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城
在鄉(xiāng)村看戲,看的是一種氛圍、一份韻味。今年正月,我在鄉(xiāng)村足足過了場戲癮。
鄉(xiāng)村人請劇團演戲,名曰“寫戲”,即到劇團去,與之擬定:什么時候來演,演幾天幾晚,每天每晚多少錢,并確定演哪幾本正本戲。寫好了戲,再到村子里籌錢。除了有專業(yè)戶、農民企業(yè)家贊助外,不足部分全向各家各戶集資,每戶100元或50元。一般請劇團來一次,都要演上五六天,讓村民們看個夠。
劇團到村子里演戲,會被全村人當作一種喜事來宣傳。家家戶戶要上門去呼親喚友來看戲。
我就是被李老師邀請去看戲的。首先在鄰村梅溪坂看樂平縣青年贛劇團演出。我們接連看了三個晚上,分別看了《三女拜壽》《虹霓關》《北漢王》三個正本。大凡村子里演戲,開臺戲要演“文武天官”,又稱“擺天官”,要出玉皇大帝、財神爺、土地爺、魁星爺等?!坝窕蚀蟮邸睅е话嘧由裣蔀樘煜掳傩掌砀?、喝彩。每次擺天官時,財神爺要為村里人送“元寶”,上臺接“元寶”的人會向劇團饋贈紅包。這時,諸位仙人紛紛展出賀聯(lián)、吉慶語:“吉星高照”“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福祿安康”等。頃刻,臺下鞭炮齊鳴,場外煙花沖天。以后每晚都要先演一出“前找”戲,相當于折子戲,再演正本戲。
梅溪村的戲尚未結束,篁村又請來了上饒市贛劇團。篁村是鄉(xiāng)政府所在地,來了一個戲班子,就更熱鬧了。鄰近幾個村的人和車都擠進了篁村,篁村活動中心的廣場平時空如曠野,演戲時卻車水馬龍、摩肩接踵。擺地攤的,燒小吃的,還有那不知從哪兒運來的電動馬、大滑梯、小蹦床等都架設在了劇場外邊,以吸引小孩。
在篁村看戲,別有一番滋味。這里是我兒時讀過書、看過戲的地方。1956年至1958年,我在篁村讀高小,當時葛源贛劇團每年都要到篁村演一次戲,劇場就設在學校院子里,記得當時演過《九件衣》《殺子報》《寶蓮燈》等,以后該村自發(fā)組建起了“京劇班”,演出過《鍘美案》《回荊州》《蘇三起解》等戲。時過五十多年,篁村人愛戲依然如故,當年演過小旦、小生的年輕人,如今都成了老頭子、老太婆。他們看戲格外專心、投入,有的拄著拐杖,有的讓子孫牽著入場。
鄉(xiāng)村人看戲,注重的是鄉(xiāng)情和風情。演出時,劇場里常有人提著瓜子、糕點往客人手上塞;端上清湯、餃子往客人手上放;拿上甘蔗、水果往客人位上擺。散戲時,早有人候在劇場門口,相邀客人、熟人到家吃飯、吃點心,有的人同時被幾個人相邀,于是拉拉扯扯的現象時有發(fā)生。有一天,劇團演《孟姜女》,演到“孟姜女哭長城”一場,演員從“正月”唱到“十二月”,唱得情真意切、凄楚動人,臺下人被“孟姜女”唱得感動了,紛紛向臺上的“孟姜女”捐錢,名曰:“打彩”。有拿100元、50元的,也有拿20元、10元的。
一場戲結束,鄉(xiāng)村人崇真崇善、熱情好客的氣氛溢滿場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