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立新
摘 要:讀《嶗山道士》學生王生在求學路上的經歷對做一個合格教師的感悟:以身作則,對工作產生強烈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信任學生、尊重學生、鼓勵學生等。這樣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師,讓學生快樂學習。
關鍵詞:學生;老師;嶗山道士
今天讀完《聊齋志異》中的《嶗山道士》,忽然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我們應該怎樣做一名合格的老師,如何讓學生快樂地學習呢?
《嶗山道士》是一篇思想性很強的文章。故事里有兩個主要人物,一個是學生——王生,一個是老師——嶗山道士,我們先看看學生王生在求學路上的經歷。
王生是一個對學習非常向往的學生,覺得通過學習可以得到很多美好的東西,就去拜著名的嶗山道士為師。老師對他的意志力很懷疑,王生為了學道,向老師保證能吃苦。于是他被批準入學了。老師每天讓他上山砍柴,也就是每天做作業(yè)了。堅持了一個月,他開始受不了這種枯燥乏味的學習,暗暗地想逃學。這時候老師觀察到了他的異樣,于是把得道以后,可以過如美如幻的生活展示給他看,有美酒佳肴,有良辰美景。在如此誘惑下,王生被打動了,不想逃學,又繼續(xù)學習。
可是每天他還是做打柴作業(yè),看不到任何希望。王生厭煩極了,實在忍受不住,堅決輟學回家。向老師辭行時,他心有不甘地向老師求“穿墻術”。何為“穿墻術”,也就是“不吃苦,走捷徑”。老師教給了他一手走捷徑的辦法,但是也告誡他,不可心不純,否則辦法失靈。王生在老師那里試了一下,成功了,欣喜若狂?;丶液?,第一次做事,想“走捷徑”,結果就碰壁了,王生對老師很惱,覺得老師騙了他,對學習更是失望透頂。
王生的學習過程多么像我們可愛的學生啊。從孩子上一年級時,對學校的向往和對老師的崇拜到厭學、逃學甚至輟學!這難道不是我們做老師的責任嗎?而我們大多數人呢,對王生最普遍的觀點就是他不肯吃苦,不聽老師的話,憐惜力氣才導致了他的學習失敗。其實我們更應該批判的是嶗山道士。在王生迷茫,彷徨時,嶗山道士只是用得道后那些美輪美奐的前景來誘惑學生繼續(xù)努力。而這些美景離學生太遙遠,學生在看不到希望的時候,必然會倦怠、失望以致絕望。必然想著走走捷徑,抄抄作業(yè),作作弊等等行為,甚至逃學。由這樣的老師來教育,學生怎么會對學習有興趣呢?嶗山道士是一個非常不合格的老師。
王生是一個潛在的好學生,因為他是想學好的,但是老師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讓他打柴(做作業(yè)),一天到晚地簡單重復。砍柴和得道之間有什么關系?其實只要不是太傻,或者不是太聰明的學生都會懷疑,所以懷疑是正常的,說明學生不是傻學生,甚至是聰明的孩子。
嶗山道士這種簡單粗暴的教學方式,讓王生從向往學習到對學習絕望,嶗山道士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最后把學生的失敗完全歸結為學生的懶惰,卻不肯反思自己在教學上的錯誤,他作為老師投入的精力和耐心是非常不足的。他只是自己沉迷于自己得道后的幸福生活,卻不肯沉下心去,研究教學規(guī)律,做一個合格的好教師。
在學道的時候是個好學生,在教道的時候未必是個好老師。所以教師走上工作崗位以后要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不斷調整自己,提高自身能力,向專業(yè)化方向發(fā)展,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以身作則
為人師者,就要處處為人師表,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學生的楷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和帶動學生。不經意的一個動作或一句話,可能會出現(xiàn)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直接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但嶗山道士在教導王生時并沒有以身作則,致使王生不能理解砍柴和求道之間的關系。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無不強調身教勝于言教的道理,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要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無形之中為學生樹立榜樣。尤其是班主任,老師的品德、行為,都會這樣或那樣地影響著學生。學生是極具模仿力的一個群體,他們時時刻刻觀察著老師的一舉一動。
二、對工作產生強烈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
從事教育事業(yè)的工作者必須有強烈的事業(yè)心、責任心,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牢固樹立教師的光輝形象,班主任更應如此。班主任應該做到愛校如家,愛生如子,任勞任怨,不計較個人得失,時時以“愛心、耐心、細心”,去關心每一位學生,熱愛每一個孩子。用愛心去感化、去關心、去教育,讓學生感覺到在學校里比在家里還要幸福,全面關心學生的進步,時刻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是作為一名班主任必須承擔的責任和義務。而不能像嶗山道士一樣,當王生產生了厭學情緒時不管不顧,或者直接放縱學生,滿足學生的要求。
三、信任學生,尊重學生,鼓勵學生
渴望理解,渴望信任是人們的一種需要。對于學生來說,他們更需要理解、信任和鼓勵。作為班主任,首先要親近學生,尊重學生,在學習上耐心引導,生活上熱心關懷,經常和學生交談,了解思想狀況。當王生出現(xiàn)了厭學情緒時,嶗山道士如果能及時地和學生交談,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解答他們心中的疑惑,王生也就不會輟學了。所以應抓住時機,盡量做到多表揚,多鼓勵,多給他們改錯的機會,樹立自信心,使學生感受到在快樂中成長,在快樂中學習。
四、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熱愛學生,對學生寄予希望,學生在心理上就會得到滿足,從而樂于接受教師的教育,能較快地把教育的要求轉化為自己的需要,并為滿足需要去努力。很多學生喜歡某一科的直接原因就是喜歡教這個學科的老師。所以老師要注意教育方式,而不是嶗山道士那樣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使王生對老師的教育方式產生懷疑。所以教師多與學生進行情感方面的交流,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是非常有效的。
《嶗山道士》這個故事,值得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深思考并且引以為戒!
參考文獻:
[1]顧明遠.中國教育發(fā)展報告:變革中的教師與教師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王峰,邢莉.專家型教師比我們多些什么[N].中國教師報,2005(6).
[3]楊騫.校本教師教育的認識與實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4):61-64.
(作者單位 山東省聊城市茌平教育局)
?誗編輯 高永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