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悅
摘 要:違約金是一種承擔合同責任的方式,我國《合同法》114條規(guī)定了違約金的一般規(guī)則,但是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我們國家的違約金的性質。學界對于我國的違約金屬于什么性質主要的爭論點集中在懲罰性還是賠償性上。本文通過對違約金的性質進行分析,認為違約金應當是懲罰性多余補償性。一方面是因為合同法中已經明確規(guī)定了一方對另一方造成損害應當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即已經有明確的對于補償的規(guī)定,如此若再把違約金作為一種補償的手段,未免多此一舉;另一方面,只有承認違約金具有懲罰性,才能解釋違約金過高可以請求法院調整的邏輯,因為補償性就是填平損失,既然僅僅是填平損失,那就不存在過高的違約金。另外,我國從古代開始就有懲罰性違約金的相關實踐,因此,無論是從違約金在我國的發(fā)源方式和歷史實踐,還是從違約金所起到的保障合同履行的作用和過高違約金可以調整的邏輯推理來看,均應該認定為我國的違約金是懲罰性的而非賠償性的。并且,懲罰性違約金有利于促進合同的履行,也有利于保護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只有當違約金金額達到一定的高度,一旦違約所付出的代價會遠遠高于所獲得的利益時,才可以促使合同雙方更好地履行合同,實現合同的目的。
關鍵詞:違約金;性質;合同保障
違約金,是指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若其中一方出現違約行為時應當向另一方支付一定數量的金錢[1]。我國現行合同法第114條第1款規(guī)定,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對于違約金性質的主要爭論有二,一是補償性、懲罰性之爭,二是民事責任、擔保方式之爭[2]。本文主要討論違約金的補償性和懲罰性之爭。
對于違約金的性質,在學界的爭論觀點大致分為以下兩種:
觀點一:違約金具有懲罰性。認為違約金具有懲罰性的學者認為,違約是一種不道德的,應受到譴責的行為。因此一旦當事人違約,理應當可以被處罰。從立法例上來看,大陸法系國家和東歐國家大都承認懲罰性違約金,我國是具有大陸法系傳統(tǒng)的國家,理所當然的應當承認懲罰性違約金。另外,從中國古代的實踐中來看,我國在古代就有了使用違約金的習慣,各類契約都有相關的“違約者罰”的具體規(guī)定,而且規(guī)定的違約金數額高的驚人[3]。從違約金的功能來看,違約金是一種救濟方式,主要目的是保障合同的履行,如果把違約金的數額規(guī)定得過低,就起不到監(jiān)督促進當事人履行義務的功能了。綜上所述,支持違約金具有懲罰性功能的學者認為,無論是從歷史上來看,還是從現代司法實踐的目的來看,亦或是從我國大陸法系的理論基礎來看,違約金都應當是具有懲罰性的。
觀點二,即認為違約金具有賠償性的學者認為:從民法平等主體的地位來看,如果允許一方可以通過規(guī)定懲罰性違約金來達到懲罰對方的目的,那就違背了當事人地位平等的原則;其次,合同的目的是鼓勵交易,促進經濟的發(fā)展,如果允許訂立過高的違約金,那會促使當事人為了獲得非法的利益而故意導致違約行為產生,不利于社會經濟的保護和發(fā)展,反倒會敗壞市場經濟的風氣;第三,從立法的目的上來看,法律要求當事人在確定違約金條款時,應當估計到一方違約可能給另一方所造成的損失,違約金數額不應與將來違約所造成的損失不相稱,立法者很明顯認為違約金是具有補償性質[4]。所以,綜上所述,這部分學者認為違約金應當為補償性的。
筆者認為,認定違約金的性質為懲罰性更符合違約金的存在意義。具體原因分析如下:
首先,違約金存在的主要目的在于保障當事人合法適當的履行合同,如果當事人不履行合同,將付出違約金的代價。在筆者看來,從違約金的本質屬性上來看,違約金的存在就是為了使用預期懲罰性的手段督促合同相對方履行合同的義務,并且預先告知對方當他不按照合同的約定合理的履行義務時,將要付出支付違約金的代價。這種情形下,只有當違約金的金額可以高出到一定的程度,即一旦違約所付出的代價將高于所獲得的利益,對合同相對方產生一定的心理震懾作用,才可能達到違約金的根本目的,并督促對方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履行合同的義務。因此,基于違約金存在的目的,筆者認為違約金應當是懲罰性的。
其次,筆者認為,既然合同法已經規(guī)定了損害賠償責任和違約責任,當事人在不履行合同的時候,相對方當事人完全可以通過主張違約責任來獲得救濟,同樣的,在當事人一方對對方造成了損害時,被損害方也可以根據損害賠償法的規(guī)定獲得救濟,在這兩種權利都得到了法律的明確規(guī)定并且可以被保障的情況下,如果再將違約金定性為賠償性違約金,實屬多余之舉。筆者看來,立法應當精簡、明確,盡量的減少重復,同時應擴大對各種權利的保護范圍,盡量對不同種類的權利都給與充分的保護。在有明確的立法來保障合同違約行為的情形下,沒有必要再進行重復的立法保護,重復使用不同的方法對同一種權利予以救濟,筆者認為不過是浪費司法資源而已。
第三,從我國的歷史發(fā)展角度來看,從漢代開始,買賣實踐中就出現了有關違約金的相應實踐,證明我國違約金的發(fā)展歷史源遠流長,并且對違約行為的罰款數額很高,唐代就有“悔者一罰二”的說法,證明我國從古代時期開始,在買賣實踐中就認定違約金是一種懲罰不誠信交易的措施。古代人的立法技術尚不完善,也沒有當今各種各樣的學說,所有的立法都是根據實踐的情況來進行,體現了人民樸素的道德和期望。從這一點上來看,我國違約金的發(fā)源起點就是為了通過懲罰性的手段來督促合同當事方合理履行合同的義務,保護交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懲罰違背信譽的合同當事人。
最后,從我國當前的立法活動來看,種種立法表明我國是存在懲罰性違約金的。分別表現在:首先,根據《合同法》的規(guī)定,在當事人沒有造成損失的情況下,也應當支付違約金,這時的違約金就應是懲罰性違約金;其次,《合同法》114條第二款規(guī)定,在違約金不是過分高于損失時,當事人不得主張對違約金的調整,這也認可了懲罰性違約金的存在;第三,《合同法》114條第三款規(guī)定,當事人在遲延履行的情況下,債務人在履行了合同義務之后,仍然需要支付違約金,這等于是從立法的角度承認為了違約金的存在[5]。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違約金應當是具有懲罰性的,而并非是補償性的。雖然從另外一方面來看,允許過高違約金存在可能造成道德上的風險,促使當事人一方為了獲取高額違約金而故意違約,這樣不利于保護合同的履行和市場經濟秩序,但筆者認為,對于利用高額違約金獲取利益的行為,我國可以通過兩種途徑進行救濟:第一,保留現有的調整違約金的做法進行事后救濟,在違約金過分高于損失的時候,當事人一方可以請求法院對過分高的違約金進行適當的調整,使其達到一種合理的期待程度;第二,參照定金合同的做法,由法律直接規(guī)定一個違約金的上線,超過該部分的違約金不生效,進行事前規(guī)范。因此,以上對違約金的調整并不能否認違約金的懲罰性質,相反,筆者認為當事人可以通過申請法院調整過高違約金達到權利義務的平衡,其實恰好從側面反映了違約金的懲罰性——只有具備懲罰性的違約金才具有申請法院調整從而保持權利義務平衡的必要,因為只有懲罰性的違約金才可能出現違約金額過高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害的情形。如果違約金僅僅是補償性的,根據民法的原則,補償性就是填平,既然僅僅是填平,那就不會過分高于損失而需要調整,況且賠償性違約金完全可以通過要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的方法來獲得完全的救濟,更加沒有進行調整的必要性。因此,筆者認為違約金應當是懲罰性的,在有完整的損害賠償制度的條件下,賠償性違約金的存在并沒有實際的意義。在我國全民道德素質還不是很高,但是經濟卻飛一般的發(fā)展的今天,保護交易安全顯得尤為重要,合理運用違約金的懲罰作用,在筆者看來不失為一個有效的督促合同履行的方式。把違約金的性質定位于懲罰性而非賠償性,更符合我國現代社會的經濟發(fā)展的現實情況,也是實現違約金保障功能要求的體現。(作者單位:四川大學)
參考文獻:
[1] 馬為,違約金的法律干預[J].商,2013,(3)
[2] 申屠彩芳,違約金性質的再思考——也談懲罰性違約金的司法認定[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3] 申屠彩芳,違約金性質的再思考——也談懲罰性違約金的司法認定[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4] 申屠彩芳,違約金性質的再思考——也談懲罰性違約金的司法認定[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5] 張海鵬,論違約金的性質——以《合同法》第114條為中心[J].福建法學,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