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江西橫峰縣余塘村一對母子相繼跳進水庫后溺亡。對于跳河原因,網傳“交不起2000元借讀費”,而當?shù)卣畡t認為是“家長和孩子就入學擇校問題發(fā)生爭執(zhí)”。
這消息引起了大多數(shù)人的憤慨,但也有網友發(fā)出質疑——父母在溫州打工,不至于掏不出2000元借讀費。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鄧偉強是一名初中學生。他一直隨父母住在溫州,也在溫州上學,為什么要在上初二時回到江西老家呢?這是由于不能異地高考,打工子弟要在上高中時回到老家上學,以適應當?shù)氐慕滩?。而回去上高中要參加升學考試,也有教材不同的問題,所以最晚在初三就要回到老家插班,以應對中考。因此,在溫州的打工子弟學校甚至都沒有初三班。
鄧偉強的戶籍在江西橫峰縣港邊鄉(xiāng)余塘村,按規(guī)定是沒有資格在條件比較好的橫峰縣二中入學的。但按照潛規(guī)則,鄧偉強可以靠成績好或者出錢來入學。根據(jù)鄧偉強家屬的說法,“橫峰二中認為鄧偉強入學成績不行,讓家里交2000元錢?!编噦娫谌雽W鐘山中學和橫峰二中時多次受阻,學校已經要開學了,他還不能正常入學,而且要增加父母的負擔,所以備感自卑、屈辱,激憤之下走了絕路。
盡管鄧偉強從小在溫州生長、上學,但他終究要離開這里,這是他生下來就注定的命運。
轉學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這是常識。比如去年英國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在沒有轉學經歷的學生中,有62%的學生5項“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考試的等級都在A+等至C等;有過一次轉學經歷的學生中,能取得這一成績的比率僅為44%;有過三次轉學經歷的學生中,這一比率更低,僅為27%。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2012年做的一項針對農民工子女的課題研究也顯示,“農民工子女未轉學者的成績普遍好于有轉學經歷者。”
對于鄧偉強這樣的孩子來說,轉學不僅意味著換學校,更意味著要和父母分離、伙伴分離、環(huán)境分離,因此他受到的負面影響顯然要比單純的轉學更復雜。
上述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研究還指出:針對目前的就學地,79.27%的隨遷學生表示不愿意改變、也不愿意回到戶籍所在地,87.18%的隨遷學生滿意在當前的學校上學。而當條件變?yōu)椤叭绻咴试S你們留在當前所在地”時,95%左右的隨遷學生都愿意在父/母工作的地方上初中和高中??梢姡瑤缀跛械拇蚬ぷ拥芏枷腚S父母留在城市中上學。在媒體報道中,“不想回老家,那兒什么都沒有,包括朋友”“爸爸,我不想回去,萬一有事,我找不到你和媽媽”……是隨遷子女面對回老家上學時的聲聲呼喚。
中國的農民工也被稱為“兩棲人”,那么像鄧偉強這樣的農民工子女,前半段學業(yè)在城里度過,后半段學業(yè)又必須在老家度過,可不就是“兩棲學生”?
自由遷徙的大門被打開,廣大農民不再被禁錮在土地上,這個潮流不可能再發(fā)生逆轉,而如何維護遷徙二代的合法權益——維護流動與留守學生的合法權益,是刻不容緩的課題。有必要建立一套全國性的、以戶籍資料為基礎的、以教育部門和公安部門為主的流動人口子女登記體系,在以上基礎信息的前提下,針對不同類型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關愛實踐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中國新聞周刊:你認為讓隨遷子女回老家上學合理嗎?
@騰訊今日話題:當然不合理。以納稅人的角度來說,父母工作地即是其納稅地,作為一名納稅者,對該地經濟發(fā)展做出了貢獻,該地應當承擔子女教育責任,這是當?shù)卣畱摰呢熑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