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徐華
有消息稱,全球最大的集運公司馬士基7月宣布,計劃采用3D打印技術來制造集裝箱船上的部分船舶備件。馬士基方面表示,集裝箱船在航行期間,若船內配件受損,短期內難以迅速獲得廉價便捷的更換服務,因此3D打印似乎成為了一種完美的解決方案。至此,3D打印應用于船舶配套行業(yè),乃至造船業(yè)似乎又近了一步,那么,3D打印機上船是否對造船業(yè)具有革命性意義?為此,本刊專訪了江南造船集團總工程師胡可一。
記者:3D打印機上船對造船以及配套業(yè)帶來哪些變革和挑戰(zhàn)?是否會改變傳統(tǒng)造船的理念?如何改變?傳統(tǒng)設備制造和提供模式會否遭到顛覆?
胡可一:從船舶建造工藝的發(fā)展歷史的來看,鋼制船舶最大的革命性變革就是從鉚接到焊接,其后的工藝進步多是技術的小改進,主要是提升效率、節(jié)約成本,但建造工藝技術的本質沒有發(fā)生根本性變化。馬士基的大膽設想留給造船與配套行業(yè)很大的想象空間,也留下了很多疑問。由于馬士基并沒有說明打印哪種配件,對于集裝箱船來說,和常規(guī)船舶一樣其易損件多半是運動部件,如推進主機、發(fā)電機、舵機等設備上的運動零部件,但這些部件一般都是由原廠通過全球保修服務網(wǎng)絡提供備件的并按一定的使用年限進行更換。如果在船上進行3D打印的話,必須帶大量的不同類型的原材料,其實用性會會大大折扣。此外,還有大量的操作性的問題需要解決,首先,如果是運動部件或有公差配合的零部件,其質量標準必須要通過原生產廠商和船級社的認可,才可以安裝使用,自已生產的配件可以隨便用嗎?其次,船舶航行中的晃動搖擺,也不利于精密零件的生產,產品質量能保證嗎?第三,打印機是個性化生產,成本高,到下一港口更換豈不更為方便可行和經濟實惠?第四,后續(xù)的保修服務如何進行?原生產廠商是否愿意延續(xù)?
目前從材料,以及技術原理來看,3D打印機廣泛應用于造船與配套業(yè)的可能性并不大,3D打印機的應用空間沒有想象的那么大,還有很大的局限性。
記者:那么,3D打印機要想真正走進船舶制造業(yè),還需要克服哪些技術障礙?有哪些不利因素阻擋其走進造船工業(yè)?
胡可一:3D打印技術屬于“增材制造”,是通過原材料的疊加固化形成產品。而傳統(tǒng)的鋼質船舶的造船技術來說是“減材制造”,通過切割實現(xiàn)機械產品的準確性,前者所生產出的產品強度、硬度,以及精準度都要遠遠落后于后者。另外,增材制造與減材制造的最大不同在于兩者之間的精度,減材制造最后切削的精準度可以用“N分之一絲”來計算,而增材制造對于大型生產部件來說,很難控制其準確度,若要精準到“N分之一絲”,還必須經過減材制造這個流程。
當然,3D打印機采用特種材料,通過增材制造,可以生產出一個形狀很仿真的東西,但很難達到其原有的功能。比如說,其可以打印出一把手槍,但打印出來的可能只是一把模型槍,很難實現(xiàn)其真正的功能。槍管和槍機等部件表面的硬度和其耐高溫的性能,都不能通過簡單的打印設備來實現(xiàn)。3D打印機對復雜工藝產品還是“零部件級別”的。
對于造船,3D打印技術有更大的局限性。首先是材料受限。馬士基也表示,由于熱塑性塑料是目前3D打印機可用的唯一材料,這會對所制造的備件造成一定限制。但未來預計市場上將出現(xiàn)更加先進的打印機。二是空間受限,打印機是一個包容性的設備,產品通常要比打印機小,不像傳統(tǒng)造船,是將小板拼成大板,大板拼成立體結構。三是打印機的生產模式類似于鑄造和噴涂,而現(xiàn)代鋼質船體通常是薄殼結構,用鑄造的方法很難達到“空間/自重”比。所以,在攻克這些技術問題之前,3D打印真正走進造船業(yè),還是很難想象的。當然,這是指鋼質船舶甚至拓展一下是金屬質(如鋁合金)船舶,在非金屬材質的船舶(如玻璃鋼)制造方面,3D打印還是大有作為的。
記者:是否可以暢想一下,3D打印機可以在哪些領域有所突破?
胡可一:其實,3D打印的技術原理并不陌生,也在實際生產制造領域有相當?shù)膽谩1热?,管子內部的噴涂,就是運用了打印機噴涂原理。只不過,我們沒有將它定義為3D打印。在機械制造中,機械手在產品部件內部的切割焊接,也是部分3D打印的概念。具體到船舶建造領域,3D打印機應用于配件生產的可能性也并非不可能。鑄造、鍛造,或拉伸的零件,可采用3D打印制造,這樣可以相對提高鑄件的精密度,如原來鑄造出的零件的冗余度很大,那么,用3D打印制造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零件的準確度,節(jié)約原材料,然后其配合面再通過車床對其進行加工,但這與原來3D打印機的初衷不同。如果把計算機系統(tǒng)生成數(shù)據(jù)文件輸入到一個數(shù)控生產設備里生產出最終產品看作“3D打印”的話,那么3D打印的范圍就廣了。
鑄造等行業(yè)作業(yè)環(huán)境差,在勞動力日趨高企的情況下,3D打印作為一種改善生產環(huán)境的替代方案不失為一種選擇。但由于當前鑄造等生產早已是批量化大規(guī)模的生產方式,成本很低,3D打印在經濟性上并沒有優(yōu)勢,同時,若3D打印機的工作原理與之前的噴墨打印機相同,則3D打印的效率也不會很高。只有將應用于相對個性化的生產,尤其以貴金屬為材料的產品,才能發(fā)揮其本身的優(yōu)勢。比如說,用于首飾、裝飾物的個性化生產。
個性化的標簽可能讓3D打印與大眾化批量的生產暫時告別,但對一些小眾船型來說,卻有用武之地,比如玻璃鋼船、游艇等小型特殊船型。特別是可噴涂材料的解決,如碳纖維、增強塑料等,現(xiàn)在玻璃鋼船的手工生產模式,與打印機工作原理還是比較相似的。
記者:未來還有哪些新技術有可能對傳統(tǒng)的船舶制造業(yè)帶來技術革命?
胡可一:現(xiàn)在中國造船工業(yè)的發(fā)展主要是靠要素的投入,比如產能提升、大船塢和大吊車、廠房加大、生產設備增加來推動。從目前來看,數(shù)字化在造船領域的應用,如計算機管理、三維建模應用等方面越來越完善,智能化越來越強。生產過程的模擬技術,也是數(shù)字技術的一種應用,通過對生產流程的模擬、物料的模擬等來實現(xiàn)精細化管理。另外,生產設備不斷在更新?lián)Q代,比如起重能力的提升等。節(jié)能減排的一些技術,如風帆技術、空氣潤滑等的應用,也是在不斷推陳出新。
但對于造船業(yè)的革命性變革,目前看并沒有產生明顯的跡象。在目前產能過剩的大環(huán)境下,提高效率的本意是降低企業(yè)的成本,渡過難關,更應從管理上入手而不是僅僅增加要素投入。二十年前,歐洲一些船廠為了遏制造船業(yè)的東移,也在提高生產設備自動化方面上做了大量的投入和嘗試,結果都不是很成功,之后卻是因為雇傭了東歐國家的一些廉價勞動力而節(jié)省了很多勞動力成本。但這些努力并沒有阻止造船業(yè)東移的大趨勢,一些歐洲船廠依靠高技術復雜船型,如豪華客船,在沒有大量增加新要素投入、沒有擴大規(guī)模的情況卻生存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