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至今,在公開報道中,在收到國內外干部、群眾來信之后,習近平共回信至少16封。在專家看來,這種方式既能收集民意,也能通過信件互動,反映領導人對問題的看法,是其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執(zhí)政新風格的重要體現。
愛給學生和基層回信 從人員組成來看,習近平的回信對象主要集中于青少年和基層干部、群眾兩大部分。
在當選總書記之后,到目前為止,習近平的公開回信主要面向青年學生,主題性也更加明確,“中國夢”成為他給學生寫信時最常提及的概念。2014年初,在給留德學生的信中,習近平表示“希望廣大海外學子秉持崇高理想,在中國人民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奮斗中實現自身價值,努力書寫無愧于時代的華彩篇章?!?/p>
基層干部、群眾同樣在習近平回信中占據了半壁江山。2011年6月,在給因工作積勞成疾的四川省營山縣城南鎮(zhèn)黨委書記文建明的回信中,習近平贊揚其“樹立了榜樣”,并叮囑他“積極配合治療,爭取早日康復”。
習近平的信有何特點? 與習近平對改文風的要求相一致的是,他的信件也都簡短而實在。
根據目前公開的信件,習近平的回信大都比較簡短,在200字到500字之間,2至3段。從結構上,大致是表達收到信之后的心情,闡述對所涉及群體及其工作或學習的看法,提出期望并祝福。
在習近平的這些回信中,“欣慰”、“高興”是出現最多的詞匯,且較為口語化。
與他在講話中時而精當地引經據典的方式類似,在信中,習近平也喜歡通過引用表達觀點。例如,在給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的學生回信時,他引用“學如弓弩,才如箭鏃”寄語同學們珍惜時光;在給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同學的回信中,他以“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勉勵同學們將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yè)中。
從話題來看,習近平的信中涉及到“中國夢”、愛國、基層黨建、農村變化、重建家園、志愿者精神、為官之道等多個角度,一般都是對來信者匯報的情況予以肯定后進行闡述。
回信里傳遞執(zhí)政理念 在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看來,領導人與群眾之間的信件往來,既是一種重要的收集、了解民意的途徑,也是一種上下互動方式,領導人可以通過信件,對群眾的要求和愿望進行呼應。
習近平的回信,往往是在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發(fā)出,或者就重要的話題作出表態(tài),盡管信件是人與人之間點對點的溝通方式,但其產生的影響卻往往擴大到一個省,甚至有全國性影響。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韓毓海認為,習近平通過寫信與群眾溝通,而不是通過過去的批文件和發(fā)文件的方式,改變了領導人與群眾之間的關系。
“寫信體現的是習近平的執(zhí)政風格,這樣他的聲音和想法能夠直接傳達給群眾,不必通過層層包裝,傳達得更為準確。”韓毓海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