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非體外去T細胞單倍體外周血干細胞移植,治療惡性血液病的臨床效果。方法研究對象為我院收治的惡性血液病患者2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單倍體非去T細胞造血干細胞移植,均為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預處理采用阿糖胞苷、環(huán)磷酰胺、全身照射,預防感染采用環(huán)孢菌素A、甲氨蝶呤、免抗人胸腺細胞球蛋白、霉酚酸酯。移植后每個月定期進行復查,復查項目為骨髓、微小殘留病灶、染色體,供受體血型不同需進行血型轉變情況監(jiān)測,以上復查內容為移植植活依據。在預處理前、造血重建第1年的每1個月和1年后每3個月通過檢測外周血免疫球蛋白水平觀察移植后免疫重建。結果研究對象的24例患者在進行移植后造血重建時間為15~30 d。3例在移植后30 d出現腸道急性感染并發(fā)癥,其余21例患者未發(fā)生嚴重感染性并發(fā)癥,有1例患者發(fā)生出血性膀胱炎,2例患者發(fā)生霉菌感染。整個隨訪時間為20個月,在移植后24例患者病情均得到緩解,沒有發(fā)生移植排斥反應。有1例患者在12個月后死于感染,另23例患者存活,有2例患者在6個月后疾病復發(fā)。結論非體外T細胞單倍體外周血干細胞移植治療惡性血液病安全有效,值得在臨床中廣泛推廣。
關鍵詞:非體外去T細胞單倍體;惡性血液?。慌R床分析;外周血;干細胞移植
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是目前可治愈多種惡性血液病的治療手段,實際臨床中80%以上的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患者找不到相匹配的供 者[1],自上世紀開始國際上積極開展了血緣相關HLA單倍體匹配的研究,并且在降低重癥和移植物排異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我院收治的惡性血液病患者24例,其中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年齡6~25歲,患者平均年齡18.4歲。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8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9例。移植手術前供受體接受血清學檢查弓形蟲、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風疹病毒均為陰性,心、肝、肺、腎各器官功能正常。
1.2方法 預處理方法:采用阿糖胞苷連用3 d,總劑量3 g/m2;環(huán)磷酰胺連用2 d,總劑量90 mg/Kg;全身照射分兩次進行,照射總量為10 Gy,晶體和腮腺半程屏蔽[2]。造血干細胞采集方法:外周血干細胞供者接受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分2次皮下注射,注射量為10 ug/Kg/d。在第4 d和第5 d應用血細胞分離機采集外周血干細胞。全部患者輸入的外周血干細胞均為進行去T淋巴細胞處理。在移植后第1 d應用短療程的甲氨蝶呤,采用靜脈給藥。環(huán)孢菌素A持續(xù)24 h靜滴,在腸道功能恢復正常后采用口服,同時檢測血中的環(huán)孢菌素A含量,調整其濃度維持在200~400 ug/L,如未發(fā)生重癥反應在第180 d逐漸減量。霉酚酸酯從移植后第1 d用藥連續(xù)服用100 d。發(fā)生I度以上重癥反應時,可加用甲基潑尼松龍病情穩(wěn)定后逐漸減量。患者接受移植后均需住在百級層流病房,采用口服甲氧芐氨嘧啶和氟康唑預防感染,移植后若血紅蛋白和血小板含量過低存在出血傾向時,要輸注經過照射的紅細胞或血小板渾懸液。
移植后每個月定期進行復查,復查項目為骨髓、微小殘留病灶、染色體,供受體血型不同需進行血型轉變情況監(jiān)測,以上復查內容為移植植活依據。在預處理前、造血重建第1年的每1個月和1年后每3個月通過檢測外周血免疫球蛋白水平觀察移植后免疫重建[3]。
2結果
研究對象的24例患者在進行T細胞單倍體外周血干細胞移植后相關HLA單倍體均獲得造血重建,輸入供者細胞數5.2~12.4×106/kg,造血重建時間為15~30 d。24例患者中的3例在移植后30 d出現腸道急性感染并發(fā)癥,在經過甲基潑尼松龍治療后,病情得到控制。其中1例患者由于私自停藥,使腸道急性感染并發(fā)癥復發(fā),且對甲基潑尼松龍耐藥,后改用他克莫司后病情得到控制。其余21例患者未發(fā)生嚴重感染性并發(fā)癥,有1例患者發(fā)生出血性膀胱炎,2例患者發(fā)生霉菌感染。
整個隨訪時間為20個月,在移植后24例患者病情均獲得緩解,沒有發(fā)生移植排斥反應。動態(tài)監(jiān)測顯示血液免疫蛋白水平恢復正常,細胞計數接近移植前水平。有1例患者在12個月后死于感染,另23例患者存活,有2例患者在6個月后疾病復發(fā),經聯合甲磺酸伊馬替尼治療后病情得到緩解。
3討論
有外國學者曾應用相關設備取出供者的T細胞,在接受移植后一般不需接受預防感染性并發(fā)癥的治療[4]。但是供者的T細胞有利于造血干細胞的植入并促進宿主的免疫重建,起到直接抗白血病的作用,去T細胞雖然可降低感染性并發(fā)癥的風險,但卻增加了排斥的風險。本次研究中全部采用非體外去T細胞單倍體外周血干細胞移植,僅1例患者出現嚴重的腸道感染性并發(fā)癥,且24例患者排斥反應和復發(fā)率均較低。
單倍體移植后免疫重建時間的延遲是臨床中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通過非體外去T細胞單倍體外周血干細胞移植治療惡性血液病會明顯縮短免疫重建時間,且臨床并發(fā)癥較低、復發(fā)率均較低,安全有效,值得在臨床中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劉英,唐鎖勤,黃文榮.單倍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兒童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3,21(4):985-989.
[2]周玲,何廣勝,吳德沛.母供子非去T細胞性單倍體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惡性血液病[J].臨床血液學雜志,2006,19(5):259-262.
[3]吳漢新,李建勇,錢思軒.非T細胞去除HLA單倍體匹配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白血病[J].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2004,24(5):491-494.
[4]劉代紅,劉開彥,許蘭平.親屬單倍體非體外去T細胞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兒童惡性血液病[J].北京大學學報,2009,14(3):291-296.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