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楊
摘要:在民族聲樂演唱過程中,歌唱是語言和音樂兩者結合起來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形式。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我們必須要將正確地發(fā)音和標準地吐字正確結合,才能正確演唱歌曲,表達其內容。
關鍵詞:民族聲樂;咬字吐字;發(fā)聲;聲音語言是溝通的橋梁,掌握正確地咬字發(fā)聲需要正確的方法。在歌唱中,咬字發(fā)聲極為重要,尤其是在民族聲樂里。正確地咬字發(fā)聲能更好的傳遞演唱者的情感,也能讓觀眾更好地接收到訊息。
1歌唱中的吐字
吐字就是我們常指的說話,學習歌唱的目的是為了唱好歌曲,也就是通過唱歌,真實地傳達歌曲的思想感情,從而打動觀眾,使觀眾隨著音樂情感走。要想把歌曲唱好,就必須做到字與聲的完美結合。為了達到這一要求,我國古代音樂家總結出許多的經驗,而且運用到民族聲樂的實踐當中。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談到善于演唱的人應該做到唱歌時“聲里無字,而字中有聲”,本人認為這些技巧對于現代的聲樂演唱者仍具有指導意義。郭蘭英精湛的唱功技巧就是繼承了祖輩們這寶貴的經驗。她說:“舊戲對咬字十分注意,‘唱戲唱戲,唱戲不但用嗓子,還要用字。因為聽唱戲而聽不懂字句,就根本不能滿足觀眾的要求。不管嗓子怎么啞,聲音有什么缺點,字咬清了,觀眾還是歡迎。如果聲音雖美而咬字含糊,一旦嗓子沙了,那就準會掃了飯碗。”[1]可見,一首歌曲要想打動觀眾,就要讓觀眾聽明白所唱的內容和表達的意思,做到把字、音準確地唱出來,使字與聲相互協(xié)調,達到完美結合。
著名聲樂教育家金鐵霖教授指出:聲樂就是用我們本來的嗓子這個樂器演奏出動人的音樂,準確傳遞歌曲的內容和情感。如果我們連吐字都有問題,觀眾無法接收到我們用聲音傳遞的信息。初學聲樂的學生,不應該過分強調每個字的發(fā)音。如果過分強調每個字的發(fā)音就像小學生讀書一樣了,一個字一個字地念,這樣也就談不上能讀出感情了。同樣,在演唱中如果把每個字都唱的很強調的話,就缺乏了整體性和流動性了。因此,我們得找出解決初學者“咬字死”的辦法?!笆紫纫屄曇粲姓w性和統(tǒng)一性,用科學的方法將字和聲連貫統(tǒng)一起來,然后抓住特點,甚至表現手法可以稍加夸張”[2]“我們應該在正確的指導下運用科學的方法訓練。準確地掌握觀眾對民族音樂的理解,將發(fā)聲吐字情感統(tǒng)一結合起來,更要抓住民族音樂的特點,這樣才能更好演唱和被觀眾接受”。[3]
2吐字在歌唱中所體現的重要性
我們常說“語言是人類交際的橋梁”人與人的交流和歌唱也有著息息相關的作用。而我們歌唱也常常受到語言的約束。
(1)中國聲樂界對吐字在歌唱中的論述。在國內外聲樂界是頗負盛名的聲樂教育家、歌唱家、中央音樂學院前副院長、聲樂系主任喻宜萱教授,在聲樂教學中特別強調,無論是演唱中文還是外文歌曲,都要吐字清楚、咬字準確,尤其令我記憶深刻的一句話是:“歌唱者如果咬字吐字不清楚,如鈍刀殺人!”由此可見,她對歌者的咬字、吐字要求是十分嚴格的。建國初期,眾所周知的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周小燕教授,被人們譽為中國的夜鶯。她迷人的歌聲的特點是聲美、情真。情真的體現,是由于她字、聲結合得恰到好處,聽眾在美聲中能字字句句聽得真切明白。在聲樂教學中,周先生除了重視科學的發(fā)聲方法以外,在字、聲關系上特別強調聲音是肉,字是骨架,只有骨肉結合,才是整體,兩者缺一不可?!爸醒胍魳穼W院聲樂系教授,我國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吳天球先生認為歌唱不僅僅是要用純熟的技巧。流暢的表達方式和情感的敘述,還需要觀眾“聽詞懂意”。所以,觀眾能聽清楚唱什么也是至關重要的。
(2)外國聲樂界對吐字的論述?!拔淖值淖x音與咬字的清晰,也是唱歌的一項重要的技術,許多歌者卻忽略了這個問題。從前在‘貝爾康多時期,聽眾對于一個歌者,只注重他的音色美,而常忽略咬字。直至今日部分唱意大利歌曲的歌者,尚存這種錯誤的觀點,以為文字是次要的,只要聲音好聽,唱的悅耳就行。我們對于這類歌者,唯一可以原諒的是,那些歌曲的文字根本毫無意義,所以歌者就不必深入的研究了?!盵4]吐字時絕不能因為過分強調字頭和字尾而將元音(字腹)破壞。過分加重和延長字頭會使聲音發(fā)緊,失去歌唱性;但如果沒有字頭那也不能很好地將元音引出,而且會造成吐字不清,甚至使發(fā)出的聲音很可笑。通常說‘像外國人唱中國歌,指的就是這種現象。這不只是個使人聽不清字的問題,而且也會使人感覺很不親切。所以,在歌唱時字頭和字尾一定要處理得當。“在字與聲的結合問題上,既要防止失去聲音的歌唱性,也要注意不能造成音包字的現象。我們不能要求在歌唱吐字時聲音保持絕對的統(tǒng)一,但應要求達到相對統(tǒng)一,很好地將美聲發(fā)聲方法與我們民族的語言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字與聲的結合問題上,聲樂學派的前輩已經總結出很多寶貴的經驗,我們作為民族聲樂唱法的后輩應該好好繼承并發(fā)展下去,因為我始終認定“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國的民族聲樂唱法正逐漸向國外發(fā)展,許多外國人都是因為很喜歡聽中國的民歌才開始研究中國的語言。
3吐字的訓練方法
歌唱吐字和我們說話一樣,是歌唱中的咬字又要比口語更優(yōu)美、幅度更大。也就是要比平時說話夸張。我國男低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吳天球先生把這一現象歸結起來,即“歌唱中吐字講究圓潤字正腔圓,而歌唱中的吐字位置高度比說話更高一些,用氣息將字頂出來。也就是說說話吐字和歌唱吐字具有高度統(tǒng)一性。下面我將從元音的訓練來談歌唱中的吐字。
(1)如何演唱字頭。所謂字頭,就是聲母,也就是字的第一個音。在我們剛剛接觸聲樂的時候,聲樂老師要求演唱時要字正腔圓,咬字清晰,不要含含糊糊,當時自己覺得咬字清晰就是把每個字說清楚,于是就把每個字咬得很死,如此唱歌喉頭緊張沒有任何感情,而且在學習路上更是止步不前,甚至走錯方向,后來慢慢地摸索和探討得出所謂咬字演唱的幾種表現形式。例如,演唱字頭的時候要輕快靈巧,在位置相對的地方既要過度;演唱狀態(tài)不要隨意更改,這是最基本的要求,而且在字頭發(fā)聲是都是輕松的;字頭字身都要有高位置,就如同把字飛出去,而不是喊出去;字頭音準音高很重要,否則容易造成滑音。
(2)字身的唱法?!白稚砭褪俏覀兂Uf的韻母音”,在此期間不管在過渡到下個音之間有多少拍子我們都要保持延續(xù)和情緒穩(wěn)定。要等到下個音開始的時候才能收音。例如,《黃河頌》中“黃”字應該引長唱“恩”;“流”字應該引長唱“昂”;“水”字應該引長唱“扼”;“奔”字應該引長唱“歐”,“兩”有四個音符,最后一音是1/16 分音符,實值雖短,但必須送到腹音。字身是歌曲最主要的部分,只有將其完整起音過度結尾,才能聽起來飽和純熟。在漢字字母中a、e、i、o、u作為常用的元音也叫基礎音,它有不同的寬度,我們要做到準確必須統(tǒng)一腔體。1)唱e 時,喉頭要寬敞,就像唱a 的時候,口腔也要張的像a 時一樣寬,但是e 沒有a的寬度,我們要保持頭腔和口腔原有的位置,用比a窄的通道加以氣息的運用將其送出,如此便是正確的方式。例如,《云月依依》中:“云依依,月依依”規(guī)韻就是e,要使其舒服自然就需要上述的演唱方法。2)唱i 時,通道是最窄的。在平時的說話中這個音聽起來就很單薄,尖銳一些。就如我們說“咿呀”,為了讓它聽起來圓潤飽滿些我們在發(fā)聲的時候盡量將其靠近e的發(fā)聲方式,同樣以氣息支撐,如此便更好些。例如,《兒行千里》中“衣裳再添幾件”就應該將口腔腔體保持的e狀態(tài)。3)唱a 時,這是最為寬的一個音,我們在唱這歌的時候往往會出現聲音位置不對,聽起來比較散的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要保持e口型,做出打哈欠的狀態(tài),上顎微微上抬。例如,《黑龍江岸邊潔白的玫瑰花》中“黑龍江岸邊潔白的玫瑰花”岸字就是如此。用氣把聲音仿佛從耳朵后送出去,這樣的a 就集中、明亮。4)唱o時,口型是圓的,喉頭口腔與張唱e 時一樣,舌頭后部及上顎也略微抬起,上唇仍在上面不動,下巴很輕松的自然懸起,這樣上下唇之間行成了一道弧形的空間,再用氣息唱出來。這種聲音發(fā)出來既不發(fā)悶,音量也容易擴大。5)唱u 時,是五個母音中最難發(fā)的音。在發(fā)e 的基礎上,保持上顎不動,再使下唇向上緊挨著上唇,上下唇之間就留著一條小縫,這時由于雙唇的阻擋我們用氣息頂出u這個音,只是后面頰有微微震動,帶動面罩共鳴,如此的音聽起來飽滿清晰溫潤,如《祝酒歌》“清幽幽的扎酒”幽幽u。
(3)字尾的唱法?!白治簿褪俏惨?,也就是收音”吳天球教授這樣說:“如果沒有收音的話,那就會把‘長字唱成了‘茶字,把‘萬字唱成‘襪字,更唱有把‘江唱成‘家的,等等?!庇纱丝磥?,收音在歌唱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我們應該加以重視。但是也不能收音過死,過重,過快。否則會使聲音一會寬一會窄的,破壞吐、發(fā)音的統(tǒng)一性。收音是靠下牙關、舌和下唇來完成的,收音時這些部位一定要放松,在下一個字出來之前一定要收得快和輕柔。收音常常容易失去高位置,這得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我的這個毛病就很明顯,我發(fā)音的時候,字頭咬的特別好,但是到唱完一個字時聲音的位置就下來了,常常是唱完一句下一句就得重新找位置。一首歌下來唱的磕磕碰碰,老師說我唱的不完整,我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在不斷地練習和老師的耐心指導之后我才發(fā)現,我是在最細微的地方沒有引起高度注意,以至于最后唱的很難聽。保持高位置有兩點好處:延續(xù)的本身字的統(tǒng)一性和穩(wěn)定性,也在下一個字出來前做好了充分準備,不至于慌亂和忽上忽下。
不同的語言不同的音高唱法也是不一樣的。只有唱得打動了觀眾才是字和聲的完美結合。本文的內容只是個人體會,有些內容是老一輩研究很久的成果,我是建立在他們的基礎上談我的看法,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讓自己在民族聲樂歌唱中有所發(fā)展,對歌唱技巧有進一步提高。參考文獻:
[1] 黃俊蘭.郭蘭英的歌唱藝術[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2] 金鐵霖.金鐵霖聲樂教學曲選集[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3] 趙震民.聲樂理論與教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4] 趙梅伯.歌唱的藝術[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5] 吳天球.讓你的歌聲更美妙[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6] CECHANG YISHU N.K.(那查連科).歌唱藝術[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7] 華樂出版社編輯部.怎樣提高聲樂演唱水平[M].華樂出版社,2003.
[8] 金明春.民族聲樂藝術[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