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
毛澤東在《反對黨八股》中說:“我們有些同志歡喜寫長文章,但是沒有什么內容,真是‘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薄艾F在是戰(zhàn)爭的時期,我們應該研究一下文章怎樣寫得短些,寫得精粹些。延安雖然還沒有戰(zhàn)爭,但軍隊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喚工作忙,文章太長了,有誰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歡寫長報告。他們辛辛苦苦地寫了,送來了,其目的是要我們看的??墒窃趺纯茨??長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么?也不好。我們應當禁絕一切空話。但是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務,是把那些又長又臭的懶婆娘的裹腳,趕快扔到垃圾桶里去?!?/p>
毛澤東說的長文之風,現在已是見怪不怪。一個不管什么活動的通知,也要“指導思想”“宗旨”“目的”“內容”“組織領導”等等,一段一段地套。好像長江大橋,前后引橋很長,而就是一步可跨的小河,也要修這么長的引橋。文風日下,文字日長。我們看毛澤東指揮三大戰(zhàn)役的電文,最長的一篇《關于平津戰(zhàn)役的作戰(zhàn)方針》不過800字;黨中央撤出延安、轉戰(zhàn)陜北這么大的事,只發(fā)了兩個文件:一個指示,一個通知,加起來700多個字。他為人民英雄紀念碑擬的碑文:“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只有122個字,英雄不朽,文字不朽?!拔母铩焙笃?,知青問題成了一大社會難題,這是毛澤東當初號召知青上山下鄉(xiāng)所始料不及的。為推動解決問題,也是一種表態(tài),毛澤東給反映問題的人回了一信,并公開發(fā)表,信只有34個字:“李慶霖同志:寄上三百元,聊補無米之炊。全國此類事甚多,容當統(tǒng)籌解決。”就是這34字的信,開始了知青運動的轉折。
現在是和平時期,屁股后面沒有槍聲,我們就更喜歡喝著茶開會,擺開架子念報告,傳達一個文件,動輒上萬字。這在當年是不可想象的。真正有權威的上級機關或個人是從來無須多言的。只有無權威時才拉旗扯皮,虛張聲勢,才要長文。而文章一長,人們不讀不看,等于沒有寫。明知無用為什么還要寫、還要發(fā)呢?因為是公文,是權力文章,在濫用職權。而職權濫用的結果是脫離群眾,脫離實際,政治腐敗。什么是政治?孫中山說是治理眾人之事,毛澤東說是把我們的人搞得多的,失去了人眾(聽公文、執(zhí)行公文的人),失去了人心,就黨亡政息。歷史從來如此。又長又空的文風是亡黨毀政之兆,也從來如此。魏晉的清談,明清的八股就是例證。
文字寫作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公文在修辭學上屬于消極修辭,最講平實,亦很枯燥,但毛澤東寫公文也力求生動。他的審美追求無處不在,于鮮明、準確、實用之余,居然還有幾分瀟灑,這又見出他文人氣質的一面。
一般來講,公文寫作要求明白,簡潔,不一定求美,但是你不能折磨人。這就像吃飯,不一定是多么好的美味,但你不能總往飯里摻沙子,這誰受得了?作為最高領袖,毛澤東每天要看多少公文,你老折磨他,他也是要發(fā)脾氣的。1958年9月2日,他批示《對北戴河會議工業(yè)類文件的意見》時震怒了:“我讀了兩遍,不大懂,讀后腦中無印象。將一些觀點湊合起來,聚沙成堆,缺乏邏輯,準確性、鮮明性都看不見,文字又不通順,更無高屋建瓴、勢如破竹之態(tài)……講了一萬次了,依然紋風不動,靈臺如花崗之巖,筆下若玄冰之凍。哪一年稍稍松動一點,使讀者感覺有些春意,因而免于早上天堂,略為延長一年兩年壽命呢?”
在毛澤東眼里,公文要起調動情緒、統(tǒng)一思想、指導工作的作用。怎樣才起作用?除內容外還靠語言的生動,靠美的感召。他說,“修改文件,字斟句酌,邏輯清楚,文字興致勃勃”,使人看了“解決問題,百倍信心,千鈞干勁,行動起來”。公文主要是說事、說理,但也不完全排斥形、情、典,用得好事半功倍。中國是個文章的國度,自古實行文官政治,先過科舉再當官,到當上官時文章大都過關,所以許多公文亦是美文,傳為佳話。李密的《陳情表》是一封寫給皇上的拒絕當官的信;丘遲的《與陳伯之書》是一封兩軍陣前的勸降書;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是一份議政的奏折,都是長選不衰,留存于文學史的。
(摘自《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