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科
摘 要:語文課堂教學屬于教學實踐范疇,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活動提出了不同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它倡導的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強調(diào)的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在知識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自主、合作、探究”,關注過程方法和情感體驗,使學生主動參與,做到學生愿意學、主動學、輕松學,并且學得好,同時使人格、情感獲得提升。
關鍵詞:自主;合作;探究;體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那么,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學工作者應如何實踐這一理念,讓語文教學走出誤區(qū)駛入正軌呢?筆者就多年從事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的使用感受,對“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操作作如下理解,與教學一線的語文同仁一起探究。
一、自主——要求執(zhí)教教師給學生動手的機會,給學生動口的機會,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
語文課文的教學都有識字積詞的要求,不少教師圖省事,都
喜歡在課前,把各課的生字及注音和詞語釋義抄在黑板上,要求學生照抄下來。殊不知教師的這種勤奮工作剝奪了學生親身體驗的機會,使學生成了被動的學習者。因為每篇課文、每個學生所不認識、不理解的字詞是不一樣的,操作時我們應該給時間讓學生動手查閱工具書,然后在班上討論交流。在課內(nèi)養(yǎng)成了動手的習慣,課外才會主動學習。
語文課中只聽到教師滔滔不絕的聲音是最可悲的,語文課必須讓學生學會動口。學生的動口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1)朗讀;(2)質(zhì)疑和討論。課文經(jīng)過反復誦讀,感悟會逐漸加深?!白x書百遍,其義自見”精辟道出了多讀的益處。語文課中的問題,要鼓勵學生質(zhì)疑。在我們看來,學生在質(zhì)疑問題的過程中,如果把一個問題看成100%的話,那么,學生能通過思考提出問題,則是說明他在學會學習上就取得了70%的成績。這是因為,在這個發(fā)現(xiàn)問題的過程中,他只有用心用腦去思考、去探究,才會有所發(fā)現(xiàn)。
二、合作——引導學生與教師的合作,與同學的合作,與家長的合作,與行家的合作
合作學習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的教學不足,從而真正實現(xiàn)教學中的互補提高。如,在學習《生命生命》一課時,學生就圍繞“課文中的三個事例按什么排序,為什么前兩個事例列舉的都是小蟲子、小瓜苗這樣的小生命”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有些學生認為:三個事例按生命的價值由小到大排列,雖然小蟲子、香瓜子的生命價值小,但它們的生之欲望和強大的生命力,都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敬畏和贊美;另一些學生不同意這種看法,認為作者是按三個事例所蘊含的意思排列的,三個事例表達了一個意思:就是生命的短暫,應該珍惜生命,表達了作者要好好使用生命的感想;還有一些學生認為,三個事例是按作者的思考逐步深入排列的,小昆蟲都如此珍惜生命,何況人呢?表達了作者希望讓有限的生命發(fā)揮出無限的價值的思想等。學生都持之有故,據(jù)理力爭,在爭論中逐步明確了感受生命、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嚴肅對待人生的道理。學習中的合作有下列三種形式,要正確認識合作意義,協(xié)調(diào)好合作問題:(1)學生與教師的合作。(2)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3)學生與家長及行家的合作。
三、探究——培養(yǎng)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善于查找資料,善于提出自己的見解
語文教學中的學問十分高深,一音多字、一字多音、一字多義現(xiàn)象都是探究學習的對象。詞語、句子的揣摩,情感,意境的挖掘值得探究。作品的藝術特色、作家的人格是最大的探究課題,社會、自然、人生是更大的探究課題。而且,探究學習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主動學習的方法。學生發(fā)現(xiàn)了問題,并不是要求教師去解答,而是給學生指出思考的門徑,力爭實現(xiàn)學生的自我解決。學會動手查找資料,學會分析研究,這樣學生將終身受益。比如,在學習魯迅先生《風箏》一課中,學生就針對文中的四個問題展開了討論:(1)在看到北京冬季的天空中有風箏浮動時,為什么“在我是一種驚疑和悲哀”?(2)文中一面寫“我”,一面寫小兄弟,對小兄弟的描寫流露出什么感情?(3)對待早年的過錯,魯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應從魯迅先生那里學到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品質(zhì)?(4)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為什么“我”不覺得寬慰輕松反而覺得“沉重”?此前,學生為辯論準備了大量豐富的資料,獨立自主地搜集和處理各種信息,在增長他們的知識、提高他們的能力方面取得較好的效果。課堂上,針對語文學習中的問題展開討論、探究。的確,和傳統(tǒng)的接受性學習相比,探究學習方式具有更強的問題性、實踐性、開放性。科學設計并且指導學生細心品味問題,對發(fā)展學生的見識力必將帶來巨大的優(yōu)勢。
總之,“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方式,它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和創(chuàng)造性,它從根本上凸顯了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主人地位。在知識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自主、合作、探究”,關注過程方法和情感體驗。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做到學生愿意學、主動學、輕松學,并且學得好,同時使人格、情感獲得提升。在教學中我們要更新觀念轉變角色,靈活運用這種學習方式,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讓學生喜歡語文,會學語文。
(作者單位 貴州省都勻市大坪中學)
編輯 魯翠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