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珂,劉雅君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建筑學院,陜西 西安 710055;2.延安大學 建筑工程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從古到今,人類為了遮風擋雨,躲避野獸,先民選擇的穴居習俗,不知從哪年哪月起在陜北落下深根,產(chǎn)生了新型的人造穴居——窯洞。陜北位于黃土高原,溝壑縱橫,是天下黃土最深厚的地區(qū),建造的窯洞也是黃土高原上最古老、最簡陋、最易建、最經(jīng)濟、最常見的居所。有挖土成洞、入地鑿洞、箍洞成窯等做法。有一首歌謠:“山上掏一個洞洞,里面黑黑的,沒有燈泡,點的小油燈”,說的就是最古老的靠山挖鑿的土窯洞。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陜北的窯洞除了土窯洞外,還產(chǎn)生了接口窯、廈窯、在平地上箍的磚窯、石窯和鋼筋混凝土薄殼窯等。歷史上窯洞除了供住宿外,還有窯洞廟宇、窯洞機關、窯洞客店、窯洞學校、窯洞商店、窯洞倉庫等,連同結(jié)婚“入洞房”一說,也是因為男女結(jié)婚的新房布置在窯洞里。毛澤東從1935年10月19日到吳起鎮(zhèn),直到他1947年3月18日撤離延安,13年間大多都是住在窯洞里。如今,“土里土氣”的窯洞成了延安的一大景觀,也成了中國革命的見證和教材,本文就窯洞的受力特點和陜北的土窯、磚窯等作一些分析。
說到窯洞的結(jié)構(gòu),其形狀都是頂部呈拱型,下部呈方型,主要的受力構(gòu)件是拱圈(對窯來講,拱圈實為拱筒,筒長就是窯的進深),幫墻、背墻和窯腿子(呈方型的下部結(jié)構(gòu))主要起支承作用。就拱圈來講,外形軸線一般為拋物線和半圓,如圖(1)和圖(2)所示。圖(1)為受豎向分布荷載的拋物線拱,圖(2)為半圓拱。因材料不同,分別有土拱,石拱和磚拱等。拱是一種平面結(jié)構(gòu),在平行切出的拱圈上相應位置各點的應力狀態(tài)都是相同的。再者拱結(jié)構(gòu)最大的特點是:在豎向荷載作用下能產(chǎn)生水平反力,該反力也就是對拱腳基礎產(chǎn)生的水平推力,故拱結(jié)構(gòu)也稱推力結(jié)構(gòu)。恰是這個水平推力能起到抵消豎向荷載引起的向下彎曲作用,從而減小了拱身截面的內(nèi)力彎矩,因由建筑力學[1]可知,三鉸拱[2]受豎向荷載(集中力或分布力)作用,拱身任意k截面的彎矩、軸力和剪力分別為:
上式中的θk為截面k處拱軸切線的傾角,H為拱腳的水平推力,與分別為相應簡支梁截面的彎矩和剪力[3]。由上三式可以看出,拱身任意截面的彎矩和剪力皆因水平推力H的存在,彎矩和剪力都比相同荷載作用下相同跨度簡支梁的小,拱身截面內(nèi)存在較大的軸力,且根據(jù)荷載的情況合理選擇拱軸線形狀,可使彎矩減得較小,可使拱體內(nèi)各截面的內(nèi)力以受壓為主,如圖(1)所示。對于半圓拱,設拱受圍壓P作用,內(nèi)外半徑分別為a和b,作近似計算可得,壁內(nèi)任一點的徑向和環(huán)向正應力為[4]
圖1
由上二式可知,σr和σθ二者也都為壓應力,說明半圓拱拱壁各點都是受壓的,如圖(2)所示。正因為如此,拱結(jié)構(gòu)一般都采用抗壓強度高的磚、石、混凝土等建筑材料來建造。另外,拱結(jié)構(gòu)會產(chǎn)生水平推力,跨度大時水平推力也相當大,其支座(拱腳)應能可靠地承受水平推力,才能保證拱結(jié)構(gòu)的穩(wěn)定。實際工程中有多種做法,陜北家戶的箍窯,往往是一線三孔、五孔、六窯一院,窯連窯,就是利用兩側(cè)的邊跨窯結(jié)構(gòu)承受水平推力的例證,最邊上的窯端部需打較厚的夯土也稱幫墻(厚度都在2米以上),或砌較厚的磚幫,以承受邊窯拱的水平推力,如后面的圖(6)所示。
圖2
土窯洞的歷史久遠,至少可追溯到四千年前,遠在周先祖時期,土窯洞就遍布山塬谷地,陜西、山西、甘肅等多有分布,如今的陜北農(nóng)村大多人還住在土窯洞里,延安城里仍有不少人居住。土窯挖掘容易,省工省料,人們在能打窯的地方,使用一把老镢頭,挖上一個寬高為3 m左右,深8-12 m頂部呈半圓形大洞,用土坯封住洞口,一般開一門二窗,窯洞就修成了。這種窯洞,花上很少的錢,一般人舍得花力氣就能修得起。有靠山坡修的,在崖畔上修的叫崖穴窯,在平整的地上挖一個四方形深坑,然后在四面垂壁上挖數(shù)孔窯洞,形成的地坑四合院,叫下沉式或地穴窯洞,靠一條斜坡通道與外界連接,窯頂和煙囪在平地上,山西、甘肅和陜西的關中一帶多見。洛川黃陵一帶的塬上人,過去都住在溝畔上,說的就是居住的崖穴窯,平整偌大的院子是靠劈山削坡開出來的。而川道人居住的土窯,都修在山根下。為了安全考慮,在山根下挖窯洞前,一般先要將山坡斬成大階梯形(俗稱斬窯面),然后向縱深挖掘。如圖(3)示是崖窯,圖(4)是地穴窯,圖(5)所示是崖根窯。土窯的共同特點是窯頂上覆土層厚,百姓講凍不透,曬不著,冬暖夏涼,四季皆宜,其內(nèi)蘊藏著神奇的節(jié)能理念,還防火防噪音。接口窯和廈子窯其實質(zhì)仍是土窯,只是在窯口和外觀上有了一些變化,即在土窯接土拱處,加砌一兩米進深的磚或石料做面即為接口窯,在窯口用木椽搭起廈棚以遮陽擋雨則為廈子窯,主要顯示了人們對精神生活的一種追求。
圖3
圖4
圖5
對于崖穴窯和地穴窯,往往是在形成年代不是很長(山體上部)的土層上挖鑿,加上開鑿過程對土的擾動,時間長了,或遭遇自然災害,土拱(窯頂)容易產(chǎn)生裂縫,導致變形乃至坍塌,為了保證安全,家戶常用木梁木柱搞支撐進行加固。修在山根下的土窯是在老土層上挖鑿,土的強度(抗剪)大,窯結(jié)實耐久性較好。然而,如遇大暴雨和大地震,造成洪災和山體滑坡,災難往往是毀滅性的。窯本身坍塌廢棄,窯前院落的其它建筑壓塌被埋,造成人員牲畜傷亡。如上世紀七十年代,黃陵縣南邊遭遇大暴雨,靠洛河邊的一個四合院家庭,主房是靠山根挖鑿的8米深的土窯,院落三側(cè)是后來加蓋的土木瓦結(jié)構(gòu)的廈房,由于山體大面積跨塌,泥土瞬間掩埋了整個院落,廈房中的人員全部遇難,刨開后發(fā)現(xiàn),原來的土窯只剩下了半截。其次,土窯墻壁難以粉刷,易堿化,窯面容易風化剝落,窯內(nèi)也難以實現(xiàn)良好的采光和通風,這也是一批批土窯被廢棄的原因之一。
新中國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土、木、石、磚混合結(jié)構(gòu)的房屋逐漸增多,但這個時期,百姓從附近的山上鑿石,在平地上箍的石窯洞居多。改革開放以來,有了黨的富民政策,富裕起來的農(nóng)村人,陸續(xù)地離開了祖?zhèn)鞯耐粮G,從溝畔或山根挪到平地平川,代之而起的是一家三孔或六孔一院的磚箍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機關和部分居民也告別了窯洞,走進了新瓦房、新樓房,學校全部搬進了新建的樓房式學校。與土窯比較,磚石窯造價較高,施工也復雜一些,磚石窯做法相同,需打夯土背墻,挖地基,做基礎(窯腿子),挖頂部為拱形似窯洞形狀的土坯子(也稱做窯楦),后插磚石(稱飽穴),灌泥漿(或水泥砂漿),出窯楦,打夯土幫墻,夯墊窯頂?shù)取4u石窯洞既秉承了土窯洞的優(yōu)點,但磚窯(包括用磚掛面)看起來更漂亮,門和窗戶更大,大多前后開窗,并且窗戶裝上了玻璃,有些窯洞背墻后還設采光井,使窯內(nèi)光線更充足,更明亮,空氣流通更好。再者磚石拱的抗壓強度更大,實際中又是窯連窯建造,可互相支承。如果背墻和端部幫墻施工質(zhì)量好,窯頂排水及防護措施到位,且無大災,一般使用年限都在30年以上,如今的農(nóng)村還能看到曾經(jīng)住過幾代人的磚石窯就是如此。若遇暴雨或大地震,背墻和邊上的幫墻更易損壞,幫墻一旦坍塌,窯拱失去了支撐,窯洞變形,兩側(cè)拱腳外傾,產(chǎn)生坍塌,邊窯更易損毀。圖(6)和圖(7)就是2008年的大地震造成的黃陵縣高原地帶磚窯破壞的例子。
圖6
圖7
總之,世事變遷、新舊更迭,陜北一茬又一茬的窯洞以其廢興記錄了陜北人生存發(fā)展的歷史,窯洞不僅將原始人類的生存方式保留和延續(xù)下來,更將陜北孕育的特有文化滲透在這無言的物證之中。在這樣“土里土氣”的窯洞里,毛澤東主席等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人,一住就是13年,陜北的窯洞見證了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催生出了不朽的毛澤東思想,醞釀出偉大的延安精神,都是后人享不盡、用不竭的精神財富。
[1]孫俊等 .建筑力學[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5.92-96.
[2]葉獻國.建筑結(jié)構(gòu)選型概論[M].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12.170-176.
[3]范欽珊 .材料力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70-74.
[4]劉雅君,薛琳娜.由壓力引起的破裂問題研究[J].大學物理,2011,30(4).19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