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各個年齡段截肢患兒的心理特點并提供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法將截肢患兒按學齡前期和學齡期兩個年齡段不同的心理特征分別進行整體心理護理。結果通過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4例不同年齡段的截肢患兒心態(tài)良好,能主動配合治療及護理。結論根據(jù)不同年齡階段的截肢患兒進行有針對性的綜合全面的心理護理,樹立患兒正確、積極的心態(tài),有利于截肢患兒的治療與護理,從而達到醫(yī)患雙方都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截肢;學齡前期;學齡期;心理護理
截肢是指將沒有生命和功能或因局部疾病嚴重威脅生命的肢體截除的一種嚴重的破壞性手術,其中包括截骨(將肢體截除)和關節(jié)離斷(從關節(jié)脫離)兩種。術后肢體殘缺、生活能力下降,會導致患兒出現(xiàn)嚴重的心理反應,而截肢年齡的不同導致患兒思想顧慮大不相同,兒童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情緒低落.悲觀,焦慮.失望,從而導致疾病恢復緩慢,要消除患兒的不良心態(tài),護理人員不但要為患兒全面、細致的護理,更要根據(jù)患兒具體情況提供有針對性的護理,使患兒能主動配合治療及護理,消除心理顧慮,避免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1臨床資料
本組患兒為4例,1例2歲10月,2例7~8歲,1例11歲,2男2女。1例2歲10月為右足至踝部截肢;2例7~8歲為左腿至膝部以上10 cm截肢;1例11歲為右手食指截肢。
2各年齡階段患兒的心理特點及心理護理措施
2.1學齡前階段
2.1.1學齡前階段的心理特點 學齡前兒童患兒具有年齡小,心理與生理變化不完善的特點,此時的患兒無法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們完全不知道截肢手術的意思,對以后的生活完全沒有意識,入院后主要表現(xiàn)為對陌生環(huán)境感到恐懼、不安,尋找自己最親的人尋求心理支撐和安慰,此時患兒的思想意識沒有完全建立,對疼痛的意思已經(jīng)具備,截肢后的疼痛與不適感會加重患兒哭鬧、恐懼、不安的心理。
2.1.2學齡前期患兒的心理護理措施 ①學齡前患兒因為無法用言語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護理以非語言式溝通為主,如給予患兒以微笑;動作輕柔;撫摸患兒的額頭使患兒產(chǎn)生親切感,減輕恐懼心理,有利于護士與患兒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有利于護理操作的順利進行。在這期間的患兒除了要具有高度的責任心以外,還應具有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善于捕捉到患兒一些細微的心理變化。②在對學齡前患兒進行護理時應采取非語言式溝通為主、其它溝通方式為輔的方式進行,應重點關注學齡前患兒的情感反應,如恐懼、不安等心理特征,這不但有助于患兒的心理發(fā)育,也有助于疾病的治療。于患兒進行交流時應該多用患兒能夠聽的懂的語言和一些通俗易懂的短語,用詞盡量生動、有趣。要積極利用講故事、唱兒歌、做游戲等多種形式加以引導,以減輕患兒的恐懼心理和思想負擔。③由于患兒對疼痛的意識已經(jīng)可以較為清楚的表達,此時需要對患兒的疼痛進行必要的護理措施,比如可以讓患兒講故事、唱兒歌、做游戲以外,必要時應用止痛藥物進行鎮(zhèn)痛治療,另外平時多說鼓勵和表揚患兒的詞語,以減輕患兒的病痛,增加患兒的信心,使患兒自覺自愿的配合醫(yī)療、護理人員的工作,為了減少住院患兒的心理傷害,在制度上提倡家長陪護,以增強患兒的安全感。
2.2學齡期階段
2.2.1學齡期患兒的心理護理措施 學齡期的患兒學習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這個階段患兒除了個體的生長發(fā)育以外,在生理和心理上也比學齡前期有了很大的飛躍,自我控制能力較之學齡前階段有了發(fā)展,但仍比較差,特別容易受他人的影響與暗示,進而產(chǎn)生不自覺的模仿行為:好奇、敏感:自尊心和自主欲強烈。
由于截肢多為突發(fā)意外事件.患兒毫無心理準備,肢體的嚴重創(chuàng)傷使其不得不接受截除肢體的殘酷現(xiàn)實,給患者予嚴重的心理刺激,產(chǎn)生極大的精神壓力。表現(xiàn)為哭鬧不休為悶悶不樂、郁郁寡歡、情緒低落。事故瞬間改變了患兒日常生活方式,導致軀體移動障礙,使其活動和生活處理能力大為降低,嚴重影響了患兒的生活質(zhì)量,一些患兒能做會做的事情不愿去做。這個時期的患兒自尊心強,截肢后不愿把肢體殘端暴露,總是用被子包裹。
2.2.2學齡期階段心理護理方法 由于學齡期的患兒或多或少對失去肢體的一部分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所以對待有恐懼心理的患兒護理人員除了要和患兒盡快建立\"朋友\"式的關系以外,還要和患兒的家長建立互相信任的關系,只有在雙方共同努力的情況下才能夠使患兒建立一個積極、正確的治療心態(tài)。對待患兒的態(tài)度應和藹可親、語言溫和,要充分尊重孩子,與孩子接觸時護理人員的臉部盡量與患兒呈一個水平面,對患兒感興趣的話題多多提及,逐步建立與患兒的信任度,使患兒的恐懼感逐步減少和消失。對患兒的家長們進行疾病相關知識的介紹和治療方案實施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使患兒家長能夠配合醫(yī)護人員共同對患兒的心理進行全面的建設。在進行創(chuàng)傷性操作時,應事先多鼓勵、表揚或請曾經(jīng)做過且表現(xiàn)較為勇敢的患兒講述自己的感受,以減輕患兒的心理恐懼感。對個性較為軟弱的患兒平時應多鼓勵、少批評,對他們提出的合理要求盡可能滿足;對一些個性較強的患兒不能任其發(fā)展,加強與其家長的溝通,對于一些醫(yī)院的規(guī)章制度和原則性的做法一定要讓其遵守,不可隨意更改。
學齡期的截肢患兒,住院時間相對較長,對教師及同學的牽掛,及功課考試及升學的擔憂會與日俱增,加上疾病使身體變?nèi)鯊亩沟蒙畈荒茏岳?,表現(xiàn)為抑郁、沉默、焦慮和痛苦,甚至睡不好覺,而產(chǎn)生急于出院的想法。為了避免和減輕患兒的憂慮,必須善于觀察分析,掌握患兒的思想和要求,有的放矢地和他們交談,用積極的心態(tài)去影響他們的情緒,同時配合家長組織他們在病房自學課本,補習功課,輔導作業(yè),講故事,做游戲等,以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3體會
在臨床實踐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由于患兒情緒容易受父母情感反應的影響,因此,做好患兒父母的心理護理也是非常必要,家長的心理狀態(tài)對截肢患兒有著直接的影響。對待截肢患兒的父母,我們不但要態(tài)度和藹,富有同情心,還要在患兒住院期間指導患兒家長對截肢患兒術后斷肢殘端進行護理,也要對患兒家長在患兒出院后對患兒斷肢殘端的康復護理進行指導,更要做好患兒家長的心理建設,而要做好家長的心理建設,則應根據(jù)患兒的年齡、病種、傷情、居住的地區(qū)和家長的文化程度、職業(yè)、家庭經(jīng)濟等有針對性地進行,這樣能夠有效地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縮短護患之間的距離,取得他們的配合與支持,對截肢患兒共同實施良好有效的綜合治療和護理。由于截肢患兒身體有了不同程度的殘疾,患兒的心理會產(chǎn)生恐懼、焦慮不安、自卑等一系列變化,這些改變將嚴重影響患兒今后的生活。根據(jù)不同年齡階段的截肢患兒進行有針對性的綜合全面的心理護理,樹立患兒正確、積極的心態(tài),有利于患兒自覺自愿的配合醫(yī)療與護理人員對其開展的有針對性的治療與護理,使護患、醫(yī)護關系更加緊密,使護理質(zhì)量得到了更大的提高,從而達到醫(yī)患雙方都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為疾病的痊愈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胡佩誠.醫(yī)學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0:89.
[2]王玉梅,任行琴,秦靈香.不同年齡階段患兒的心理護理[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05,5(12):2341-2342.
[3]嚴謹.住院學齡期兒童的醫(yī)療恐懼及其影響因素[J].中華護理雜志,2006,4(6):485.
[4]布洛克,著.心理治療必讀[M].陳一鈞,金鐸,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