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蕾,常乃軍
隨著認知心理學理論被引入體育教學理論領域,人們越來越多地關注學習心理與學習過程的研究。反思性學習充分反映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即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學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反思性學習不僅能促使大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有目標、有策略的主體行為,而且能使學習成為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動,有利于大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個人體驗,提高個人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力。為此,筆者以山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學生為對象,在《體育心理學》、《體育社會學》等體育人文社會學類課程的學習中使用反思性學習模式,通過實驗研究和個案研究,為反思性學習模式在高校體育人文社會學類課程學習提供實驗依據(jù)。
山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體育教育系本科學生78名。實驗選取兩個平行教學班,學生人數(shù)、男女比例、學習能力相等。時間:2011—2012學年第一學期。研究內(nèi)容:《體育心理學》課程教學。
1.2.1 實驗法 反思性學習模式的具體形式是:學期初,將教學班的39名學生自愿結(jié)合成七個學習小組,小組成員自己推選出組長。要求小組成員提前預習課程內(nèi)容,并在組長的帶領下討論預習過程中的疑難問題,并進行思考。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知識的難點及疑問不馬上給予解釋,而是把問題提出來讓學生進行思考、討論,再給予講解。要求學生在每一節(jié)課后撰寫課堂反思,不限制語種、格式、題材,要求字數(shù)為50字以上。教師不定期查閱,并對部分學生反思中提出的問題給予反饋,對學生反映的問題給予修正。期末,教師保證查閱所有學生的所有課堂反思,并進行總結(jié),為以后的教學積累經(jīng)驗。
A教學班為實驗組,使用反思性學習模式。
B教學班為對照組,使用常規(guī)教學模式。教學時間為16周,共計64學時。第19周考試,統(tǒng)計兩組學生考試成績并進行比較,獲得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支持。
1.2.2 訪談法 通過查閱學生的“課堂反思”及對學生進行訪談,了解學生對反思性教學模式的感受,并進行了跟蹤調(diào)查。
1.2.3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運用SPSS17.0對學生的考試成績進行統(tǒng)計分析。
通過表1可以看出,實驗組的成績高于對照組,其中優(yōu)秀率(90分以上人數(shù))、良好率(70分以上人數(shù))實驗組高于對照組;不及格率(60分以下人數(shù))低于對照組;平均分實驗組高于對照組(74.923 07 分 >69.076 92 分)。
表1 實驗班與對照班成績比較
實驗組在進行教學實驗后,考試成績與對照組之間存在高度顯著的統(tǒng)計差異。這表明實驗組進行反思性學習的成績明顯高于沒有進行反思性學習的學生,即反思性學習較傳統(tǒng)教學方法而言,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表2顯示,第一題、第四題、第五題的成績均顯示出實驗組的成績高于對照組的平均分,且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第一題、第四題、第五題分別是名詞解釋、簡答題和論述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知識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這三題實驗組的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反思性教學模式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習慣,在分析問題的能力方面也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第二題、第三題分別為填空題和判斷題,更多的是考查學生對知識的識記能力。結(jié)果顯示實驗組的均值高于對照組,兩者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說明反思性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識記能力影響比較顯著。
表2 實驗組與對照組教學實驗測試的結(jié)果比較(n=78)
下面記錄部分學生對反思性學習的感受,我們還對部分學生進行了跟蹤訪談,以了解反思性學習的后續(xù)影響。
“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我不僅有了更多思考,有了更多人生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的積累,而且在教材分析和講話邏輯、語言組織上有了更大的進步。感謝老師的這種獨特的形式給同學們更多的鍛煉,反思也讓我們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收獲。”
——劉同學
“每節(jié)課后寫反思一開始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到后來成為習慣甚至喜歡上寫反思。通過寫反思不僅可以強化課堂內(nèi)容,也可以把自己對課的一些想法,感受,疑惑......記錄下來,到學期末看著自己每節(jié)課后寫的反思很輕松就可以回憶起當時上課的內(nèi)容,一些精彩片段也會記憶深刻。
——姚同學
“在本科期間,我第一次接觸“課堂反思”,對它的認識,起初我只是針對課堂上老師講的內(nèi)容做一簡單的總結(jié)抑或?qū)Ρ竟?jié)課的內(nèi)容稍加分析。堅持了幾天,覺得作用并不是很明顯。但后來漸漸地,我對書本知識的認識不再只是淺顯的去識記,去理解,更多的是對知識的運用。同時,這種學習方法對于我學習其他的學科,還有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產(chǎn)生了很多影響,包括我學會了思考,體驗到了理論與實踐結(jié)合的快樂。
這種學習方法,一直伴隨著我的學習和生活。在研究生的階段,我堅持采用它,因為研究生的學習不再是簡單的讀、寫,它更多需要的是我們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更加強調(diào)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會貫通。這對于研一的我,又提出了很多的要求。無論課堂內(nèi)外,我都堅持每天記錄自己的想法,涉獵更多的書籍,讓思想在很多不經(jīng)意間得到啟迪。值得一提的事,這種方法讓我的思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發(fā)生了轉(zhuǎn)變,對于很多問題的分析,我變得比以前更客觀,更理智,更系統(tǒng)?!?/p>
——范同學
“課堂反思我認為對自己最大的幫助就是思想境界方面的升華以及與教師的溝通多了。通過教師上課講解,讓學生以反思的形式進行總結(jié),直接的效果是上課注意力集中了,以及對學生在思想和日常行為方面的指導與幫助。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言談也會受到影響,使其更具內(nèi)涵。
教師對學生的反思進行反饋,增加了師生間的思想情感溝通,增進了師生情誼,對教學效果的提升也有一定促進作用,成為課堂的延續(xù)。這種教學模式對教育實習也有一定的幫助。由學生的角色轉(zhuǎn)換到實習教師,將曾經(jīng)的教學反思運用到課堂教學中,自己適應能力強了,較快進行教師角色,也增進了師生間的交流,更好地踐行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
——安同學
通過訪談我們了解到,反思性學習模式不僅對學生在校期間知識的學習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學生后續(xù)的學習、生活、工作中,也繼續(xù)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
反思是一種隱性的教育資源。反思性學習不是被動的接受、簡單的復制與同化,而是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內(nèi)省的方式對學習的內(nèi)容及影響學習活動的相關因素進行持續(xù)地思考,構(gòu)建對自身發(fā)展的有益的智慧取向的學習過程。簡單用公式可表示為:知識信息+反思=智慧?!胺此肌痹诋敶J知心理學中屬于元認知的概念范疇。元認知就是人們關于自身認知過程、結(jié)果或與它們有關的一切事物的認知。用元認知的理論來解釋,反思性學習就是學習者對自身學習活動的過程,以及活動過程中所涉及的有關的事物、材料、信息、思維、結(jié)果等學習特征的反向思考。因此,反思性學習就不僅僅是對學習一般性的回顧或重復,而是探究學習活動中所涉及的知識、方法、思路、策略等等,具有了較強的科學研究的性質(zhì)。反思的目的也不僅僅為了回顧過去,更重要的是指向未來。
反思性學習模式對師生雙方都有重大的影響。首先,它使學習成為一種創(chuàng)造性學習。通過反思性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學生的探究性、研究性學習能力,增強學生對知識信息的加工能力、對知識的理解和創(chuàng)造能力,有利于大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個人體驗,增強終身學習能力,以促進他們的全面發(fā)展。
其次,學生對教學過程的反饋有利于促進教師的教學實踐。學生作為教學主體,能依據(jù)自己的真實感受和實際需要,對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教學進度及課堂組織形式等進行評價,使教師能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教學實踐與學生需求之間的關系以及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了解學生意味著我們可以做出正確的決策,指導我們怎樣去教,去教些什么。了解學生對教學的感受也是一個教師做好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的、最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
通過實驗研究,將反思性學習模式引入體育人文社會學類課程的教學是切實可行的。
反思性學習者把自己的學習活動作為對象進行解析和再認識,這是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習主體能動性的具體表現(xiàn),是學生由教師依賴型學習走向獨立自主型學習的重要跨越。反思性學習蘊涵著現(xiàn)代學習與教學的理念,促使大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有目標、有策略的主體行為,使大學生更具有批判精神和思維創(chuàng)新意識。
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反思性學習過程,積極創(chuàng)造有利于學生反思的環(huán)境和條件。讓學生學會反思性學習不僅是學生自身學習的需要,也是體育人文社會學類課程教學改革的需要,更是現(xiàn)代社會要求的終身學習的需要。
[1]楊晰.以“反思性教學”促進大學生自主學習的發(fā)展[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5):137~139.
[2]田圣會,李茂科.試析反思性學習的操作性定義[J].職業(yè)與教育,2008(3):69~70.
[3]鄭菊萍.反思性學習簡論[J].上海教育科研,2002(8):43~46.
[4]田圣會.反思性學習心理機制分析[J].科協(xié)論壇,2009(4):167~168.
[5]施濤,傅巖,蔡娟.反思性學習的層次性及其建構(gòu)[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9,22(7):70 ~72.
[6]桑志軍.反思性學習實踐者的內(nèi)涵、特征及培養(yǎng)[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23):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