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楊培舉
在中國的沿海、沿江城市中,船舶和港口空氣排放已成為重要的污染源,設立中國ECA迫在眉睫。
7月7日,國家環(huán)保部公開《船舶壓燃式發(fā)動機排氣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中國第一、二階段)》(征求意見稿),引起公眾和業(yè)界的廣泛關注。隨著國際社會和行業(yè)對于船舶排放的日益重視,以及一些國際排放控制區(qū)(ECA)的紛紛設立,一個越來越現實的問題擺在中國面前,即中國沿海、沿江船舶排放控制已經迫在眉睫。
7月3日,非營利性國際環(huán)境保護組織——自然資源保護協(xié)會(NRDC)在京發(fā)布了《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白皮書》。白皮書指出,一艘中型集裝箱船一天排放的PM2.5污染物相當于50萬輛柴油汽車一天的排放量。消息一出,如驚雷在國內炸響。在談霾色變的中國當下,突然爆出如此驚雷,自然備受公眾關注。
船舶排放緣何在中國一夜之間如此受關注?這有著深刻的現實背景。如今的中國,霧霾已成為當下最熱的關鍵詞之一,甚至有網友用它來調侃“北京精神”:“自強不吸,厚德載霧,霾頭苦干,再創(chuàng)灰黃”,讓人唏噓??梢哉f,近年來,全國的霧霾和大氣污染有愈演愈烈之勢,從東北到西北,從華北到中部,都出現了大范圍的重度和嚴重污染。霧霾壓城、道路管制、企業(yè)停工、航班取消、港口停運、一些中小學停課,兒童因肺部感染被送進醫(yī)院,很多人都患上了慢性咳嗽……這些,都漸漸變?yōu)槠胀ɡ习傩丈钪械囊徊糠帧?/p>
英國醫(yī)學雜志《柳葉刀》刊登的一項研究則指出,僅2010年,空氣污染就造成中國約120萬人過早死亡。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2014年發(fā)表的《世界癌癥報告》稱,2012年的全球癌癥新病例中有一半發(fā)生在亞洲,其中大部分發(fā)生在中國大陸。大陸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調查結果顯示,肺癌死亡率在過去30年間上升了465%,取代肝癌成為中國致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排在因癌癥死亡病例數據的首位。
那么,中國肺癌急劇上升與船舶排放污染究竟有多大關系?關于這個問題,目前尚難得到一個準確的答案。但是,船舶排放污染,卻已不容忽視。歐盟的研究顯示,2011年遠洋船廢氣排放導致的死亡人數為4.6萬。根據香港的一份研究報告,2008年遠洋船和內河船的廢氣排放造成當地1202人過早死亡。
歐洲環(huán)保局在2013年發(fā)布的一份名為《國際航運對歐洲空氣質量和氣候變化的影響》的報告表明,自1990年以來,來自航運部門的PM2.5和氮氧化物等大氣污染物排放持續(xù)增加,與此同時,陸地排放逐漸減少。如果情況持續(xù)下去,到2020年,航運業(yè)將成為歐洲最大的大氣污染排放源,甚至超過所有陸源污染物的總和。
而在中國,較歐洲更為嚴重。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我國航運業(yè)也取得了長足發(fā)展,造船業(yè)及港口吞吐量均居世界前列。與此同時船舶帶來的污染也越來越嚴重,在沿海、沿江城市中,船舶和港口排放已經成為重要的污染源。香港環(huán)保署公布的2011年空氣污染物排放清單指出,水上運輸已成為大氣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及細顆粒物(PM2.5)的首要來源,分別占到空氣污染物的54%、33%和37%。上海市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心的研究結果顯示,船舶排放已成為上海主要大氣污染來源之一,SO2、NOX及PM2.5的排放分擔率分別占到了12.4%、11.6%及5.6%。天津本地大學和研究機構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船舶和港口對于天津空氣污染的貢獻值也達到了30%。
在這種背景下,NRDC爆出一艘大中型集裝箱船相當于50萬輛重型卡車的排放讓人震驚也就不足為奇了。對此,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喬冰認為,“這是一種有可能在超大型船舶上發(fā)生的極端情況,不代表平均水平,但對比目前陸地治理排放日趨嚴格的情況來看,船舶排放已經到了非常緊迫的時刻了?!?/p>
一貫以綠色先行者自居的航運業(yè),突然間變成了空氣污染大戶,這多少有點讓人費解。對國內航運業(yè)而言,在公眾對船舶排放日益關注的未來,其如何擺脫自己的“污點”,還需突破諸多制約。
從國內外的減排形勢來看,隨著陸上減排力度越來越大,航運減排的壓力也隨之陡增。但我們對于航運,應有一個客觀的認知。首先,航運是能源效率最高的遠距離貨物運輸方式,此為世界所公認。據統(tǒng)計,世界貿易運輸量的90%由航運業(yè)承擔,碳排放量占全球每年碳排放總量的3%至4%,這一角色和優(yōu)勢地位很難被取代。對此,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環(huán)保與節(jié)能技術研究中心彭傳圣研究員認為,雖然目前業(yè)界對于航運綠色度有微詞,但如果換作其他運輸方式,比如從中國運往歐洲同樣的貨物,用其他運輸方式送至目的地,與海運相比,究竟有什么優(yōu)勢,現在還缺乏數據支撐。拋開其他因素來看,單從技術環(huán)節(jié)和可以實現的手段來看,航運業(yè)仍然可以稱得上是世界上能源效率最高的遠距離貨物運輸方式。但不可否認的是,綠色航運正遭受挑戰(zhàn)。
從國內方面來看,沿海沿江不少地區(qū)的空氣污染嚴重的罪責,歸咎于航運本身,有失公允。而“一艘中型集裝箱船一天排放的PM2.5污染物相當于50萬輛柴油汽車一天的排放量”之說,更有點駭人聽聞的味道,一些媒體拿此炒作,則有斷章取義之嫌,因為這一命題的成立,需要一些附加條件。一是船舶使用的燃料油其含硫量是車用柴油的100至3500倍,這樣的對比沒有任何意義;二是兩者的對比,出發(fā)點不同,若以運貨能效和排放來對比,或許更接近事實的本質。
業(yè)內專家表示,影響船舶廢氣排放的主要有兩大因素:船用發(fā)動機的技術水平和所用燃油的質量水平,目前我國在這兩方面都處于比較落后的狀態(tài)。
首先,我國船用發(fā)動機行業(yè)發(fā)展相對滯后,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薄弱,新產品、新技術開發(fā)缺乏動力,進展緩慢,內河船舶船型舊、噸位小,多使用技術落后的中小型船舶柴油發(fā)動機,排放污染嚴重。造成今天這種局面的原因,還與船舶排放限制不夠有很大關系。在船用發(fā)動機方面,雖然我國相關部門曾先后頒布了一些船用柴油機排放標準,但這些標準大多屬于測量方法標準或者行業(yè)標準,并未強制實施。迄今為止,我國對船用柴油機的大氣污染物排放還沒有嚴格的管理,還缺乏對船舶尾氣中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顆粒物等污染物排放量限制標準。首先是船舶排放標準制定相對滯后,目前船舶排放標準只適用于小于37kW的船舶柴油機,對于功率更大的船用柴油機(37kW以上),尚無強制性排放控制要求。其次我國對船舶的大氣污染控制僅局限于對新建造船舶,并沒有針對船舶營運期間的大氣污染控制的相關要求。從這一點來看,可以理解為船舶只要達到現有的相關要求,就是環(huán)保的、符合標準的。
其次是國內船用燃油的質量問題。目前在中國能提供低硫380CST燃料油的船舶燃料公司太少。除此之外,由于中國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缺失,內貿油還普遍使用違反《MARPOL公約附則Ⅵ》規(guī)定的含硫量高達4.5%的燃料油,造成較為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同時,檢測機構在油品檢測服務中仍然采用硫含量4.5%的標準。一位船東表示:“國內對船舶硫排放的要求幾乎是一片空白,出于成本考慮,大家都使用含硫量高的燃料油,對低硫燃油的需求自然也就少了。”中國一家大型供油企業(yè)負責人則表示:“除了少數幾家走美西線的船公司外,國內多數船公司對低硫料油根本沒有需求,所以我們也不可能冒風險投大筆資金去開拓這塊業(yè)務。”這其實相當于一個惡性循環(huán),由于中國沒有針對船舶硫排放的政策,導致低成本的高硫燃油泛濫,船東沒有意愿使用低硫燃油。而需求的不振又使中國低硫燃油供應網點和設備嚴重缺失,供應量也不穩(wěn)定,反過來也阻礙了中國相關船舶硫排放控制政策的出臺。
另外,目前國內炒得很熱的LNG動力船,雖然減排效果也很明顯,但同樣面臨推廣難題。加氣站等基礎設施不完善,船舶加氣困難。而且與普通燃料船相比,這種船動力性較差,續(xù)駛里程短,限制了其推廣應用。
多重因素疊加,使得國內航運未來的減排,道阻且長,亟需找到突破口。
根據國際海事組織的規(guī)定,自2016年1月1日起,當船舶在指定的排放控制區(qū)內航行時,應符合嚴格的氮氧化物第3階段排放標準。目前排放控制區(qū)域包括北海區(qū)域、波羅的海區(qū)域、北美區(qū)域、加勒比海區(qū)域。另外,不少歐洲國家也在建立新的排放控制區(qū)域。如果中國不緊跟國際減排步伐,沒有盡快出臺更有利的保護環(huán)境的船舶減排標準,那么我們的船舶進入世界其他排放控制區(qū)時要滿足其排放標準,而外國船舶進入中國水域,則可以用低劣的船用燃油帶給中國更大污染。因此,眾多專家呼吁,盡快建立中國的ECA迫在眉睫。
在業(yè)界,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人大代表、中船重工711所所長金東寒和全國政協(xié)委員、江南造船(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胡可一就是典型代表。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金東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控制船舶污染排放刻不容緩,希望盡快推動船舶大氣污染立法,從國家頂層法律上對船舶排放作出限制,出臺行業(yè)標準,并對內河船舶強制執(zhí)行,同時國家要抓緊制定清潔能源改造的配套政策及補助資金方案,以加速污染防治進程。另外,他還呼吁,應加強大氣污染排放清單研究,因為建立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是控制船舶港口污染排放的基礎工作,目前我國部分地區(qū)已經開展相關研究,但缺乏系統(tǒng)的、全面的研究,尚未建立國家船舶港口排放清單。
而胡可一關于“推進區(qū)域排放標準升級”的建議,也同樣讓人印象深刻。他認為,從長遠角度來看,國內沿海、內河、城市港口水域、內河水域,以及沿海海域出臺類似于ECA水域的排放標準也只是時間問題。為了使航運和郵輪經濟可持續(xù)地健康發(fā)展,航運和郵輪中心城市的港口水域、內河水域和城市沿海海域不但不應是減排的盲區(qū),還應該先行一步。為此,他建議,一是以五大郵輪中心城市的港口水域、內河水域和城市沿海海域為試點,盡快實施類似于ECA水域的船舶排放標準。二是對于其他區(qū)域,盡快制定新的城市港口水域、內河水域和沿海海域的排放標準和相應的分級實施計劃,以及計劃實施時間表;完善相關政策法規(guī),在港口建設方面前期必須有嚴格的對水污染、噪聲污染、大氣污染和固廢處置的詳細規(guī)定和公示。三是以新的城市港口水域、內河水域和沿海海域的排放標準實施為契機,推動船舶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的應用。四是大幅提高集裝箱水路轉運和疏運的比例以提高綜合減排效果,對采用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的集裝箱支線船、老舊船舶的淘汰給予適當的稅收等方面的補貼和減免,化解航運、新能源和替代能源企業(yè)減排的綠色成本增量。五是統(tǒng)一布局電動船舶岸電充電站的配套建設;在集裝箱港口和郵輪母港增加岸電設施,利用港口岸電為靠泊船舶供電(停開船上發(fā)電機)達到減排的目的。六是以LNG能源公司牽頭統(tǒng)一規(guī)劃接收站和加氣補給站并向LNG船舶用戶進行配送服務,有利于形成完整的LNG燃料供應鏈和規(guī)模效應,降低LNG終端售價,降低LNG燃料船的運營成本,使其更具有運營的競爭力,以鼓勵更多的船舶采用LNG作為燃料,從而從根本上降低船舶排放對于大氣的污染。
那么,從目前現實情況來看,國內哪個地區(qū)最先可能成為ECA區(qū)呢?對此,彭傳圣認為,珠三角的條件更加成熟一些,因為像深圳、廣州與香港面臨的情況差不多,陸上減排治理相對好些,船舶皆為排放大戶。據悉,目前香港正在對到港船舶燃料油廢物排放展開深入調研,即將出臺針對各類船型運力分級排放標準的相關規(guī)范。該規(guī)范草案將于今年夏末秋初提交立法會,四季度或討論通過。與此同時,香港為實現綠色航運的目標,將與中國廣東省地方政府就在珠三角流域建立亞洲首個ECA展開調研和論證。此舉為中國ECA的建立埋下了伏筆。
7月7日,環(huán)保部發(fā)布《船舶壓燃式發(fā)動機排氣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中國第一、二階段)》(征求意見稿)。如果推進順利,2016年1月1日將能實施。這為中國設立自己的ECA,打下了基礎。在喬冰的眼里,此標準能否真正發(fā)揮強制措施的作用,環(huán)保、交通、海事、船檢、漁政等相關部門對船舶大氣污染排放控制的監(jiān)督和執(zhí)法職責能否得以明確,能否嚴格對違法違規(guī)行為的處罰,避免相互推諉和扯皮,則是使航運告別污染大戶的有力保障。
而對于國內眾多船東而言,真正的綠色風暴就要刮起,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