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娉 呂健
泱泱華夏,精髓貴在“服章之美”。山東博物館于2013年5月展出的“大羽華裳——明清服飾特展”中的“錦織明韻”部分,就展出了中國歷史最久的第一貴族世家——孔府傳世的明代衣冠。尊貴華美的服飾無不體現(xiàn)出了漢家威儀的奇崛魅力,其中有一件非常珍貴的紅色湖綢斗牛袍尤為光彩奪目。
該件斗牛袍身長120厘米,腰寬59厘米,袖通長213厘米,袖寬63厘米。制作形制為圓領,右衽,大襟,寬袖,左右有擺,腋下有一對紅色系帶。斗牛袍采用上等的湖綢制成。湖綢是浙江湖州所產(chǎn)的絲綢,歷史悠久,工藝精湛。春秋時期,湖州就產(chǎn)“越羅”,越羅已具備精湛織造技藝。三國時湖州生產(chǎn)的吳綾,與蜀錦齊名,稱之為“吳綾蜀錦”。唐時湖州絲綢就名譽京都,與綾、絹、紗、綿及土產(chǎn)花綢一起納貢,到了明代,湖綢更是上等貢品。
斗牛袍以“祥禽瑞獸”作為吉祥裝飾紋樣,精美異常。袍的前胸后背處用金絲線和彩絲線刺繡出兩條首尾相向的龍身牛蹄狀神獸(又稱斗牛),是整件衣服中繡面最大的紋飾;袍的下部中段(膝襴處)的正面、背面各繡兩條相對舞動的斗牛,最下擺處是精致的繡花圖案;袍袖正面各飾一只飛翔的彩鳳,彩鳳翅膀用二至三暈色衣線刺繡而成,袖子背面則各刺繡出了形態(tài)類似于升龍的斗牛。無論是大小斗牛還是彩鳳的周圍,都飾以祥云襯托。整件吉服袍的繡工精致絕倫,流光溢彩,將明朝紋飾錦繡壯觀、雍容華貴的特點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任何服裝的圖案紋彩,都不是單純工藝手段的簡單應用,而或多或少地蘊寓著文化內(nèi)涵,它們往往是特定時期人們的價值觀、審美觀等社會意識的綜合反映。人們通常把一些文麗的珍禽比作“美好”用于女服裝飾,把一些雄健的猛獸形象比作“威武”用作男服紋樣,這種風格為以后各代所繼承和發(fā)展。斗牛袍以斗牛紋飾為名,斗牛并非牛形,而是一種想象的神獸形象。斗牛原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后亦成為像龍的瑞獸。在有的傳說中,斗牛也稱作一種虬螭,如《宸垣識略》中有記載:“西內(nèi)海子中有斗牛,即虬螭之類,遇陰雨作云霧,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鰲玉棟坊之上。……且視之,湖冰破裂一道已縱去?!倍放1徽f成是一種除禍滅災的吉祥鎮(zhèn)物。明代斗牛通常為蟒形、四爪(到明后期僭越為五爪)、魚尾,頭上雙角向下彎曲如牛角狀。周祈《名義考》中記載斗?!叭琮埗⒔恰?,觫角即角作曲狀,又如弓犍式樣,異于龍、蟒的角。而這件紅色湖綢吉服袍上的斗牛則有所不同,其角略直,不作彎曲狀,與明代后期龍紋的角相差無幾,且斗牛為牛蹄,非四爪。歷來斗牛紋飾不僅見于服飾,在古代建筑裝飾中也常有應用。如故宮太和殿脊獸中就有斗牛一獸,頭不作蟒形,遍體作鱗片,尾與麒麟尾相似。斗牛的形態(tài)初看類似于麒麟,但與麒麟有很大差別。麒麟以鹿類特征為主,融合了鹿角、牛身、馬掌等特征,而紅綢吉服袍中的斗牛則為觫角、龍頭、龍身、魚尾、牛蹄的集合體。斗牛作為似龍非龍、龍牛合身的瑞獸,意味著天地萬物和諧相處及融合思想,也代表了吉祥如意、福壽富貴等世俗化的吉祥觀念。斗牛袍兩袖所繡的彩鳳和斗牛一樣,也是一種現(xiàn)實和想象相結合的綜合體。如同明代時期常用的鳳紋一樣,袍上的彩鳳首如錦雞,冠似如意,頭似騰云,翅和腿似仙鶴,整個造型酷似孔雀,五彩斑斕,儀態(tài)萬方。鳳凰作為吉祥裝飾紋樣,也被人們看作仁義道德和天下安寧的象征,是吉祥、幸福、美麗的化身。自古以來,龍是男性的象征,鳳是女性的象征,神奇威武的龍紋和艷麗美妙的鳳紋常常組合成“龍鳳呈祥”的吉祥圖案。而這件吉服袍中,變形幻化的龍形斗牛和彩鳳亦成為另一種呈祥組合。另外,斗牛和彩鳳各自的這種綜合嫁接結構,體現(xiàn)出了善變化、利萬物、利富貴、子孫繁衍不息的神異圖騰體。祥禽瑞獸是祈吉心理,從古至今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意識中一直追求吉祥美滿的生活方式,這些祥瑞圖案不僅寄托了統(tǒng)治者的愿望,也寄托了貴族對尊貴、美好生活的追求,更蘊藉著古老的、傳統(tǒng)的民族心理意識、哲學思想和等級中的審美觀念,體現(xiàn)著偉大民族永恒的精神內(nèi)涵和民族氣魄。
這件斗牛袍屬于明代吉服。吉服的歷史悠久,在古代是專在祭祀時所穿的服裝,祭祀為吉禮,故稱吉服?!吨芏Y·春官宗伯第三·司服》就有記載:“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睗h以后就有官員穿吉服上朝,《后漢書》云:“皇太后御崇德殿,百官皆吉服?!倍诿鞔?,吉服雖未進入制度,卻在各類典章政書、文學作品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如明沈德符的《萬歷野獲編·科場二·御史方伯相毆》中就有記載吉服:“王奮拳擊之,顧不能勝,墮冠弛帶,以吉服而盤旋于地。”明代的吉服泛指禮服,通常是用于時令節(jié)日、壽誕、婚禮等各種吉慶場合時穿用。明代的吉服式樣繁多,有圓領、直身、曳撒、貼里等,紋飾形式有云肩、通袖、膝斕等紋樣。吉服的顏色多用喜慶色彩,紋飾也更為華麗精美,有蟒、飛魚、斗牛、麒麟等祥禽瑞獸圖案。
在《明史·輿服志三》中記載:“尋賜群臣大紅纻絲羅紗各一。其服色,一品斗牛,二品飛魚?!贝擞涊d源于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月,明武宗還京,下旨令文武官員穿曳撒、大帽、鸞帶迎候,并賞給群臣大紅纻絲、羅、紗各一匹,所賜紋飾等級也不按慣例操作,如給一品斗牛、二品飛魚、三品蟒、四品麒麟、五六七品虎彪等。由此可知其中的斗牛紋飾是明代賜服紋樣之一,賜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酌中志》里提到:“(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皆穿貼里,先斗牛,次升坐蟒?!彬?、飛魚、斗牛外形像龍的紋飾,多為皇帝親近之人所穿,故被看作十分難得的榮耀,皇帝也常將飾有蟒、飛魚、斗牛、麒麟等高級紋樣的衣物、匹料賞賜給有功的文武大臣及外國國王、部落首領等。這件斗牛袍則是明代皇帝賜予衍圣公府的吉服,極其尊貴。
明代服飾文化封建等級色彩濃重,賜服穿戴有嚴格的身份限制。明時的蟒、飛魚、斗牛等紋飾屬于禁紋,統(tǒng)治階層專有,臣子中只有皇族或皇帝賜予才可以使用。明代正統(tǒng)、天順、弘治等年間,朝廷曾多次明確規(guī)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龍、飛魚、斗牛等紋樣,凡有織繡蟒龍、飛魚、斗牛等違禁花樣者,工匠處斬,家口發(fā)邊衛(wèi)充軍,穿用的人,重罪不宥。但在明朝中后期服飾漸有“僭越”之風,這在文獻記載中多有體現(xiàn)?!杜f京遺事》記載:“或有吉慶之會,婦人乘坐大轎,穿服大紅蟒衣,意氣奢溢,但單身無婢從,卜其為市傭賤品。上無尊卑等級之差,下有耗財費力之損,富給不可得也?!薄度f歷野獲編》也提到勛臣受賜的特恩之服亦被民間僭用:“(內(nèi)官)在京內(nèi)臣稍家溫者,輒服似蟒,似斗牛之衣,名為草獸,金碧晃目,揚鞭長安道上,無人敢問。至于王府承奉,會奉旨賜飛魚者不必言,他即未賜者,亦被蟒腰玉,與撫按藩臬往遠宴會,恬不為怪也……其婦外出,莫不首戴珠箍,身被文繡,一切白澤、麒麟、飛魚、坐蟒,靡不有之?!钡矫髂?,僭越之風到了頂峰,除了皇帝的龍袍無人敢明目張膽地僭服外,其他一切服制都打破了尊卑貴賤的界限,民間著裝各隨喜好,犯禁逾制形成一股任何力量都阻擋不住的洶涌潮流。這些僭越服飾的出現(xiàn),把長期積淀在中國古代民眾心底深層的求祥和、祈富達的種種希冀,都化做了美觀生動的圖案再現(xiàn)于方寸之間,各取所需恰當?shù)厥惆l(fā)他們的寄托和感情。
除了斗牛袍,同時展出的明代衍圣公府的吉服還有香色羅彩繡蟒袍、藍色湖縐麒麟補女短衣、蔥綠地妝花紗蟒裙等。步履流連之間“穿越”數(shù)百年,對話幾百年間真實的麗服衣冠。細細靜觀,襟袖冠帶之間無不閃爍著中華文化的厚重內(nèi)涵,等著我們?nèi)ネ诰颉⑵肺逗徒庾x……
(攝影:周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