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昭君
摘 要: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學習能力,是番禺區(qū)研學后教課堂改革的直接目的。在高三的一輪復習課中,進行了“四導一評”教學模式的探索。詳細介紹了這一教學模式在高三思想政治一輪復習課中的運用以及實踐后的成效與反思。
關鍵詞:四導一評;高三復習課;教學模式
2012年3月2日,番禺區(qū)教育局長馮潤勝在“研學后教”課堂教學改革啟動大會做了“攻堅克難 研學后教”為主題的重要講話,正式吹響了我區(qū)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沖鋒號。我們學校積極響應區(qū)的改革號召,根據(jù)高三的具體情況,在兼顧教學任務和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下,經過不斷探索、實踐,積極探索出了高三研學后教具體的實施步驟:“四導一評”高三一輪復習課堂教學方式。
一、“四導一評”教學法在思想政治課中的具體實施
1.“導讀”——自主閱讀,歸納教材
“導讀”顧名思義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進行閱讀。高考的命題是以高中課本為依據(jù)和基礎的,只有講好、學好、用好課本,發(fā)揮教材的優(yōu)勢,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萬變不離其宗,高三復習千萬不能丟了教材這個根本。所以在貫徹“四導一評”教學法的過程中,我們要求學生在自主閱讀教材內容的同時梳理基礎知識,構建知識網(wǎng)絡,重新歸納教材,提煉教材知識。知識網(wǎng)絡的建構既是“導讀”中提出的自學要求,也是“導練”中的任務。教師的導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1)提出明確的學習要求。教師在閱讀前要提出閱讀具體要求,如,對知識的具體要求“再認、剖析、評析、概述、說出、比較、列舉、解釋”等,不能含糊其辭,讓學生明白每一個知識點的具體要求,做到有的放矢。(2)分解問題。教師需將一個復雜系統(tǒng)的知識點分解成層層深入的幾個小題,學生尋找答案,體驗知識形成過程,并有利于重新歸納、提煉完善知識。(3)預設。教師在學生閱讀前要搞清楚學生閱讀歸納的障礙是什么,然后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與新知相關的知識,讓學生以舊知識為基點展開聯(lián)想,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一些陌生的新問題,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構建新的認知結構,此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大約控制在5分鐘左右。
2.“導練”——構建網(wǎng)絡,基礎過關
導練與導讀是不可分割的兩部分,主要解決一堂課要教什么的問題,是學習目標的具體體現(xiàn)?!皩Ь殹苯處熢谏险n前要將這些問題轉化成練習,讓學生在讀教材、歸納教材的基礎上完成。因此,這些練習的難易度與覆蓋面,體現(xiàn)了一個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或者說對一堂課學習目標的認識。包括三大部分:構建知識網(wǎng)絡,知識分解成的小問題以及適當?shù)幕A過關選擇題,重要的章節(jié)可加一道主觀題,題量要適中,以10分鐘左右能解決為宜。
3.“導議”——巧設情境,突破重點
“導議”環(huán)節(jié)是一堂課的重點,也是亮點。導議時教師需要設置情景,加以引導。教師不加引導的討論,學生容易出現(xiàn)“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現(xiàn)象,或者把絕大部分時間放在怪癖問題上或未有定論的問題上,這樣容易使學生“抓芝麻丟西瓜”。為了讓學生能沿著正確的軌跡走,教師要隨時掌握學生討論的動向,緊緊扣住知識發(fā)展的主動脈。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時,要始終堅持貼近生活的原則,進行生活化教學。當然,對于高三學生而言,這里所講的生活,可以是學生身邊的生活,但更重要的是社會生活。我們要善于把社會熱點與理論知識有機結合起來,使創(chuàng)設的情境能緊扣時代脈搏,富有時代氣息,這樣才能拉近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同時,問題的設計也非常重要,既要考慮教材知識,也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出能激發(fā)學生思維、跳一跳能解決的問題。
如,我在講解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建設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時,播放視頻最近討論最多的一個熱點之一:“老人摔倒,扶與不扶”,設置了如下幾個問題:第一問:面對老人摔倒,你扶與不扶?理由是什么。第二問:為什么有扶與不扶的爭論?第三問:你覺得應該如何解決“扶與不扶”此類社會問題。背景材料與學生密切聯(lián)系,也是全社會正在關注的一個熱點,三個設問又層層深入,使學生有話可說,有話能說,如回答扶,道德問題;不扶,摔倒者傷情問題,有的不宜移動;解決扶與不扶問題,個人要提高修養(yǎng),國家要教育改革、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建設文化強國等知識點。學生發(fā)言異常積極,既突破了重難點,又溫習了舊知識,既提高了運用知識的能力,又進行了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使課堂呈現(xiàn)出一種不曾預約的美。
4.“導疑”——點撥質疑,攻克難點
如果我們覺得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還沒有達到要求,教師就得設計一些問題,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在學生無法解決問題時,教師可以適當講解,此時,學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因為在學生自學討論后,學生也許還存在一些疑難問題,他們期待教師的講解。這就是“導疑”。在高三一輪復習課中,“導疑”環(huán)節(jié)我們設置了兩步,第一步是對于課堂中的難點知識設置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去理解體會,對容易混淆知識點進行精講,對知識間的聯(lián)系重講;第二步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在學習中遇到和產生的問題。
如,我復習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建設的中心環(huán)節(jié)》這一知識點時,對上一問題的討論并未結束,問個人做法中體現(xiàn)了哲學的什么道理?“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價值判斷與選擇的兩個標準”學生立馬能聯(lián)想到相應的知識點?!皣覍用娴淖龇ㄓ泻握紊畹睦碚撘罁?jù)?”我想加大難度?!罢男再|、職能”“黨的宗旨、地位”學生的思維越來越活躍,模塊間的相互聯(lián)系經過前面將近三個模塊的復習訓練,已經游刃有余了,這種模塊間的相互聯(lián)系,也適應了廣東近兩年的模塊間聯(lián)系加強的命題趨勢(如,2012年37題(2)結合材料二,運用文化交流與文化創(chuàng)新的相關知識,談談對中國文化要“走出去”、更應“走進去”的認識。(11分);2013年廣東37題(3)結合材料三,運用《文化生活》中的有關知識,就政府如何拉動居民文化消費提出合理建議。(10分))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知識也在討論中不知不覺地聯(lián)系起來運用起來了。
5.“評價”——鞏固提升,拓展知識
“評價”一般是由練習組成,練習主要考查本課的重難點知識,有基礎題,也有能力提升題,此環(huán)節(jié)的練習與導練中的練習不同,導練中的練習以“引導”為主,而此處的練習以鞏固知識評價課堂學習效果為目的,提醒要與高考提醒相吻合,并且我們堅持將課堂學習與課外拓展相結合。這些練習的功能有三個:(1)具有歸納性。通過練習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起查漏補缺的作用;(2)具有發(fā)散性。注意這種練習要拓展到能整合將來要學的某個知識程度,但不要過于拓寬;(3)具有激勵性。這種練習不宜過難,與高考難度接近或稍低點,要讓學生體會到成功感。
二、“四導一評”教學法在思想政治課中運用的成效與反思
通過連續(xù)兩屆的教學實踐,“四導一評”教學法在思想政治一輪復習課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種新的教學方式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通過導讀導練導議等環(huán)節(jié)有利于學生落實基礎知識,同時提升學科能力。正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任何一種課堂教學模式都存在著很大的發(fā)展空間,且要實現(xiàn)形式的多樣化。作為政治教師,我們在貫徹新的教學方式時,要不斷地總結與反思,使我們的課堂實現(xiàn)最大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qū)石北中學)
?誗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