及”,過于嚴厲的批評,有時會適得其反。上級對下級的批評,陳云特別強調“上級領導人對下級的批評,務必要適當和正確,千萬不要戴大帽子”,究其原因,他分析道:“因為上級領導人批評下級,與同級的同志互相批評所發(fā)生的影響不一樣。如果是上級給他的批評,那就不同了。因為下級對上級所說的話,都是很認真的,所以不能隨便地任意地批評?!?〔9 〕 (P117 )在上級批評下級時一定要考慮到下級的接受程度,特別是其個人的心理承受度。批評超過心理承受度,會導致被批評者產生自卑感、罪惡感和無價值感,甚至產生心理抑郁,出現(xiàn)意志減退、情緒低落、思維遲緩、飲食睡眠差等典型的抑郁癥狀,嚴重時還可能會出現(xiàn)自殺念頭和行為。因此,上級批評下級,要秉持以人為本、與人為善的態(tài)度,運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方法,除非在下級犯有嚴重錯誤必須在會上當面予以嚴厲批評,對下級一般性的缺點錯誤可以不在會上批評,而是通過平時推心置腹的談心幫其分析問題,查找根源,改正提高。
四、調動黨員積極性是有效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內在支撐
習近平特別重視通過制度建設加強黨的作風建設。他指出,黨的規(guī)矩、制度的建立和執(zhí)行,有力推動了黨的作風和紀律建設;以剛性的制度規(guī)定和嚴格的制度執(zhí)行,確保改進作風規(guī)范化、常態(tài)化、長效化。制度問題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開好民主生活會,做好批評與自我批評,離不開一套科學合理的制度體系,離不開調動黨員積極性。
(一)切實發(fā)揚黨內民主。黨內民主是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基礎和基石。沒有黨內民主,批評與自我批評必然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濃厚的民主氛圍是開展好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前提條件,同時,真正的批評與自我批評也是推動黨內民主發(fā)展的重要驅動力。毛澤東明確提出:“如果沒有充分的民主生活,沒有真正實行民主集中制,就不可能實行批評和自我批評這種方法?!?〔10 〕 (P293 )首先,要健全民主生活會相關制度。要提高民主生活會質量,發(fā)揮民主生活會開展思想交流、提高黨性修養(yǎng)、增進班子團結的重要作用。 要把批評和自我批評作為提高民主生活會質量的主要措施,作為發(fā)展黨內民主的主要措施,健全起來,堅持下去。其次,要保障各級黨員干部的民主權利。上級組織要堅決支持和保護黨員依據(jù)黨章規(guī)定發(fā)表意見,鼓勵黨員發(fā)表不同意見,對問題進行充分討論,特別是要積極支持普通黨員對領導干部進行批評。在黨的八大上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鄧小平專門提出要鼓勵和支持由下而上的批評,禁止壓制批評的行為。同時,也要對侵犯黨員民主權利,壓制黨員批評,進行打擊報復或誣告陷害的人和事認真查處。 只有雙管齊下,才能真正讓普通黨員敢說、會說,才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才能把“藏在肚子里的話倒出來”。第三,要大力拓寬信息溝通渠道。為了更好地傳遞黨員意見,應嘗試建立新的、更有效的溝通渠道,并拓寬已有的黨內民主渠道,使黨員群眾的意見、建議、批評能夠及時準確地反映上來。同時,要建立、健全通過民意調查等征求黨員群眾批評意見制度,廣泛征求群眾、下級單位、服務對象的意見和建議,特別是要及時了解那些群眾反映強烈、應該解決、有條件解決的問題。第四,領導干部要發(fā)揚民主精神。領導干部絕不能搞家長制、一言堂,要聽得進不同意見,正確對待不同意見,對各種意見都能采納接受,特別是對錯誤意見,要實事求是地指出來,不允許追查所謂動機和背景,要嚴格實行不抓辮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義”,禁止任意夸大一個人的錯誤,羅織成為罪狀,并給予政治上、組織上的打擊甚至迫害。
(二)切實保障黨員主體地位。黨員是黨的主人,黨員是黨組織的“微觀基礎”,要做好批評與自我批評,一定要保障黨員主體地位。所謂黨員主體地位,是指廣大黨員在黨內生活及黨的實踐活動中居于主導的、自由的、決定的地位。胡錦濤在建黨85周年的講話中,首次明確提出了“黨員主體地位”這一概念。他說:“黨員是黨的肌體的細胞和黨的活動的主體”,“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必須始終抓住黨員隊伍這個主體”。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確立了“黨員主體地位”,提出:尊重黨員主體地位,保障黨員民主權利,推進黨務公開,營造黨內民主討論環(huán)境。黨的十八大第一次把“黨員主體地位”寫入黨章。一個真正有主體意識的共產黨員,他會以黨的事業(yè)為己任,自覺地站在黨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判斷是非并由此決定自己的行為,他會以真誠的態(tài)度去做一切有益于黨的事業(yè)包括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這樣的事情。他由此就會把黨大力倡導的批評與自我批評作為自己的一份內在的責任和動力,從而真誠投入,不計較個人的得失。具有主體意識的黨員作為黨內政治生活的主體,通過積極健康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有助于強化黨員對組織的認同,有利于強化組織的穩(wěn)定性和提升組織的運行效率。
(三)營造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良好氛圍。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不僅要有中觀層面的制度,還要通過“微觀”層面的機制制度來營造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良好氛圍。具體來說包括兩方面,一是保障機制,一是激勵機制。保障機制的核心就是要保證批評雙方在政治上平等,確保黨章規(guī)定的權利不受損害。由于批評雙方擔心“穿小鞋”、“傷和氣”、“丟選票”,使批評者不敢批評他人、被批評者也不敢接受他人的批評,因而黨內批評要不開展不起來,要不就流于形式。為保護批評雙方的權利不受損害,為使批評雙方敢說真話、能說真話,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創(chuàng)設制度:首先,在活動前,明確規(guī)定批評與自我批評必須在黨內有組織、有計劃地展開,堅決禁止非組織活動,禁止地下“小廣播”;其次,在活動中,批評雙方向黨組織和同志公開承諾,尊重同志們的意見和幫助,并要求黨內其他同志對自己的承諾進行監(jiān)督檢查,劃清批評和“打棍子”、“戴帽子”的界限;其三,在活動后,在涉及批評雙方利益的決策中,應建立相關當事人的回避機制或退出機制,以消除可能引發(fā)雙方矛盾的外部條件。
激勵機制的關鍵是通過表揚、鼓勵和獎勵等措施,使批評者能提出有價值、有針對性的批評意見,從而切實幫助被批評者改正錯誤。這里,被批評者的積極反饋是重要指標。提出批評意見是批評者有目的的活動,如果這一活動得到了被批評者的有效反饋,這對批評者來說就有了自我實現(xiàn)感,進而促使其提出更有價值的意見,而這些意見是幫助被批評者實現(xiàn)發(fā)展的重要條件。有效反饋首先是被批評者認可批評意見,進而改正錯誤。反之,如果批評者的意見得到的是消極反饋,對批評者而言,這次行為不僅失去了意義,而且也大大降低了對下次行為的預期;對被批評者來說,不僅失去了發(fā)展的機會,也降低了自己的黨內威望。消極反饋是指對批評意見置之不理,甚至對批評者打擊報復。建立激勵機制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詳細記錄批評意見,并以書面形式呈交批評雙方;二是依據(jù)中央和本單位相關規(guī)定,制定評價黨員發(fā)展的測量指標體系;三是根據(jù)被批評者的發(fā)展程度,為批評者提供相應的物質和精神獎勵。
政黨制度運行的過程,也是其基本價值內化的過程,持續(xù)、長期的價值內化將形成該制度獨有的政黨文化。政黨文化具有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特點,它通過浸潤、擴散的形式,引導黨員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念。上述制度不僅可以修煉黨員批評別人與自我批評的政治素養(yǎng),也有助于提高黨員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勇氣,進而形成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政黨文化。這種文化有利于養(yǎng)成批評雙方的積極心態(tài),使批評者懷有對黨的事業(yè)、對他人負責的高度責任心,使被批評者養(yǎng)成海納百川的胸懷和勇于改正錯誤的決心,以及遵守黨內制度的自覺性。
五、媒體監(jiān)督是批評與自我批評有效開展重要的外部動力
“報紙最有力量的是批評與自我批評。”媒體的批評與監(jiān)督,是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批評,是社會對政府的輿論監(jiān)督,這種體系之外的監(jiān)督對于黨員干部改正自身錯誤,塑造良好政黨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對于這種監(jiān)督,習近平曾指出:各級領導干部都要歡迎輿論監(jiān)督,主動接受輿論監(jiān)督,通過運用輿論監(jiān)督,改正缺點和錯誤,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新中國成立不久,中國共產黨就通過媒體開展了廣泛的批評與自我批評。1950年4月19日,中共中央發(fā)出了《關于在報紙刊物上展開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決定》(簡稱《決定》),其中指出:“在一切公開的場合,在人民群眾中,特別是在報紙刊物上展開對于我們工作中一切錯誤和缺點的批評與自我批評?!?〔11 〕據(jù)統(tǒng)計,自1950年到1953年,僅《人民日報》就刊發(fā)了4243篇批評文章,日均刊登批評稿超過4篇。在今天,網絡新媒體快速興起,能以最短的時間傳播海量資訊,同時它具有傳播主體和傳播渠道的廣泛性和包容性,越來越成為民眾表達自己意見的平臺。中國共產黨要積極大膽地使用新媒體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在網絡上公開民主生活會信息、黨員述職述廉情況和相關問題的整改承諾,通過論壇、微博、微信、QQ等網絡平臺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積極發(fā)揮新媒體的社會監(jiān)督作用,展現(xiàn)這一傳統(tǒng)優(yōu)良作風的時代性、開放性和包容性。
列寧特別重視民眾批評政府對民主政治的積極意義,他強調:要有多種多樣的自下而上的監(jiān)督形式和方法,以便消除蘇維埃政權的一切可能發(fā)生的弊病,反復地不倦地鏟除官僚主義的莠草。習近平也要求黨員干部要接受群眾的批評監(jiān)督,他指出:對群眾正常、合理、善意的批評和監(jiān)督,不論多么尖銳,我們都歡迎,都不要不高興,都不要壓制。不僅要歡迎,而且要認真聽取,切實加以改正。群眾通過媒體監(jiān)督黨和政府,是社會主義民主發(fā)展的重要推力。中共領導人很早就認識到了媒體監(jiān)督的這一價值,在《決定》中就提出“在報紙刊物上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是為了鞏固黨與人民群眾的聯(lián)系、保障黨和國家的民主化、加速社會進步的必要方法” 〔11 〕 。從政治發(fā)展視角觀之,在網絡時代,社會群體利用網絡媒體對我們黨和政府工作人員進行批評監(jiān)督,是探索人民民主實現(xiàn)新途徑的有益嘗試。網絡媒體門檻低、擴散快、形式活,民眾利用網絡對個別干部的日常工作進行批評,一方面,可以幫助個別干部改正錯誤,防微杜漸,改善政府形象,提高政府公信力,提升政府執(zhí)政效能,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養(yǎng)和提高民眾的民主意識和參政水平,塑造對各類議題的理性預期與積極心態(tài)。上述兩方面效用的不斷累加,有助于促進社會發(fā)育、引導社會輿論、優(yōu)化公共政策、規(guī)范政府權力、緩解社會沖突,這些不僅為政治體制改革積累了更廣闊的社會空間,也為實現(xiàn)國家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社會條件。
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讓批評與自我批評這個“看家寶”“顯神通”、“施法力”,不僅是個理論問題,更是每一個共產黨員必須躬行的實踐問題,廣大黨員要“大膽使用、經常使用這個武器,使之越用越靈、越用越有效”。
參考文獻:
〔1〕李 斌,張 濤,齊雷杰.大膽使用批評和自我批評有力武器——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紀實〔N〕.人民日報,2013-09-27.
〔2〕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李 斌,李 濤.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習近平總書記再訪西柏坡側記〔N〕.人民日報,2013-07-14.
〔4〕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王 凱.批評者與被批評者應取的態(tài)度〔N〕.解放日報,1942-05-21.
〔6〕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黨校.劉少奇論黨的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
〔8〕劉少奇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9〕陳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在報紙刊物上展開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決定〔N〕.人民日報,1950-04-22.
責任編輯 陳 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