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全德
蘭新第二雙線橫跨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qū),經(jīng)由蘭州、西寧、烏魯木齊三省會,是亞歐大陸橋鐵路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jīng)濟與路網(wǎng)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項目將建設為以客運為主的高標準鐵路,并與既有蘭新鐵路實現(xiàn)客貨分線運輸,大幅提高陸橋鐵路通道運輸能力和運輸質(zhì)量。
本線擬建長度1 776 km,自東向西穿越隴西黃土高原區(qū)、祁連山中高山區(qū)、河西走廊區(qū)、戈壁區(qū)、天山丘陵區(qū)??缭近S河的橋址及方式是蘭新線第二雙線線路方案研究重點之一,選擇科學合理的跨黃河線路方案顯得尤其重要。
蘭新第二雙線黃河跨越區(qū)位于八盤峽水電站庫區(qū)范圍,下游距湟水河口1.8 km,上游距八盤峽水電站5.7 km??缭絽^(qū)黃河兩岸分布有階地,大多為果樹林,階地以外為低山區(qū)。理想的橋址處地形平坦開闊,河水平靜,水面寬闊,河寬約210 m,主河槽最大水深約7 m,流速不足0.5 m/s。
蘭州樞紐的引入、合理的黃河橋位、八盤峽水電站、蘭青線、劉家峽專用鐵路、規(guī)劃的蘭州—合作鐵路、蘭州鋁廠、黃河兩岸的自然地形及不良地質(zhì)(張家臺溜坍區(qū))等均為控制跨黃河線路方案的主要因素。
本方案研究在滿足蘭州樞紐引入的前提下,考慮到沿線自然地形條件、工程地質(zhì)條件及線路跨越黃河橋位、平面控制等因素,以兩個黃河跨越橋位,即既有八盤峽車站附近和八盤峽水庫區(qū)為重點控制,進行了以下三個方案研究,詳見圖1和表1。
圖1 黃河橋位方案比較示意
表1 跨黃河線路方案工程經(jīng)濟比較
線路自蘭州樞紐引出,向西穿越謝家坡山、扎馬臺山后,在既有八盤峽車站南端跨越黃河。為了繞避蘭州鋁廠折向西南,跨既有蘭青鐵路、湟水河后,并行于湟水河南側(cè)至比較終點。本方案比較范圍內(nèi)線路長度41.655 km,大中橋8 192 m,隧道30 210 m,橋隧總長38.402 km,橋隧比92.2%。
該方案線路相對順直,由于繞開了蘭州鋁廠而拆遷少,投資較少。但線路為了繞避蘭州鋁廠而致使跨越黃河時線路與河流夾角較小(55°),黃河跨越條件差,且與黃河管理委員會的要求相差甚遠。還有跨越黃河前后隧道(張家臺隧道出口)地質(zhì)條件差,線路處于溜坍區(qū),路基深挖方段落太長,邊坡防護工程巨大,有可能會存在路基邊坡安全隱患。
本方案黃河跨越位置依然為八盤峽站附近,線路出蘭州樞紐后,向西穿蘆草山、周家臺山,在八盤峽站南線路以大夾角跨越黃河。繼續(xù)向西以隧道繞開蘭州鋁廠,跨越湟水河至比較終點。本方案比較范圍內(nèi)線路長度42.633 km,大中橋9 936 m,隧道29 640 m,橋隧總長39.576 km,橋隧比92.8%。
該方案張家臺隧道出口地質(zhì)條件好,跨越黃河時線路與河流夾角較大(78°),跨越條件好。但線形較差,而且線路長,較55°夾角跨黃河方案線路展長1.605 km。分割城鎮(zhèn)比較嚴重,拆遷工程大。且與西北電網(wǎng)骨干線路干擾嚴重,工程實施難度大。
由于既有八盤峽車站附近黃河跨越方案存在諸多缺陷,分析認為應對八盤峽水電站跨越方案進行研究,以資與其比選。八盤峽水電站跨越黃河線路方案自蘭州樞紐引出,向西南行進,穿蘆草山、高家山后,在八盤峽水電站下游以76°大夾角跨越黃河,并行于湟水河南側(cè)至比較終點。本方案比較范圍內(nèi)線路長度41.00 km,大中橋5 130 m,隧道34 300 m,橋隧總長39.43 km,橋隧比96.2%。
該方案線路順直,遠離蘭州鋁廠城鎮(zhèn)區(qū),躲避了不良地質(zhì),與西北電網(wǎng)沒干擾。以兩座長度10 km以上隧道(高家山隧道長12 705 m,福川隧道長10 620 m)行走于黃河沿岸山區(qū),工程投資較大,與55°夾角跨黃河方案比貴7 143萬元。但該方案線路短直,線形條件好,分別比以上兩方案短0.655 km和1.633 km。特別是線路以大夾角(76°)跨越黃河,跨越條件好,滿足了黃委會和通航要求。而且跨越黃河前后的隧道進出口地質(zhì)條件好。
既有八盤峽車站78°夾角跨黃河線路方案線形差,線路長,嚴重分割蘭州鋁廠城鎮(zhèn)區(qū),拆遷工程大,加大了工程的協(xié)調(diào)難度,且與骨干電網(wǎng)干擾大。既有八盤峽車站55°夾角跨黃河線路方案,線路與河流夾角較小,跨河技術(shù)條件差,難于滿足黃委會要求,并且跨黃河前后隧道進出口的工程地質(zhì)條件差。八盤峽水電站長隧道取直跨黃河線路方案雖然工程投資較大,但跨越黃河的橋位理想,河流沿岸工程地質(zhì)條件好,故推薦采用。
位于八盤峽水電站長隧道取直跨越黃河線路方案橋位下游側(cè)約2 km的既有蘭青二線黃河特大橋,鐵路與河流夾角72°左右,跨越黃河時采用(40+2×64+40)m一聯(lián)連續(xù)梁,其余孔跨均采用32 m梁跨越。滿足了黃河Ⅴ級航道通航要求,運營實踐證明工程設置科學合理。本次推薦方案線路中心線與河流夾角76°,跨越條件與蘭青二線黃河特大橋基本相似,宜采用相同橋式布置,即采用一聯(lián)(40+2×64+40)m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梁跨越黃河主河槽,其余布設32 m及24 m簡支箱梁。結(jié)合其他要求,本方案橋式布置為:4×32 m簡支梁+(32+48+32)m一聯(lián)連續(xù)梁+4×32 m簡支梁+(40+2×64+40)m一聯(lián)連續(xù)梁+19×32 m簡支梁+3×24 m簡支梁+3×32 m預應力混凝土雙線箱梁,橋全長1 389.9 m。
本文對蘭新第二雙線跨越黃河線路方案研究得出如下結(jié)論:
1)八盤峽水電站長隧道取直跨越黃河線路方案(CK)合理地解決了線路引入蘭州樞紐、跨黃河的技術(shù)要求,同時科學處理了平面干擾(蘭州鋁廠、骨干電網(wǎng)),且繞避了不良地質(zhì)。
2)跨黃河橋的橋式布置方案可借鑒技術(shù)成熟的既有蘭青二線黃河特大橋進行設置。
3)推薦八盤峽水電站長隧道取直跨越黃河線路方案(CK)為工程實施方案。
[1]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鐵科技[2004]78號 鐵路主要技術(shù)政策[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4.
[2]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GB 50090—2006 鐵路線路設計規(guī)范[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6.
[3]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TB 10002.1—2005 鐵路橋涵設計基本規(guī)范[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5.
[4]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TB 10082—2005 鐵路軌道設計規(guī)范[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5.
[5]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新建鐵路蘭州至烏魯木齊第二雙線可行性研究[R].西安: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2008.
[6]易思蓉.鐵路選線設計[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7]鐵道部第一工程局.鐵路工程施工技術(shù)手冊:軌道[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0.
[8]鐵道第四勘察設計院.鐵路工程設計技術(shù)手冊:站場及樞紐[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