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約占人體體重的1/20,一個成年人的皮膚展開面積大約在2 m2左右。皮膚病也臨床是比較常見的疾病,臨床治療上不僅可采取內(nèi)治,也會采取相應外治方法。而且外治方法,相對比較簡單直觀易于取效。由此造成外治法在一般人眼里,往往認為比較簡單,涂涂抹抹就可以了。其實不然,皮膚科外用藥的用法及原則也是一個應該深入研究的問題。皮膚科外用藥用好了,方法得當,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神效。反之,不但起不到治療作用,甚至加重病情而起到反作用。以下是筆者根據(jù)多年臨床實踐及相關(guān)知識,與大家共同探討一下皮膚科外用藥的一些知識和技巧。
1皮膚科外用藥的特點
皮膚科外用藥是經(jīng)皮膚吸收起到治療作用。簡單地說皮膚是由表皮、真皮、皮下組織及汗腺皮脂腺毛囊等組成。其中表皮的角質(zhì)層起到保護作用同時也有吸收作用,但藥物的吸收與角質(zhì)層的厚度成反比。因此,角質(zhì)層厚的部位用藥量相對應大一些。皮膚組織中能起到吸收作用的器官還有是汗腺、皮脂腺、毛囊等。同時影響藥物吸收的還有皮膚的不同部位、角質(zhì)層的水合度、外用藥的劑型、溫度、酸堿度、機體病理改變、疾病的分期、疾病的性質(zhì)等。這就涉及皮膚病的一般用藥原則和方法的問題了。
2皮膚病外用藥應用原則
2.1個體情況差異 皮膚病應用外用藥應用的原則之一,是要考慮個體情況有差異,是否是過敏體質(zhì),用藥部位的皮損特點。上述原因都對皮膚科外用藥的應用有很大影響。比如婦女、兒童皮膚薄嫩,外用藥相對易滲透和吸收,用量易小。男性相對用藥量就應該大一些,而老年人皮膚萎縮老化,因此用藥濃度應稍低。另外,面頸部、外陰及會陰部等皮膚薄嫩處,外用藥量也宜少,并且應選刺激性小的。而手足掌跖部角質(zhì)層厚的應用量大。另外過敏體質(zhì)的患者應用外用時,應盡量不用刺激性強的、容易一起過敏反應的外用藥,以免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痛苦。用藥前最好在正常皮膚涂抹1~2 h后,如無過敏反應后在應用。
2.2外用藥用法 皮膚病的性質(zhì)和分期不同外用藥用法也不一樣。雖是同種疾病,不同的疾病分期(進行期、穩(wěn)定期、退行期),病理性質(zhì)不同(急性、亞急性、慢性),臨床表現(xiàn)不一樣。根據(jù)不同分期、疾病的性質(zhì)也會采用不同的外用藥物治療。例如臨床常見的濕疹急性期以滲出為主的,就應用水劑或濕敷的方法減少滲出,緩解炎癥。同時應避免使用刺激性較強的外用藥,以免加劇病情。如果進入慢性期,皮疹以皮膚肥厚無滲出者,責不能在采取上述方法,而應給與霜劑、油膏等滲透力較強的外用藥。同時,可用紅外線照射或包封療法等以增加藥物的吸收,從而加強療效。
2.3劑型與疾病的相關(guān)性 皮膚科外用藥應用時還考慮劑型與疾病的相關(guān)性。外用藥在應用上除了要考慮其藥理作用外,也必須考慮其劑型的問題。同種疾病如果應用不同劑型可能產(chǎn)生截然相反的結(jié)果。如上述急性濕疹,糜爛滲出期,滋水流離,滲出較多,一般采用濕敷,可取的較好的療效。反之,如果選用霜劑、軟膏,本身軟膏及霜劑對滲出液不但沒有吸收作用,而且還會阻礙炎癥的郁熱散發(fā),從而往往會引起滲出增多加劇病情,甚至會引起濕疹的爆發(fā)。因此,臨床治療過程中必須根據(jù)皮膚病的不同癥型,不同分期,采用不同的劑型給予治療。
2.4種類及藥物的濃度 在皮膚科治療中外用藥物的種類及藥物的濃度,也是治療取得效果的關(guān)鍵。認清疾病,辨明癥候?qū)ΠY下藥。譬如一個腳癬的患者,正確的應給與抗真菌達克寧乳膏治療,很快就會取得療效。如果給予尿素乳膏后,起不到相應的治療作用。如果給予丙酸倍氯米松乳膏,不但起不到治療作用,因起能夠止癢,但不能殺滅真菌而掩蓋病情,往往會加重病情。所以臨床治療上必須辯證明確,診斷準確治療合理。才能取得滿意的療效。在皮膚科外用制劑中,即使是同一種藥物由于配伍濃度不一樣,治療效果也會不同。例如1%~3%水楊酸乳膏或軟膏促角質(zhì)生成、止癢作用。3%~6%水楊酸酊劑、乳膏或軟膏,抗淺部真菌作用,治療體癬、足癬手癬等。而5%~10%水楊酸乳膏(或軟膏)、15%硬膏、13.6%~26%溶液促進角質(zhì)溶解作用,用銀穴屑、脂溢性皮炎鱗屑較多的患者。病另外25%~60%軟膏或40%硬膏外用就有有腐蝕作用,用于雞眼、尋常疣的治療。從上述不難看出,不同濃度的水楊酸制劑可以治療不同的疾病。因而,臨床實踐中必須熟練掌握藥物不同濃度的藥理作用。
3皮膚科外用藥臨床實踐注意事項
皮膚科臨床實踐中應用外用藥還應注意以下內(nèi)容:對刺激性較強、濃度較高的藥物使用時應隨時觀察,特別是易于吸收水楊酸、皮質(zhì)類固醇激素類的制劑,用于皮膚損害面積較大,應從低濃度開始,逐漸增加藥物濃度。如有不良反應,立刻停藥,使用藥效平和的藥物。另外,在用上述藥物,用前最好在小面積皮損試用一下。同時,再用刺激性強、濃度較高的外用藥時,用藥數(shù)日后,可間歇1~2 d,在此期間可用平和性質(zhì)的藥物治療。以減少副反應的發(fā)生。兒童及婦女的顏面部一般不用類固醇激素,特別是強效的。用藥要簡單有效,不可因經(jīng)濟效益,而亂開藥亂用藥,以免過于復雜一起不良反應。藥量要合適,一次不宜過多特別是初診患者,更應告知其用藥方法。用藥方法要正確,皮膚科外用藥,多可自己使用。但方法不正確治療效果欠佳,因此,處方或給藥時,應作詳盡的說明,講明藥方法及注意事項,如有需要可給予實際操作指導。例如,急性濕疹的急性期,皮損以丘疹、水皰為主,有明顯的滲出傾向,滋水較多,臨床治療是就應給于濕敷治療,具體操作,根據(jù)皮損大小,選一定大小紗布,將其疊成6~8層的厚度,然后將紗布浸入其中充分浸泡后,將其撈出,敷于糜爛滲出皮損,40~60 min。
參考文獻:
[1]劉輔仁.實用皮膚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