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鑒鴻
由于時代和條件所限,我們對歷史上許多古國和古民族的歷史知之甚少,這其中就有東丹國。這一聽起來如此陌生、卻又真真切切存在于歷史長河中的國家是如何建立的?它對中華文明的發(fā)展做出過哪些貢獻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揭開東丹國的神秘面紗。
東丹國的源起
提起東丹國,我們首先要講一下國名“東丹”的含義以及由來。東丹國的含義是東部契丹國。從這一含義來看,其存在必然與遼朝契丹人國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讓我們先看看契丹族建立的遼王朝的情況,分析一下二者之間究竟存在什么淵源。
遼朝建立于916年,處于中原由盛唐轉(zhuǎn)入內(nèi)亂紛爭的五代十國的歷史拐點上,是在中國北方建立起來的契丹族國家。在新興的契丹族完成統(tǒng)一建國后,除了要選擇策略來抗衡中原各割據(jù)王朝,還要面臨周圍各民族及其所建立政權的挑戰(zhàn)。其中,尤以受到在唐朝時期就已經(jīng)極其強盛、由東北靺鞨族一部——粟末靺鞨所建立的渤海國的威脅最大。
渤海國建立于698年,當時正是盛唐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發(fā)展到此時已經(jīng)立國200余年,歷15帝。渤海國的強大反映在渤海人自身的聰明才智的同時,還反映在其全面效法唐朝進行漢化,使中國東北邊陲出現(xiàn)了一個文化燦爛、經(jīng)濟高度發(fā)達、以儒教為正統(tǒng)思想的渤海王國,號稱“海東盛國”,領土包括今吉林省大部、黑龍江省和遼寧省部分地區(qū)以及俄羅斯遠東沿海和朝鮮北部地區(qū)。
此時的渤海國對契丹這個新崛起的草原民族國家充滿了警惕,在歷史上兩族之間就有著嚴重的民族矛盾,契丹民族曾因為渤海人背叛同盟幾乎遭到滅頂之災。帶著這種歷史上的仇恨,契丹人對渤海國的征討就更為迫切了。另一方面遼王朝意欲繼續(xù)向西南發(fā)展,就需要消滅東北方向上強大的渤海國,以解除后顧之憂。歷史上的仇恨加上現(xiàn)實的客觀需要,遼朝對渤海國的征服就如箭在弦上。而此時的渤海國正經(jīng)歷內(nèi)亂,國家實力大為消耗。92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親率大軍,皇太子耶律倍及二子大元帥耶律德光從行,發(fā)兵突襲渤海國。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就攻陷了渤海國的王都忽汗城,渤海國末代君主大諲撰穿素服、牽牛羊、率三百臣僚到契丹軍前請降。這一段歷史在《遼史》《契丹國志》《遼東行部志》中均有記載。
契丹在攻下渤海國王都之后,渤海國其他各府相繼來降。在這種情勢下,遼太祖并未選擇直接吞并渤海國,而是立即“以青牛白馬祭天地。大赦,改元天顯”,以渤海國故地建東丹國,改原渤海國王城忽汗城為天福城,冊封皇太子耶律倍為人皇王、東丹國主,賜予其天子儀仗并建元甘露,926年就是東丹國甘露元年。接著任命以皇弟迭喇為左大相、原渤海國相為右大相、渤海國司徒大素賢為左次相、族弟耶律羽之為右次相的統(tǒng)治機構,對渤海國故地、遺民進行管理和統(tǒng)治。通過對渤海國上層許以官爵厚祿的方式,形成了契丹族和渤海靺鞨族共同治理渤海國故地的格局。中國東北地區(qū)一個重要的地方政權——東丹國就此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東丹王耶律倍
東丹國先后有兩位國王,一位是上文我們提到的遼皇太子耶律倍,另一位是遼太祖之弟、耶律倍的叔父耶律安端。
歷史上東丹國的重大事件大多發(fā)生在耶律倍時期,所以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這位東丹國的國王。耶律倍,遼太祖長子、遼朝皇太子,自幼天資聰穎,一心向?qū)W,受到了良好的儒家思想的熏陶,他本人對漢文化推崇備至,傾心漢化。因此,在東丹國建國伊始,耶律倍就定下了繼續(xù)推行原渤海國的政治、經(jīng)濟制度的國策,沿用“漢法”治理國家。
在政治法律方面,據(jù)《遼史》《契丹國志》記載,東丹國有著極高的政治地位和高度的自治法權,如東丹國可以不奉遼朝正朔,自行建元稱制,擁有自己獨立的行政司法權等。耶律倍憑此獨立性,根據(jù)東丹國以渤海人為主體的國情,在東丹國中央確立了以渤海國中臺省為主體的官制體系;在地方上設置郡縣進行統(tǒng)治,其地方官吏有刺史和縣令;在對外交流方面,東丹國也同樣享有很高的自治權,史籍中記載了東丹國與中原各國的外交往來,甚至是與日本的交往……
東丹南遷
東丹國這種具有極大自主性的封國地位并沒有維持太久,同年7月(926年),在東丹國延續(xù)渤海國漢制政策而使局勢漸漸平穩(wěn)之后,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就病逝于西歸遼上京的途中。本來貴為太子的耶律倍這時應該即位為遼朝皇帝的,但是這時太祖皇后述律氏并沒有馬上擁立新皇帝而是自己稱制,直到次年(927年)才選出新皇帝登基。因為契丹國內(nèi)部在國家未來發(fā)展方向上存在巨大分歧,支持契丹祖制為根本的述律氏支持太祖第二子耶律德光即位,是為遼太宗,而傾心漢化的耶律倍則繼續(xù)為東丹王。
耶律德光繼承皇位后,十分顧忌耶律倍這個最大的威脅。在耶律倍赴遼都城為父發(fā)喪期間,耶律德光就不斷委派心腹去東丹國王都,甚至進入東丹王府探察耶律倍是否有謀反的跡象,并且直接干預東丹國的國政、僚屬任免以及法律刑罰等。之后,在東丹王耶律倍沒有參與的情況下,耶律德光決定把遼朝實際控制范圍內(nèi)的東平府(今遼寧省遼陽市)升為南京,令耶律倍遷東丹王都到此,史稱“東丹南遷”。據(jù)近年發(fā)掘出土的《耶律羽之墓志》記載,遷都的確切時間應為遼天顯四年(929年)。東丹王都從黑龍江寧城一帶遷到了西南數(shù)百千米之外的遼寧遼陽地區(qū),也就是說,東丹國的統(tǒng)治中心遷到了遼朝直接統(tǒng)治的范圍之內(nèi)。
這一遷徙不是小范圍的,整個南遷工作歷時一年之久。將原東丹國都天福城整體遷移到遼南京(以后的遼東京遼陽府)也引起了原渤海人大規(guī)模地反抗和逃亡。東丹南遷使得原東丹國境內(nèi)群起騷然,這完全違背了耶律倍原來安定東丹國的政策,大量居民外逃到朝鮮、黑水女真以及后來形成的蒙古諸部內(nèi);原居留地的一部分渤海人建立安定國來重建渤海國統(tǒng)治;而一部分黑水女真人也趁機進入該地發(fā)展壯大自己的勢力,黑水女真就是日后成為契丹掘墓人的金女真人??梢?,這次南遷對于后世歷史的影響有多么巨大。
對于遷都徙民,強化對渤海國遺民的統(tǒng)治是主因,另外一層則是耶律德光對原太子耶律倍的防范,《遼史》毫不諱言地指出“太宗既立,見疑,以東平為南京,徙倍局之盡遷其民”。
渤海民族南遷后,漸漸與當?shù)仄醯と恕⑴嫒?、漢人融合,將渤海民族先進的文化、對教育的重視態(tài)度以及大量書籍帶到這一地區(qū),對當?shù)匚幕陌l(fā)展起到極大促進作用。重視教育且高度漢化的渤?;首澹ㄟ^通婚、入朝為官等方式,對遼陽地方和遼王朝中央都起到了重要的影響,甚至到200年后的金王朝建立,他們作為金政權內(nèi)部一支重要力量,對金朝的發(fā)展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由此可見,通過這次規(guī)模巨大的遷徙,遼東地區(qū)成為渤海人生活繁衍的主要區(qū)域,渤海人的發(fā)展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東丹國的末期政局
耶律德光在穩(wěn)固遼陽地區(qū)發(fā)展的同時,繼續(xù)采取防范東丹王耶律倍的措施,如撤換耶律倍王府的衛(wèi)兵為自己的親信、監(jiān)視耶律倍的日常起居等,這相當于把耶律倍變相軟禁起來。耶律倍為表白自己再無爭奪帝位之心,在入南京城之日命隨從王繼遠撰《建南京碑》,在王宮西宮之內(nèi)建藏書樓一座,號“望海樓”,整日讀書揮毫,吟詩作畫,以此向耶律德光表明自己清心寡欲、清閑度日 。但是即便如此,兄弟之間圍繞著皇位的猜忌還是愈演愈烈。耶律德光的不信任使耶律倍時刻擔憂自己的命運,惶惶不可終日。天顯五年(930年)十一月,耶律倍再也無法忍受這種生活,棄國出奔,攜高美人和貼身隨從40人從遼東浮海(現(xiàn)在的渤海)出發(fā)到達后唐,開始了他的政治流亡生涯。
耶律倍出走后,東丹國并沒有在此時廢除,在沒有國王的情況下,仍然以東丹國之名繼續(xù)存在。東丹國與耶律倍的聯(lián)系也沒有斷絕,書信使者往返不斷。東丹王耶律倍出奔后唐,并沒有攜正妻和長子。在東丹國這一段沒有國王的時期,國政由之前設立的中臺省來管理,而耶律倍之妻蕭氏也起到了暫時攝政的作用。
東丹國就這樣繼續(xù)存在著。936年,耶律德光出兵攻打后唐,后唐末帝李從珂強迫耶律倍一同投火而死,后唐滅亡。947年,耶律德光因病去世,曾經(jīng)支持耶律倍的舊屬大臣擁護耶律倍的兒子耶律阮即位,這就是契丹遼朝的第三位皇帝遼世宗。世宗確立統(tǒng)治后,任命明王耶律安端為東丹國王。東丹國在王位空缺十余年后又出現(xiàn)了新王,似乎東丹國的歷史可以很好地延續(xù)了。但是隨著耶律安端和世宗耶律阮去世,即位的遼太宗之子耶律璟啟用東丹國的中臺省管理東丹,從此東丹國再也沒有迎來自己的王,后逐漸并入到遼朝的東京道管理。東丹國究竟何時廢除,正史沒有記載,學術界也還有很大爭議。不過,從東丹國的發(fā)展歷程來看,耶律安端死后,東丹國再未立君,國家也就名存實亡了,將東丹國的歷史休止符定在952年,應該是比較合理的結論。
東丹國的歷史雖然只有短暫的26年時間,但是東丹國的影響卻極其深遠。東丹國上承渤海國,下并入契丹遼國,將從7世紀開始就興旺繁衍的渤海國歷史文化的湍流,轉(zhuǎn)化為舒緩綿長的溪流,滋養(yǎng)著新興的契丹遼朝,它作為一個“中轉(zhuǎn)站”,使渤海國的燦爛文明得以保留、繼承和發(fā)展,為遼朝后續(xù)的發(fā)展提供了參考和支持。
【責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