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玲
【摘要】 目的:探討產后出血的原因及高危因素。方法:對產婦分娩后出血量進行測量,并對胎兒、胎盤及孕產婦自身基本情況進行記錄,做出統(tǒng)計學分析,用于判斷導致產婦經過分娩后發(fā)生產后出血的原因以及對產婦經過分娩后發(fā)生產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分析。結果:宮縮乏力是導致產后出血的首位原因(67.95% ),其次為胎盤因素(14.10% )。發(fā)生產后出血的病例中,在孕期有不同程度的高危因素存在。出血的原因有:產程延長、胎盤因素、剖宮產、感染、心理因素等高危因素。結論:醫(yī)護人員應采取綜合措施,及時并且全面地掌握孕產婦的實際情況,充分做好產后出血的預防工作,若發(fā)生產后出血應進行及時有效的救治,才能真正降低產后出血的發(fā)生率及產婦因產后出血造成的死亡率,保證孕產婦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關鍵詞】 產后出血相關因素護理
【中圖分類號】R714.4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7-0007-01產后出血是產科常見的嚴重并發(fā)癥,是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要降低孕產婦死亡率,首先應了解影響產后出血的原因,重視可能引起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篩選。本文將對我院自 2012 年 2月2 日~2012 年 3月 2 日對前來就診的 80位發(fā)生產后出血的孕產婦的基本臨床特征進行記錄研究,用于分析孕產婦發(fā)生產后出血的原因及高危因素,以避免孕產婦發(fā)生產后出血的癥狀,及防治產后出血的有效措施,現(xiàn)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2 年 2月~2012 年 3月我院共接收分娩80例,其中陰道分娩43例,剖宮產37例。發(fā)生產后出血21例,發(fā)生率為4.17%。平產54例,剖宮產26例。產婦年齡19-43歲,平均年齡26歲。初產婦61例,經產婦19例。
1.2方法
出血量的測量方法:陰道分娩:胎兒娩出后立即放置聚血盤于產婦臀下收集血液,至產后2 h取出,用量杯測量聚血盤中的血量,用面積法計算接生區(qū)域所用的浸血紗布及血染的產單, 2 h回病房后,于產婦臀下放置干凈的會陰墊,采用稱重法,稱血染紙巾來計算產后2到24 h的出血量,上述出血的總和為產后24 h的出血量;剖宮產分娩:切開子宮壁后先吸盡羊水倒掉,然后負壓瓶收集血量,其余出血量收集的方法與陰道分娩相同。
1.3產后出血的診斷標準
是指胎兒娩出后24h內失血量超過500ml。測量方法:(1)陰道分娩的產后出血量估計:產后2h內,用容積法,即用聚血盆收集血液,然后用量杯測量;產后2h以后,用稱重法,即事先稱產婦計量墊巾,前后相減,所得結果的重量按血液比重1.05換算成毫升數;(2)剖宮產的產后出血量估計:術中使用負壓吸引器,除去羊水量;術后用稱重法,方法同上。
2產后出血高危因素分析
2.1子宮收縮乏力的相關因素
精神因素:在本資料中,精神因素導致宮縮乏力占15.19%。產婦對疼痛的過度緊張、恐懼,部分產婦對胎兒性別要求明顯而出現(xiàn)焦慮、緊張,或者得知胎兒性別和期望不符時精神情緒的低落等心理障礙。而產婦精神過度緊張和情緒波動可使植物神經紊亂,引起交感神經系統(tǒng)緊張,使交感神經的活動功能超過副交感神經抑制能力。β-受體興奮性增加對子宮肌纖維起抑制作用,可導致宮縮乏力,增加產后出血量。產婦對新生兒的擔心,心情抑郁,大腦皮層處于抑制狀態(tài),下丘腦發(fā)生的沖動減少,垂體后葉分泌的縮宮素減少,從而導致子宮收縮乏力,引起產后出血。其它因素:產程長、滯產、難產、急產。使用鎮(zhèn)靜、解痙劑(如硫酸鎂、沙丁胺醇)過多,或麻醉過深。孕婦合并肝臟病、心臟病、血液病等;特別是重度妊高征,常使子宮肌纖維缺血、缺氧,導致子宮收縮乏力,發(fā)生產后出血。前次分娩曾有產后宮縮乏力史;Sheiner等[1]提出孕婦年齡>40歲、曾行不孕癥治療、習慣性流產及二次剖宮產術是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尤其是前二者。發(fā)熱38e以上,可減弱子宮對縮宮素的敏感性,影響子宮收縮。
2.2重視胎盤因素引起的產后出血
本文中胎盤因素導致的產后出血中胎盤粘連、滯留多見,多孕、多產以及流產次數的增多,都不同程度損傷子宮內膜及繼發(fā)感染,都是引起胎盤粘連或胎盤附著異常的因素,因此,加強健康教育,做好避孕指導,減少人工流產次數,同時對這類產婦應嚴密觀察第三產程,及時行人工剝離胎盤術,以減少產后出血的發(fā)生,我所采用凡人流2次,胎盤10 min未娩出者,即行人工剝離胎盤術。重視第四產程的觀察與處理,及時排空膀胱,密切觀察子宮收縮及陰道流血,及時對癥處理,注意傾聽產婦主訴,提倡母乳喂養(yǎng)及早接觸,早吸吮。
2.3軟產道損傷
軟產道損傷常見原因宮縮過強、過頻,引起產程縮短或急產,致軟產道來不及擴張或擴張不良,且胎兒先露也未能按正常分娩機轉進行,接產者來不及保護會陰致軟產道損傷。胎兒過大或先露異常,如枕橫位、枕后位、顏面位、宮頸著力不均衡,再加上手術助產,使產道、宮頸部位承受壓力過大。保護會陰不當,未作適當會陰切開或切口過小或會陰切開位置不正確、會陰水腫等。接產者操作不當,宮口未開全即行產鉗或臀牽引分娩,放置產鉗或胎頭吸引器時將部分宮頸或陰道壁夾在其中,均可致軟產道損傷。
3討論
產后出血高危因素眾多,不僅有病理因素、臨床因素,也有社會因素。研究表明,子宮收縮乏力是導致產婦發(fā)生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2],而引起產婦發(fā)生子宮收縮乏力的因素是多樣的,如產婦具有多胎妊娠、分娩過程較長以及發(fā)生各種妊娠并發(fā)癥或合并癥,甚至產婦的心理因素等都會造成產婦發(fā)生子宮收縮乏力現(xiàn)象。因此我們應加強孕產婦系統(tǒng)管理,及時篩查高危因素,重點管理高危孕婦,重視可能引起產后出血的原因及高危因素,及時預防產后出血,降低產后出血發(fā)生率,減少產后出血引起的并發(fā)癥。增大陰道分娩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陸雪梅. 產后出血原因及高危因素探討[J]. 中國婦幼保健,2008,07:919-920.
[2]王玉英. 產后出血原因及高危因素分析[J]. 北方藥學,2012,05:86.
[3]陳麗珍,梁蔚莉. 138例產后出血原因及高危因素分析[J]. 現(xiàn)代醫(yī)院,2009,02:24-25.
[4]張紅霞,黃優(yōu)梅,應梁艷. 58例產后出血原因及高危因素的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2010,13:1779-1780.
[5]龔靜亞. 產后出血原因及相關因素分析[J]. 護士進修雜志,2010,21:1998-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