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對比分析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與骨折內固定術應用于中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臨床療效,旨在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方法 隨機抽選我院骨科近年來收治的60例中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臨床完整資料為分析依據,根據手術方法的差異,將其隨機平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其中觀察組患者(n=30)接受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對照組患者(n=30)接受內固定術治療,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手術時間要長于骨折內固定術,術中出血量要略多于內固定術(P<0.05),但術后患者的住院康復周期及下床鍛煉時間均要明顯優(yōu)于內固定術(P<0.05);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總有效率明顯高于骨折內固定術患者(P<0.05);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運動功能及肢體運動功能的評分均要明顯高于骨折內固定術患者(P<0.0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結論 接受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中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整體療效明顯優(yōu)勝于骨科內固定術,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對于改善骨折患者肢體功能,提升患者生存質量具有相對的優(yōu)勢。
關鍵詞:中老年;股骨頸骨折;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骨折內固定;療效
目前,臨床在面對股骨頸骨折患者時,仍以手術治療方法為主,但中老年患者術后發(fā)生并發(fā)癥的幾率仍較高,且國內外臨床上尚未形成股骨頸骨折手術方案制定的統一標準,故如何為股骨頸骨折患者挑選合適的治療方法則成為臨床探究的重點[1]。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按照隨機抽樣原則,自我院骨科2011年4月~2013年11月收治的中老年股骨頸骨折住院治療患者中抽選60例為本次臨床探究依據?;颊邆笕朐褐潦中g時間為1~5d,根據手術方法的差異,將其隨機平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其中觀察組患者(n=30)接受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對照組患者(n=30)接受內固定術治療。觀察組中男患者18例,女患者12例,平均年齡(66.38±3.42)歲。Garden分型:Ⅰ型3例;Ⅱ型9例;Ⅲ型11例;Ⅳ型7例,內科合并癥:糖尿病8例,高血壓14例;外科合并癥:5例伴顱外傷,4例合并橈骨處骨折;1例合并肱骨骨折;股骨頸骨折部位:基底型8例,頭下型15例,經頸型7例;對照組中男患20例,女患10例,平均年齡(65.96±4.85)歲,Garden分型:Ⅰ型2例;Ⅱ型7例;Ⅲ型13例;Ⅳ型8例,內科合并癥:糖尿病10例,高血壓12例;外科合并癥:7例伴顱外傷,6例合并橈骨處骨折;3例合并肱骨骨折;股骨頸骨折部位:基底型6例,頭下型17例,經頸型7例;排除麻醉耐受性差、粉碎性骨折及周身器官衰竭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后顯示無明顯差異,資料間具有相似性,兩組患者具有對比意義(P>0.05)。
1.2方法[2]術前均需行常規(guī)檢查,患肢牽引的同時進行補液,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來對患者的手術耐受性進行評估,合并內科疾病者應聯合內科醫(yī)師會診并給予糾正治療。
骨折內固定術:即小切口空心釘內固定術,GardenⅢ型及Ⅳ型患者應以閉合法復位,C臂X線機下顯示復位成功者,此時可如Ⅰ型、Ⅱ型骨折患者樣,進行下肢牽引,將患肢適當外展20°左右,在C臂X線機下引導下,于患肢髖關節(jié)前側位作股骨頸長軸線,再將該線與大腿外側交接處作患肢垂直線,通過手觸法來確定股骨外側的中軸線,以中軸線與垂直線的交點作為中心點,在所作的中軸線開一約5cm的切口,逐層分離皮下組織,將臀肌與闊筋膜張肌間的間隙進行分離,以克氏針沿所作的股骨頸長軸線方向,于股骨前端打入克氏針以確定前傾角,進釘方向應與股骨近處前側骨皮質相平行,再以3枚螺紋導針以三角形經過股骨頸,再到股骨頭下皮質,C臂X線機提示導針位置無誤時,再鉆孔擰入3枚合適的空心螺釘。
1.3觀察指標所有患者出院后均接受1~2年的隨訪,分別記錄并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康復周期、術后并發(fā)癥及術后下床鍛煉時間;臨床療效參照《人工髖關節(jié)外科學》中相關內容進行制定,無效:骨折線處呈現出有明顯的骨吸收,股骨頭出現病變信號,日常活動中髖關節(jié)痛感明顯,髖關節(jié)彎曲度<70°,外展范圍<20°,偶見行走跋行;有效:股骨頭無塌陷與新病變,步行1km內可感到髖關節(jié)處有輕微痛感,但不影響行走,髖關節(jié)彎曲范圍70°~90°,外展范圍20°~30°;顯效:股骨頭無塌陷與新病變,步行1km內無痛感,髖關節(jié)彎曲度>90°,外展范圍>30°;以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ADL)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進行評定,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量表(FMA)對運動功能進行評定,肢體功能獨立性評定表(FIM)對肢體運動能力進行評定[3]。
1.4統計學方法所得數據均采用SPSS18.0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并以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并以χ2檢驗,若兩組數據對比差異顯著,則以P<0.05表示,提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分析并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見表1。
由上表可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手術時間要長于骨折內固定術,術中出血量要略多于內固定術(P<0.05),但術后患者的住院康復周期及下床鍛煉時間均要明顯優(yōu)于內固定術(P<0.05)。
2.2分析并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見表2。
由上表可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無效率明顯低于骨折內固定術,總有效率明顯高于骨折內固定術患者(P<0.05)。
2.3分析并對比兩組患者的各項功能評分見表3。
由上表可知,接受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運動功能及肢體運動功能的評分均要明顯高于骨折內固定術患者(P<0.05)。
3討論
目前,臨床主要采用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及骨折內固定術來治療股骨頸骨折,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常伴有骨質疏松及多種內科疾病,治療預后效果往往不佳,因此,老年股骨頸患者的治療難度較大,故挑選合適的手術方式對于提升患者的康復及預后效果,降低治療并發(fā)癥而言具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接受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中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整體療效明顯優(yōu)勝于骨科內固定術,且術后并發(fā)癥少,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對于改善骨折患者肢體功能,提升患者生存質量具有相對的優(yōu)勢。筆者相信,隨著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手法的不斷成熟及假體工藝的改進,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將更好地服務于中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
參考文獻:
[1]鄧宇杰,聶水生,湯華,等.中老年股骨頸骨折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和骨折內固定術的臨床對比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34(19): 145-147.
[2]陳達智,陸向飛.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48例分析[J].現代醫(yī)院,2011,21(05):78-80.
[3]鄔紅衛(wèi),熊自強,馬俊.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與內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1,42(20):121-123.
[4]張慶林.中老年股骨頸骨折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和骨折內固定術臨床比較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2,44(31):112-113.
[5]冼敬鋒.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與骨折內固定術治療中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3,32(13):145.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