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美英
【摘要】 目的:分析青春期前性早熟女童陰道流血的病因。方法:對2011~2013年本院接診性早熟女童陰道出血共12例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結果:真性性早熟2例,無頭顱腫瘤;假性性早熟10例,其中外源性性早熟7例,卵巢囊腫3例。結論:青春期前性早熟陰道流血病例以假性性早熟為主,其中外源性性早熟和卵巢囊腫是假性性早熟女童陰道流血的主要因素,在診療過程當中針對不同病因應采取不同措施。
【關鍵詞】 性早熟陰道流血青春期
【中圖分類號】R585; R711.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7-0047-01性早熟是人們在發(fā)育、成長中的一類疾病。青春期提前,表現(xiàn)為第二性征提前,短期內生長發(fā)育提前加速,骨齡提前且具備生育能力。此病對患兒的生理心理有雙重影響,且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不合理的飲食使病情有迅猛發(fā)展的趨勢。在男女兒童性早熟病例中,女童的發(fā)病率明顯高于男童,并有陰道流血這一特殊臨床癥狀,容易引起患兒和家屬的恐慌情緒。臨床上本病診斷標準為女童在8歲以前開始第二性征發(fā)育或10歲前月經初潮。現(xiàn)將醫(yī)院近年來接診的以陰道流血為主要表癥的性早熟女童12例病例進行總結分析。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取本院婦科門診2011年2月~2013年8月間以陰道流血為主要癥狀并伴有乳房發(fā)育等第二性征,就診的女童12例,年齡1歲5月~8歲10月,平均4.7歲。做相關檢查,排除因陰道損傷,異物,感染等引起的出血反應。
1.2方法
所有患兒都詳細詢問病史,體檢(包括乳房的發(fā)育,陰毛,身高,體重),骨齡、B超(子宮,卵巢)檢查,性激素檢測,必要時行LHRH實驗。
2結果
2.112例陰道流血女童臨床資料分析經統(tǒng)計,假性性早熟占10例占83%,其中外源性性早熟7例,卵巢囊腫3例。真性性早熟2例占17%,頭顱,MRI正常,為特發(fā)性性早熟。
2.2臨床表現(xiàn):真性性早熟的女童乳房發(fā)育明顯大于假性性早熟的女童,外陰,陰蒂都已發(fā)育。假性性早熟的外源性性早熟及卵巢囊腫的外陰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著。(見表一)
2.3輔助檢查:2例真性性早熟的女童骨齡明顯超前,卵巢明顯增大,LHRH為陽性。10例假性性早熟女童骨齡增加不明顯,子宮有部分增大,卵巢除囊腫側外未發(fā)育,LHRH為陰性。
3討論(或辯證)
3.1性早熟女童陰道流血病因分類性早熟女童陰道流血病因主要分為真性性早熟和假性性早熟。
真性性早熟也稱中樞性性早熟(CPP),患兒除陰道流血外還有生長加速,骨齡
提前以及具備生育能力的特征,是中樞神經系統(tǒng)過早的啟動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其病因有:1)非器質性病變引起的特發(fā)性或體質性早熟,有家族傾向。2)神經系統(tǒng)疾病所致性早熟,包括腫瘤和非腫瘤疾病及頭部占位性病變或感染影響到大腦促性腺中樞對性激素的調節(jié)控制。3)其他,包括原發(fā)性甲減,異位促性腺激素的分泌等內分泌失調因素。
假性性早熟又稱非GnRH依賴性性早熟,患兒HPGA并沒發(fā)育成熟,促使性腺發(fā)育的雌激素來自非神經源途徑,此患兒雖第二性征發(fā)育但不具備生育能力。其病因有:1)卵巢腫瘤2)外源性激素攝入,此為假性性早熟最常見病因。主要是攝入了含激素的藥物,食物。這類病人如停止攝入激素性早熟癥狀絕大多數(shù)會在半年內減退。3)多發(fā)性骨纖維發(fā)育不良(McCune-Albright綜合征),此征女孩多見,常以月經初潮提前為首發(fā)癥,也伴有多種內分泌腺功能異常如常見的甲亢,生長激素分泌過多,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等。
3.2真性性早熟與假性性早熟的診斷鑒別(見表一)
表一 性早熟的診斷鑒別
4治療原則
辯證論治。治療效果的好壞取決于正確的診斷。首先要排除嚴重的器質性病變,如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惡性腫瘤。
4.1治療目的:查出器質性病因并治療;控制并減緩第二性征發(fā)育成熟速度和程度;抑制骨骼過早閉合,提高成年身高;減少與初潮有關的乳腺癌的發(fā)病概率。
4.2治療方法
1) 去除病因:可手術切除治療器質性病變部位 ,停止接觸含激素的藥品食物。
2) 藥物治療:主要用于真性性早熟的治療,GnRHa是目前治療特發(fā)性真性性早熟的首選藥。常見制劑主要有達必佳,達菲林和抑那通等;另一類藥物為云技術制劑,醋酸甲地孕酮是治療性早熟最普遍的藥物。對于假性性早熟,可針對其病因治療。使用螺旋內酯和睪內酯及GnRH聯(lián)合用藥。
3)中藥治療:以滋陰瀉火為主輔以固本藥物。
4)部分假性性早熟不需治療,外源性性早熟早期停藥觀察即可。
5)心理治療:關注心理健康,做好解釋宣教工作加強指導,緩解患兒及家屬的心理壓力和困惱。
參考文獻
[1] 柯江偉實驗與檢驗醫(yī)學 20126(3):243-244
[2] 周白,胡婭莉實用婦科雜志,2010 12(26):888-890
[3] 周敏,吳冬梅 中國醫(yī)藥導報,20112 (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