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Article/圖 Pictures_張 靜
4月10日,在洛陽供電公司創(chuàng)辦的全省首家電能計量展示廳里,看到55歲“高齡”卻仍能正常運轉的老電表,以及來自匈牙利、美國、日本的“外國貨”,現(xiàn)場的民評代表和10余名參觀者大呼“過癮”,展示廳內珍貴的實物和圖片著實讓他們大開眼界。
在洛陽供電公司精心籌辦的這個電表“博物館”內,有容量僅1安培的迷你電表,有“高齡”的老電表,有罕見的舶來品洋電表,還有能夠計量整個洛陽市用電量的“大總管”電表……總計近百塊(幅)電表實物和照片。走進這個異彩紛呈的世界,仿佛轉動起“齒輪”的記憶,開啟了電力發(fā)展歷史的閘門。
在洛陽供電公司計量中心電能計量展示廳內,收藏了自上世紀50年代至今的70余塊各類中外電表和28幅珍貴的電表照片,配以介紹科學用電、智能計量的文字,以直觀形象的方式清晰勾勒出了中外電能表的演變史。來到這里,仿佛置身于一家電表“博物館”,向每一位參觀者訴說著中外電表的前世今生。
據了解,洛陽供電公司計量中心電能計量展示廳在省內尚屬首家,全國類似的展廳也極為鮮見。那么,開創(chuàng)一家內容具體、實物多樣、形式超前的電表科普“博物館”,是誰擁有這份“吃螃蟹”的魄力?
“洛陽公司計量老員工中有幾位有心人,收藏了各個歷史時期的電表和圖片,有這個做基礎,我們就有信心辦好展廳?!闭勂饎?chuàng)辦初衷,計量中心主任陳志以“從有心到有信心”作了介紹。
“希望通過這個窗口,讓更多的老百姓走近電能計量、認知電能計量,激發(fā)公眾對電能計量知識的興趣,增進大家對計量服務的理解?!庇嬃恐行狞h支部書記付詠說。
展廳內陳列的電表和照片,大多由電力系統(tǒng)職工無償捐贈。經過前期的精心籌備,目前已正式開門迎客。展廳分感應式、機電式、電子式和智能式四大展區(qū),通過實物和圖片展示電表的四個發(fā)展階段和技術飛躍。
上世紀70年代國產的單相電度表,上世紀80年代從匈牙利、日本、美國進口的“洋電表”,不同時期的電表和圖片是從何而來的呢?每一個走進展廳的人參觀結束時,無一例外都會發(fā)出這樣的疑問。
程書波是這些照片的拍攝者。自1985年參加工作至今,他一直在洛陽公司計量部門工作,“和電表打了近30年交道,對它們很有感情?!背虝ㄕf,這些照片拍攝于2002年前后,當時用的是從朋友那里借來的只有200萬像素的數(shù)碼相機,但從那時起,他就迷上了電表收藏和攝影。以前的電表退役后,公司按規(guī)定要統(tǒng)一回收、集中銷毀,一些少見的電表也會留存,但時間長了,加之單位數(shù)次易址,這些電表大多都遺失了,只留下影像資料保存至今。
宋紅是第二位有心人,和電表打了半輩子交道的她即將在計量崗位退休,“外國電表里面亮晶晶的元器件很漂亮!”年輕時的宋紅和所有愛美的女孩子一樣,被洋電表呈現(xiàn)出的美所吸引,她沒想到自己因此保存下的電表,成為日后見證電表變遷史的珍貴寶藏。
電表“博物館”內四大展區(qū)分別代表了電表發(fā)展的四個階段,直觀展示了電表由機械到電子再到智能的演變史。智能電表與傳統(tǒng)電表的優(yōu)勢以及峰谷電價、信息采集等智能科技,在這里一覽無余。
作為最早的電表類型,感應式電表從上世紀30年代一直使用到90年代,有些地方至今仍在使用,其特點是結構簡單、維修方便,即使停電數(shù)據也不會丟失。但因它是利用電磁感應推動內部齒輪轉動,進而驅動計度器運轉,精準度和靈敏度都很低,誤差較大,最終被機電式電表替代。
機電式電表使用于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它能對當時推行的峰谷電價分時段計算,精準度也提高不少,缺點是功能較為單一,防竊電能力差。第三階段,出現(xiàn)了電子式電表,其功能增多,準確度高,啟動電流小,防竊電能力強,但其又有缺點,如維修復雜、價格高、使用壽命較短(10年以內),抗干擾能力也比較差。
眾所周知,智能電表可無線發(fā)射數(shù)據,實現(xiàn)遠程抄表、實時監(jiān)控,還能針對階梯電價智能結算,居民還能通過電腦、手機,足不出戶在網上為電表充值?!爸悄茈姳沓霈F(xiàn)于2010年,目前洛陽公司直供用戶中的普及率已達到60%以上?!备对佌f。
1.電表“博物館”內的部分成員
2.“博物館”吸引了社會各界人士前來參觀
展廳內最老的電表屬于單相交流電度表,“出生”于1959年10月,由當時的“公私合營上海和成電器廠”制造,容量為50安培,雖已55歲“高齡”,但仍“能走能跑”,在眾多電表中屬于“老祖宗”級別。程書波說,當時的家庭所用電表容量很小,通常只有2安培~5安培,容量為50安培的電表已屬“巨無霸”,很可能是整棟樓的幾十戶居民共用的總表。
在這些電表中,有一塊電表形狀像圓筒,體積比普通電表大三倍,“穿”一身透明外衣,在展廳內顯得“高大上”。“這塊電表叫‘關口表’,是三相電子式多功能電能表,生產于1996年,從美國進口,以前是洛陽用電的‘大總管’?!彼渭t說,“關口表”俗稱總表,以前洛陽地區(qū)從省里購買的電量,包括全市的用電量全靠它記錄,受限于當時的集成電路技術,雖是美國造,但它的體積依然很大。
此外,展廳內還陳列有1983年歐洲生產的單相電度表、日本東芝公司1986年生產的交流三相三線無功電力表,三菱公司1975年生產的單行電度表。宋紅說,這些外國進口的電表保存下來的很少,現(xiàn)在已很難見到。
付詠介紹說,展廳參觀群眾有老有少,各個年齡段和各個階層都有,年輕人或者學生會對機械表時代的電表使用方式產生濃厚興趣,講解員面對每一個人的疑問,都會作出仔細解答。
例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內能生產電表的廠家很少,電表屬于“奢侈品”,尚未進入普通家庭,那時候用電咋計算?當時的普通家庭唯一的電器就是電燈泡,國家按照電燈泡瓦數(shù)大小按月收費。打個比方,一個功率為20瓦的電燈泡,無論用時長短,每月固定收取3元電費,40瓦的電燈泡,則每月收取6元電費。如果居民私自將20瓦的電燈泡更換成40瓦的,一旦被發(fā)現(xiàn),會被視為偷電行為,通俗地說,“包燈制”是上世紀50年代很流行的一道“風尚線”。
電表“博物館”的明天會怎樣?結束采訪前付詠告訴筆者者,雖然電表“博物館”在我省屬首家,但因剛剛建成,展示的電表種類和數(shù)量還不全,計量中心準備面向全社會征集老電表,希望遇上更多的有緣人、有心人,屆時,一旦有群眾愿意捐贈電表,計量中心會把捐贈人信息制作標牌,和電表放在一起收藏展出,共同期待每一位愛好者“走近它,讀懂它”,迎接“博物館”更為精彩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