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阿奇霉素序貫療法治療嬰幼兒支原體肺炎的療效。方法支原體肺炎患兒60例,用阿奇霉素10 mg/Kg/d,靜脈滴注qd×5 d,而后休息4 d,再予阿奇霉素10 mg/Kg/d,頓服qd×3 d,服藥3 d,休息4 d。療程3個周期。結(jié)果顯效35例,有效2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67%;不良反應輕微。結(jié)論采用阿奇霉素序貫療法治療嬰幼兒支原體肺炎療效好,安全、方便、經(jīng)濟。
關(guān)鍵詞:阿奇霉素;嬰兒;支原體肺炎
肺炎支原體(MP)是兒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最常見的病因之一。此病具有病程長、病情重等特點,嚴重者可累及全身多個器官,甚至死亡。隨機抽查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我們治療的其中60例嬰幼兒支原體肺炎,采用阿奇霉素序貫療法治療均取得滿意療效,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 ①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X線胸片及MP-DNA檢測陽性,診斷為支原體肺炎的住院患兒,年齡在1個月~3歲;②入院前1 w以內(nèi)未使用過大環(huán)內(nèi)酯類藥物;③無嚴重心臟、肝腎疾病,無大環(huán)內(nèi)酯類藥物過敏史;④單用本藥,不聯(lián)合使用其它抗生素。
1.2一般資料 隨機抽查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我們治療的其中60例嬰幼兒支原體肺炎均符合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診斷標準[1]。其中男38例(63.3%),女22例(36.7%),男女之比為1.73∶1,年齡在1個月~4歲,平均1歲4月。
1.3臨床表現(xiàn) 60例患兒自起病2 d~2個月(平均12.5 d)來我院住院,急性起病42例(70.0%),緩慢起病18例(30.0%)。入院前擬診:支氣管炎34例,毛細支氣管炎5例,支氣管炎1例,敗血癥1例??人詾榛純鹤钔怀龅陌Y狀,60例均有咳嗽,其中表現(xiàn)單聲干咳8例,連聲陣發(fā)性非痙攣性咳嗽52例??人圆〕?1~45 d,平均18.5 d。喘息23例(38.3%),發(fā)熱16例(26.7%),T38℃~39℃ 9例,39℃~40℃ 4例,>40℃ 3例,熱型不規(guī)則,熱程1~7 d,平均2.5 d。氣促11例,紫紺3例,體查肺部聞羅音39例(65.0%),肺部未發(fā)現(xiàn)體征5例(8.3%)。肺外癥狀:最常見為消化道癥狀,有4例(6.7%)出現(xiàn)腹瀉嘔吐,1例發(fā)生高熱驚厥,1例并發(fā)心肌炎。
1.4胸片 入院后有34例攝X線胸片,其中12例未見異常(20.0%),25例雙肺見斑點(片)狀陰影(41.7%),3例右肺見斑點(片)狀陰影(5%),1例右肺門增大。
1.5方法 記錄患兒簡要病史,治療前癥狀及體征,并逐日觀察及記錄治療后癥狀和體征變化。取患兒咽部分泌物檢測MP-DNA,檢測方法:患兒入院3 d內(nèi)采集標本,用無菌咽拭子取咽部分泌物送實驗室,應用PCR技術(shù)檢測MP-DNA(擴增儀美國產(chǎn)PE-480型,試劑盒購自中科院北京科海醫(yī)療工程公司)。得到陽性結(jié)果后,采用以下方案治療:阿奇霉素10 mg/Kg/d,靜脈滴注qd×3~5 d(視病情決定),而后休息4 d,再予阿奇霉素10 mg/Kg/d,頓服qd×3 d,每周服藥3 d,休息4 d,連續(xù)服藥2~3 w后,囑來院復診。
1.6療效評估標準 顯效:咳嗽、喘息消失、肺部體征消失,體溫正常;有效:病情明顯好轉(zhuǎn),但上述項目中有一項未完全恢復正常;無效:用藥72 h后病情無好轉(zhuǎn)或者加重。
2結(jié)果
2.1 MP-DNA檢測結(jié)果58例為陽性(96.7%),2例為陰性(3.3%)。血常規(guī):白細胞計數(shù)>10.0×109/L 13例,<4×109/L 1例,分類N>50%5例,L>50% 34例,血紅蛋白:輕度貧血9例,中度貧血1例。血小板計數(shù):(201~725)×109/L,其中LT>300×109/L 29例(72.7%)。
2.2本組患兒阿奇霉素治療后癥狀、體征恢復時間 體溫恢復正常(2.31±1.85)d,喘息消失(7.30±2.51)d,肺部體征消失(7.0±2.29)d。
2.3不良反應 本組未見嚴重不良反應,有5例出現(xiàn)惡心、嘔吐、腹瀉等消化道反應,經(jīng)對癥處理后消失,不影響治療。
2.4療效評定 顯效45例(75%),有效14例(23.3%),無效1例2.4%),總有效率98.3%。
3討論
肺炎支原體(MP)屬細胞內(nèi)微生物,它具有細菌的特征,同時具有DNA和RNA,與細菌不同之處在于MP無細胞壁;是介于病毒與細菌之間的一種沒有細胞壁的病原體。因此,對于干擾細胞壁合成的抗菌藥物如β-內(nèi)酰胺類、萬古霉素等均不敏感,對干擾蛋白質(zhì)合成的藥物如四環(huán)素、紅霉素、阿奇霉素等敏感,故臨床上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是目前公認的肺炎支原體肺炎治療藥物。阿奇霉素是新一代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抗生素,它在炎癥細胞內(nèi)的濃度高于正常組織的濃度,有關(guān)研究顯示:阿奇霉素組織濃度為血濃度的10~100倍,且炎癥部位的藥物濃度較非炎癥的濃度高出6倍[2],半衰期在68 h左右,服用后胃腸道及肝臟的反應較少,通過口服其肺部利用率較高,不良反應也少,因而受到臨床醫(yī)生的歡迎。阿奇霉素對肺炎支原體的MIC在大環(huán)內(nèi)酯類藥物中最小,為0.00024 μg/mL,在組織內(nèi)藥物濃度較高,細胞內(nèi)外濃度比為79∶1,阿奇霉素在組織中半衰期長達68 h,用量10 mg/Kg/d,1次/d,3 d后有效組織濃度可維持10 d,故停用7 d,此10 d為1療程,連用3~4療程為好。我們對嬰兒支原體肺炎采用阿奇霉素序貫療法先予阿奇霉素10mg/(kg·d),靜脈滴注qd×3~5 d,而后改為阿奇霉素10 mg/Kg/d,頓服,連服3 d/w,用藥3 w,取得了滿意效果,本組60例總有效率達98.3%。序貫療法的依據(jù)是:在感染早期階段,感染部位的細菌大量繁殖,細菌數(shù)量多,炎癥反應也劇烈,因此用靜脈給藥,能使藥物迅速達到感染部位,并在感染部位達到最低抑菌濃度(MIC),以控制細菌生長,有效地殺菌,當病情改善及穩(wěn)定后,給口服治療量的藥物可維持血藥濃度大于MIC,維持炎癥部位的藥物濃度,繼續(xù)起到殺菌作用。序貫療法在國內(nèi)外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的治療指南中也已推薦應用,一般靜脈注射劑應用3~5 d后改為口服治療。由靜脈給藥改為口服給藥的臨床標準是:①經(jīng)靜脈用藥后病情轉(zhuǎn)穩(wěn)定或好轉(zhuǎn),體溫恢復至正常。②口服耐受,無明顯胃腸道功能紊亂或吸收障礙;③無同時口服其它能引起藥物互相作用而影響吸收的藥物。④對口服藥物無過敏史。序貫療法有下列優(yōu)點:①早停靜脈注射可減少局部感染。②早日出院,可減少院內(nèi)感染。③減輕患者痛苦及家庭負擔。④節(jié)省醫(yī)療資源[3]。事實證明采用序貫治療方法簡便易行,不僅增強療效,減少靜脈穿刺,加大患兒依從性,縮短住院日,還降低了醫(yī)療費用,深受患兒及家長的歡迎。
參考文獻:
[1]黃如訓,梁秀齡,劉焯霖.臨床神經(jīng)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339.
[2]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5094.
[3]王岱明.抗生素的藥理特點與序貫療法[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3,18(4):195-196.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