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華玉
黃海邊有一個鎮(zhèn)子,叫劉家寨,鎮(zhèn)子里有一個漁村,叫劉家灣,俗話說靠海吃海,村民大都以打魚為生。
改革開放之后,生活好了,漁民的腰包鼓起來了。他們?yōu)榱藢ふ掖碳?,就開始賭博。剛開始是塊兒八毛的小玩,接著就是十塊八塊的小賭,賭資漸漸地增多,一晚上輸贏萬把塊錢很正常。許多人沉迷于此,竟然連魚都無心出去打了。
劉家灣的賭風(fēng)越來越厲害,還影響到了附近幾個村子。社會治安也大受影響,小偷小摸,攔路搶劫的案件暴增。鎮(zhèn)上得知了這件事,很是重視,就派專員進村做專項治理,待抓了、罰了幾個人后,劉家灣賭風(fēng)才收斂了許多。
這天,號稱劉家灣賭桌四君子的張青、李大山、王福根、孫昌寶四人拿著彎頭鉤子,背著背簍,對人說是去海邊礁石上打海蠣子。一到村頭亂葬崗子,四人齊齊向周圍看了一眼,見沒人,就鉆進了荒草叢生的亂葬崗。原來,村里禁賭之后,四人眼見在家里賭博已不可行,但賭癮太深,竟然想起這亂葬崗平日人跡罕至,是個賭博的好場所。四人已經(jīng)來過十幾次,一直沒有人發(fā)現(xiàn)。
他們找了一塊倒在地上的墓碑,擦干凈之后,就迫不及待地掏出一副麻將,然后將個人的賭資拿出來放在身邊,就玩了起來。
天漸漸地暗了下來,張青打開了一只早已準(zhǔn)備好的礦燈,四人借助它的光亮繼續(xù)賭。
正賭得興起,李大山后面突然來了個人,站在那里聚精會神地看,四人先是嚇了一跳,以為他是鎮(zhèn)里派來的稽查員,就要忙著收攤。這時,那人開口說道:“各位繼續(xù)搓呀,以前我也好這個!”確定他不是來找茬兒的后,就不再理會他,繼續(xù)玩牌。
李大山手背,凈輸,很快就沒錢了,他罵了一聲娘,然后就起身對身后那人說:“你有錢嗎?來玩吧!”那人一聽,忙從口袋里掏出一沓子錢,接著蹲下身,賭了起來,這時,四個人才看見來人右手只有兩根手指,另外三根手指齊齊斷掉,但是來人洗牌、碼牌、看牌卻很靈活。那人賭技了得,一會工夫就把三人面前的鈔票贏到了自個面前。眼見身上已無分文,四人不禁沮喪,當(dāng)然也從心里佩服那人出神入化的賭技,那人看著眼前這一堆鈔票,高興地哈哈大笑。
正在這時,忽然又不知從什么地方冒出一個約莫七十多歲的老者,一身黑綢長衫,頭戴瓜圓小帽,留著三縷長髯,像剛出土的文物。老者上前一把揪起了那個人,罵道:“好你一個冥頑不靈的白石,你因為賭博輸?shù)袅宋业膶O子,氣瘋了你的妻子。為了讓你回心轉(zhuǎn)意,我砍掉了你的三根手指,你也發(fā)誓再也不沾賭博,可是……”那個叫白石的人一下跪倒在地,痛哭流涕地說:“爹,我錯了,請原諒我,下一次……”老者冷笑道:“你以為還有下一次嗎?”說完,老者忽然從腰間掏出一把明晃晃的匕首,一刀就刺中了白石的心口,接著拔了出來。頓時,鮮血像噴泉一樣噴射而出,白石立即倒地死了。四人嚇得一下子就從地上跳起來,沒命地往村里跑。這時候,天已經(jīng)拂曉。
海風(fēng)一吹,四人有些清醒了。他們商量了一下,覺得出人命的地方到處是自己的指紋、腳印等在場證據(jù),一旦查起來,肯定難逃干系,應(yīng)該馬上報案,于是就去了鎮(zhèn)派出所。
派出所的民警在他們的帶領(lǐng)下,到了那個亂葬崗,卻沒有發(fā)現(xiàn)這里有被刺殺的死者,甚至沒有發(fā)現(xiàn)血跡,面對民警的質(zhì)疑,他們也不知發(fā)生了什么事,張青一個勁地咕噥:“難道見了鬼了?”
這時,李大山突然指著一座墓碑像見了鬼一樣失聲大叫:“你們看,那是啥?”一干人順著他的手指的方向一看,只見那座墓碑上刻著一行模模糊糊的字──白石之墓。刻碑時間是1929年。此時雖然是艷陽高照,一干人卻覺后脊梁涌起一股寒氣。
干警們?nèi)ゴ謇锪私馇闆r,終于從一個百歲長者那里知道了以下情況:原來,白石是本地一個財主白慶堂的大兒子,自幼熟讀四書五經(jīng),年紀(jì)輕輕就考中了大清朝的秀才,正當(dāng)他刻苦讀書準(zhǔn)備參加舉人考試時,大清朝亡了,科舉考試也自然取消了。白石萬念俱灰,跟著一幫潑皮無賴廝混,學(xué)會了賭博,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家中值錢的都拿去賭了。白慶堂見兒子不爭氣,就掐斷了他的經(jīng)濟來源,沒想到白石竟然將自己兩歲的兒子押上去去賭博,結(jié)果兒子輸給了一個南方人,等白慶堂拿錢去贖的時候,南方人早就帶著孩子遠走高飛了,白石的妻子也因此瘋掉了。白慶堂既心痛又憤恨,就狠心剁掉了兒子的三根手指。
白石傷好之后,痛定思痛,果真不去賭博了,規(guī)規(guī)矩矩地在家里幫著父親打理生意,白慶堂這才將一顆心放進了肚子,可是過了還不到半年,白石忽然死掉了,據(jù)說是因為傷口一直沒有愈合好而導(dǎo)致的破傷風(fēng)……
這個不同尋常的事件傳開,劉家灣還有附近幾個村子里的人都不敢賭博了,賭風(fēng)徹底剎住了。
選自《新聊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