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銀屑病的治療體會。方法我們應用復方丹參注射液和青霉素聯(lián)合治療銀屑病患者228例,取得良好效果。結果第一療程結束時,血流變學及甲皺微循環(huán)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結論證明復方丹參治療銀屑病的機理不單在于改善微循環(huán),其更重要的作用可能在于調節(jié)免疫反應。
關鍵詞:銀屑病;復方丹參;青霉素
銀屑病的病因雖經多年研究,至今未明,給治療帶來了一定的困難。臨床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一部分患者由上呼吸道感染誘發(fā)泛發(fā)性銀屑病,且其血液粘度普遍增高。為此,我們應用復方丹參注射液和青霉素聯(lián)合治療銀屑病患者120例,取得良好效果。為明確藥物的作用機理,于治療前后分別測定患者血液流變學和甲皺微循環(huán)的改變,并分析微循環(huán)的改變與療效有無必然的聯(lián)系。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皮膚科門診、住院銀屑病患者120例。其中70例發(fā)病前有明確的上呼吸道感染史,其余病例誘因不明。均為泛發(fā)。男58例,女68例;年齡7~58歲;病程3d~31年。
1.2方法所有患者于治療前、第一、二療程結束后分別測血流變學:晨起取患者空腹靜脈血8ml,在血流變儀內分別測定全血粘度、血漿粘度、紅細胞壓積、血沉、全血還原粘度及纖維蛋白原等。同時所有患者均測甲皺微循環(huán):受檢前1d禁藥物及煙酒,于18℃~20℃室溫下測定。
1.3治療據患者不同年齡及體重,給予復方丹參注射液10~20ml,加入5%葡萄糖500ml內,青霉素皮試陰性后將480萬U~800萬U加入生理鹽水500ml內,靜脈滴注,1次/d,2w為1療程;休息5d,進行第2療程的治療。
1.4療效判定標準①療效判定:痊愈為皮損100%消退,留色素減退斑,無瘙癢癥狀;顯效為皮損消退>70%,無或自覺輕微瘙癢;有效為皮損消退30%~70%,輕度瘙癢;無效為皮損消退<30%。②血液流變學:共觀察指標12項,一項異常積1分。計算每例所得分數(shù)。③甲皺微循環(huán):甲皺微血管的形態(tài)、流態(tài)及血管周圍狀態(tài)的改變按照全軍微循環(huán)專業(yè)組判定的標準評分。
2結果
2.1療效治療228例,第一療程結束時,痊愈72例(31.58%),顯效78例(34.21%),有效31例(13.60%),無效47例(20.61%);總有效率79.39%。第二療程結束時,痊愈109例(47.80%),顯效95例(41.67%),有效15例(6.58%),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96.05%。
2.2血液流變學及甲皺微循環(huán)治療前:血液流變學示82.30%以上患者有輕、中度高粘血癥及紅細胞凝集。其計分均數(shù)為5.86。甲皺微循環(huán):70.00%患者表現(xiàn)為管袢清晰度降低;60%患者管袢數(shù)目減少且明顯縮短;93.30%的患者交叉、畸形,管袢明顯增多;66.60%的患者血流變慢,呈粒線流或紅細胞聚集;83.30%的患者乳頭平坦或呈波紋狀;46.0%的患者汗腺導管增多,其計分均數(shù)為3.08±1.20。
第一療程結束時,血流變學及甲皺微循環(huán)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液流變學計分均數(shù)為4.92,與治療前比較,t=6.36,P<0.01;甲皺微循環(huán)為2.62±1.00,與治療前比較,t=2.19,P<0.05。第二療程結束時,血液流變學較第一療程結束時無明顯改善,計分均數(shù)為4.76(t=0.28,P>0.05);而甲皺微循環(huán)進一步改善,計分均數(shù)為2.19±0.86(t=2.71,P<0.01)。
3討論
銀屑病(尤其是點滴狀)與A族鏈球菌感染有密切關系。且大部分患者存在血粘度高和微血管系統(tǒng)的改變,如表淺血管叢的擴張和迂曲等。本實驗給予青霉素和丹參聯(lián)合治療,一方面控制鏈球菌感染,清除可能存在的感染灶,另一方面改善血液流變和微循環(huán)系統(tǒng),以達到治療目的。結果表明,經過1~2個療程的治療,有89.47%的患者達到臨床痊愈或基本痊愈。其血液流變學及甲皺微循環(huán)于第一療程都有較明顯的改善;第二療程結束后甲皺微循環(huán)進一步改善,而血液流變學改善不著。由此可以看出,治療結果與血液流變學的改善不呈負相關關系。出現(xiàn)上述結果的原因,不能排除一些干擾因素,另外,亦可證明復方丹參治療銀屑病的機理不單在于改善微循環(huán),其更重要的作用可能在于調節(jié)免疫反應。
編輯/孫杰